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寒梅
對于多數學生和教師而言,閱讀能力是一個與數學毫不相關的概念,學生不明確數學閱讀的重要性,教師未對這一能力引起重視。而閱讀能力的缺失則會導致學生在相關習題解答時可能存在部分理解不足,導致學習難度增加,久而久之必然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情緒。根據新課標教學目標,閱讀能力是評估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如何在小學高年級數學學習中強化對閱讀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新課改的重要工作。本次研究以人教版第十冊教材為例,從激發興趣、促進閱讀能力提升等方面著手,分析小學高年級數學閱讀能力的有效培養措施,以便為實際教學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
一、提升數學閱讀興趣、激發主觀性
學習興趣是幫助學生更好提高學習效率和主觀能動性的關鍵,幫助學生提升自身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是激發數學學習興趣的關鍵。因此應注意從以下兩方面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1)創設適宜的閱讀情境。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制造懸念,幫助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將機械式閱讀轉變為意義性閱讀。如學習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通過創設“探秘金字塔”等情境,播放金字塔相關照片、視頻等,講解關于金字塔的故事等引入,幫助激發其興趣而促進閱讀能力培養;(2)示范閱讀方法。教師通過示范閱讀方式,使用相對準確的數學語言、形象的手勢等,對相關教學材料進行閱讀,讓學生感受到數學閱讀的魅力。
二、加強引導,做到問題驅動型閱讀
問題驅動要求在數學課堂上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將問題作為學習核心和起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圍繞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并找出最佳解決方案。在數學閱讀材料中,往往多個問題聯系在一起而形成,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的重點和解題線索。故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應該重視對核心問題的引導,并做到問題驅動,讓學生帶著目標閱讀,尋找不同問題、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最終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在人教版第十版小學課程中,多數閱讀材料中包含圖像、對話、文字等多個元素,如其中可能包括“如何用排水法求出不規則物體體積”、“這些物體的特征在哪里”等問題,但其核心在于“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求解方法”。故教學時可將這一問題作為驅動,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進行相關信息的選擇并開展有效閱讀,幫助加深學生對閱讀的理解,最終找出解決方法。
三、重點性標注閱讀
在閱讀過程中,除了要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思考、相關材料閱讀外,還要做好對重點內容的標記,包括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公式、性質、概念等。但這些工作要求學生充分掌握在閱讀中抓住關鍵點的方法。如閱讀關于體積的定義“物體所占空間大小即為物體的體積”,應要求學生找出這一概念中的關鍵點。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自行閱讀,在小組討論結束后邀請部分學生進行示范閱讀,同時也要求學生進行分析,直至其能夠準確找出關鍵詞,并通過反復分析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清晰把握以上數學概念,同時使其養成在數學概念中找出關鍵詞的良好習慣。
四、通過對比,建構系統性閱讀體系
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其不像低年級學生,這一類學生往往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知識積累,但學生自身可能并未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儲備。故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將新知識和之前學習過的舊知識聯系起來,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教學中要求教師主動積極地尋找出教材中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題目,指導學生閱讀解答,在此過程中注意通過對比指導學生找出相似題目的差異點,以此提升數學閱讀能力。如以下兩個例題:第一,某地計劃修建一條公路,全長2000m,在修建5天后,該公路還剩下250m,根據現有速度進行修建,需要幾天才能修完全程?第二個,某地計劃修建一條2000m長的公路,在開工的前5天已經修建完成了250m,計算修建完全程所需時間?
這兩個例題在文字表述方面存在較高的相似性,即便數據都幾乎一致。但實際上二者的解題方法及思路完全不一樣。因此,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對以上兩個題目進行對比分析,并指導學生講述兩個題目的具體意義,最后通過討論、思考找出合適的解題方法。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還能幫助其認識到數學問題的變化性和趣味性,了解到不同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其認識到解題過程中對各類問題內部規律的準確把握。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數學是銜接小學和初中的重要階段,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數學閱讀能力。且現階段雖說已經有良好的新課改普及,但實際上并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數學教師并未對閱讀能力培養引起重視,導致無法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本研究通過案例分析后發現,應該從激發數學閱讀興趣;加強引導,做到問題驅動型閱讀;重點性標注閱讀;通過對比,建構系統性閱讀體系等方面著手,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