詹寶仙
摘 要: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教師要不斷錘煉課堂評價語言。本文通過擷取多個教學案例指出課堂評價存在的幾個誤區及須努力的四個方面。
關鍵詞: 課堂評價 學習效率 課堂關注
評議公開課時,我們常用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內容是否豐富、重難點是否突出、師生配合是否默契等衡量一節課的優劣,而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卻往往被忽略。我們沒有意識到:忽略了評價性語言,就等于忽略了學生的表現,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基于這一點,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漸感慚愧之余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評價性語言不僅彰顯一個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應變水平,還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縱觀課堂,追憶林林種種的遺憾,我認為教師以下表現不容漠視。
一、評價模糊
“很好”、“真棒”、“回答得很完整”、“讀得真好”、“說得很準確”等這類“滿地遍開表揚花,難尋一根批評刺”的評價性語言在課堂上屢見不鮮,教師的語言單調、匱乏,致使學生聽到的是模糊的評價。其實,這類表揚詞不是不能用,而要指出好在哪里,棒在何處。這樣,學生才能對自己的回答做出準確判斷,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評價呆板
有些教師由于應變能力弱,不能對預設的答案隨機更改,出現呆板評價。王老師執教《女媧造人》時問:同學們有沒有比女媧更神速、更有效的造人方法呢?
學生甲:我可以灑水,讓一滴水變一個人。
師:很好,很有想象力。
學生乙:我可以種草,每種一棵草變成一個人。
師:很好,很有想象力。(沒有指出種草在速度上的局限性)
學生丙:我可以把媽媽的頭發拔下來,拔一把頭發就可以變成一大群人了。
師:很好,很有想象力。
對學生丙的回答,教師仍按預設的流程走,導致學生進入情感誤區:可以不擇手段地造人。如果教師在肯定學生想象力的同時,加上一個轉折:可是把媽媽的頭發扯下來,你會忍心嗎?學生就會明白要往美好的一面設想了。
三、評價失當
我們不能保證每一次評價都盡如人意,但至少該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因為評價失當而阻礙學生探究熱情,那么怎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呢?
記得在《春》這節公開課上,老師問:“‘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的‘鉆字好在哪里?”一個學生答道:“它好在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春草沖破土層的擠勁,突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頑強。”(這其實是參考書上的答案)。這位教師不想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但又想聽到學生自己的思考,于是,他脫口而出:“啊,你回答得很完美!還有沒有哪位同學也來說一說?”結果呢?沒人說了。針對這一細節,我們做了反思:學生可能會想,既然那位同學都回答得很完美了,還叫我們說什么?無形中壓抑了學生創新和發展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我們還會碰到更嚴重的現象:一聲“請坐”將學生的回答置之度外的有之,只重復學生的答案而不做任何評價的有之,“答錯了”一語直挫學生求知欲的有之……面對這些窘境,教師該何去何從呢?我認為,教師的評價性語言應閃爍著愛與智慧的光芒。具體須做到四個關注:
其一,關注激勵性評價
法國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實踐證明,自信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提,是實現教學相長的基礎。李老師在上《孫權勸學》公開課時,請一位學生朗讀,結果這個學生沒有讀好,因為老師事先沒有布置字詞學習。老師問:大家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不好,很差。
師:這位同學讀得確實不太流利,不過,這與老師沒有事先叫你們預習有關。雖然有些字詞讀錯了,但我從這位同學身上看到了朗讀的品質,他能投入感情地讀,這是多么難得的閃光點呀!
聽老師這么一說,這個學生也由不好意思轉而大膽發言了。老師真誠的評價和熱情的鼓舞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學習狀態。
其二,關注引導性評價
引導性評價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急著拉他走,而是引導他辨別行進的方向,使他迷途知返。
何老師教《看云識天氣》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比喻的妙處,出示了一幅群山圖,讓學生說一個比喻句。有個學生說道:山峰險峻,就像一個個無情的殺手。老師怔住了,顯然被學生的回答嚇了一跳。她遲疑了片刻,說道:“你確實說了一個比喻句式,不過,這個比喻不僅要貼切,還要給人以美感。你覺得‘一個個無情的殺手能給人以美感嗎?”學生幡然醒悟,思維一下子拓開了,立馬糾正道:“像一條條騰飛的巨龍。”教師及時的評價使學生一下子就感悟了比喻之妙。
其三,關注層次性評價
新課標理念指出:教師要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教師的評價要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優等生需要的是教師客觀的評價,以便向更高目標努力;中等生需要的是誠摯的欣賞,以促進他們奮發向上;而后進生則更需要老師熱心的鼓舞,評價時要小心翼翼。當雙特生課堂上無心聽課時,我們更不能用“你發什么呆”等語言將其一棍子打死,而應該用“知識無偏心,只愛有心人”之類的語言喚醒他們,讓他們明白用心學習就會進步。
其四,關注情境式評價
教師可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采用情境語,即不采用直接的評價語句,而是結合課文語境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做出反饋,可多用于朗讀評價中。
我們常常用“你最好讀快一點,大聲一些”等評價學生的朗讀,這只是一個技巧問題,學生沒有辦法與文章產生共鳴。我在教《唐雎不辱使命》這一課時,請兩位學生分角色朗讀,一個當秦王,一個當唐雎。當“秦王”讀得特別出色時,我欣賞地說:“聽了你的朗讀,我感覺到你就是那陰險狡詐、盛氣凌人的秦王。”而當“唐雎”讀到“士之怒”不夠逼真時,我說:“我這位秦王聽了你的話,還想占據安陵,我覺得安陵人可欺!”結果,他又讀了一遍,這一遍的確像那位智勇雙全的唐雎在嚴厲地反擊秦王。讀完后,我頻頻點頭,毫不猶豫地說:“我不打安陵的主意了。”像這樣的評價性語言,學生特別喜歡,他們聽了感到親切、可感,仿佛自己置身于真實情境當中。可見,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可讓學生常聽常新,不斷挖掘自己、完善自我。
此外,教師若能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進行評價,往往能讓課堂生動活潑,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能使人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得到鼓舞。因此,教師要提高語言修養,充分發揮課堂評價語言的作用。我堅信,只要我們懷揣著愛心、自信心和責任心,我們的評價語言就一定能在課堂上熠熠生輝,進而為學生提供健康成長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金明.21世紀中學語文創新教學實驗設計與探索.
[2]師文書.讓語文課堂評價語言充滿陽光.
[3]李秋菊,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