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彥
【摘要】:對濕地盲目圍墾與改造、濕地環境污染、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等都會導致自然濕地數量的減少,甚至是讓濕地生態功能退化乃至消失,為此需要加強對濕地保護小區的建設,保護好濕地資源。在文中就濕地保護小區建設的經驗進行探討,以期更好的推動濕地保護小區建設,為濕地資源的保護提供支持。
【關鍵詞】:濕地資源;濕地保護小區;建設
溱湖濕地保護小區地處泰州市東北部,規劃建設總面積26平方公里,核心區建設面積7平方公里,保護小區內自然資源優越,濕地類型多樣,包括沼澤、湖泊、河流、人工濕地等生境。2010年以來,保護小區按照“生態優先、突出重點、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統籌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先后投入2億多元,連續實施了三期濕地恢復工程,累計恢復森林濕地超萬畝,栽植各類耐濕樹木650多萬株、水生植物250多萬株,恢復本土綠地近40公頃,先后建成溱湖景觀生態林、溱湖濕地森林公園和溱湖濕地種苗基地。位于保護小區內的溱湖濕地公園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首批國家級濕地公園。
溱湖濕地保護小區建設的成功,為泰州市濕地保護工作探索了經驗,對其他地區建設濕地保護小區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筆者多次參與濕地保護小區建設的規劃論證,認為溱湖濕地保護小區建設的經驗值得推廣,現總結以下方面與大家探討。
1、科學規劃是建設濕地保護小區的前提和根本。為保護和開發利用好濕地生態資源,溱湖濕地保護工作小組先后邀請了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院、杭州園林設計院等多家設計單位,對濕地保護進行了長期總體規劃,并適時對規劃進行修編和完善。規劃總體包含以下方面:
1.1將濕地保護與保護動植物多樣性有機結合。通過大面積植樹造林,合理栽植濕地植物,恢復和重建濕地生態系統,著力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
1.2將濕地保護與促進水體質量提升相結合。通過環境整治、源頭治污、疏浚河道、暢通河網等措施,使水體環境和水體質量得到極大改善。
1.3將濕地保護制度化。通過建立規章制度,合理修復、保護、利用濕地,避免濕地資源無序化開發和遭受人為破壞。
1.4將濕地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通過挖掘濕地人文歷史遺產,打造學術科研交流平臺,拓展對外協作和交流,充分發揮濕地品牌,發展旅游、觀光、休閑產業。
2、綜合整治是建設濕地保護小區的關鍵和保障。有了規劃,重點在落實,落實的關鍵是對保護小區范圍內開展綜合整治,整治的內容包括:
2.1清除各類污染源。通過整治周邊環境,相繼關閉了沿湖及上游地區的14家工業企業,妥善處理濕地核心區域原住群眾的拆遷安置,使得湖水更清、空氣更新、環境更美。
2.2系統清理濕地。實施了溱湖清淤工程,對小區內河網、溝塘進行了疏浚,暢通了溱湖水系與外部水系的聯系。
2.3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一批基礎設施工程,修筑道路、架設橋梁、設置保護標志牌、修建濕地科普館等,同時栽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進行生物護坡,使溱湖濕地的水體環境和質量得到極大改善,發揮出地球之腎的功能。從而把溱湖濕地保護小區建成以湖泊生態濕地為核心,以地域文化積淀和民俗風情為底蘊,融濕地生態保護、科研科普教育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濕地保護小區。
2.4建設野生動物棲息場所。通過實施濕地生態保育與修復,科學配置濕生植物、整治旱化淺灘、撫育水生動植物等措施,努力營造出野生動物宜居的生態環境。許多南遷途中在溱湖濕地中轉的候鳥,也被溱湖優越的自然條件所吸引“留客”溱湖越冬?,F在每年都有40多種20多萬只候鳥在溱湖棲息。
3、廣泛宣教是維護濕地保護小區的手段和目的。濕地保護是一個新的課題,廣大群眾的認識程度還有待于提高,根據十八大提出的“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精神,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的宣教力度,形成人人參與保護的意識。
3.1抓住重要節點開展宣傳。利用“濕地日”、“愛鳥周”、“全國科普日”等節日,與新聞媒體、中小學校共同舉辦宣傳活動,在每年的2月2日“世界濕地日”這天,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向泰州市民免費開放,在景區內外設立濕地知識宣傳臺,向廣大游客宣傳濕地知識,提高廣大群眾愛護濕地、關愛鳥類、珍愛生命的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2利用載體加強教育。為提升公眾對濕地的認知,通過舉辦“保護濕地家園,風尚從我做起”活動,邀請世界自然基金會、濕地國際等國際組織以及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參加,通過活動以及媒體的宣傳,呼喚人們對濕地的關注,讓大家都來關愛濕地、保護地球、共同應對氣候的變化。
3.3實行制度化管理。將濕地保護與城鄉環境長效化管理相結合,將自然濕地保護工作納入長效化、常態化管理,并實行考核獎懲。
【參考文獻】:
[1]王慧琴,張彩虹,鄒家紅. 我國濕地資源保護的博弈分析[J]. 生態經濟,2011,(02):174-178.
[2]張小玉. 淺談密云縣清水河濕地保護小區的保護恢復建設與管理[J]. 綠化與生活,2015,(0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