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
[摘要]:通過對目前城市道路、公園廣場、生態綠地等各類人行道鋪裝現狀調查,總結了城市建設初期人行道鋪裝的目的意義和現狀情況,提出現代城市建設中更加合理的人行道鋪裝技術和建設辦法,以滿足新型海綿城市建設中提出的自然雨水收集利用和自然生態保護技術要求,探索現代城市建設開發中應該遵循的自然科學規律,為生態城市建設服務。
[關詞]:城市人行道 ;海綿城市; 生態建設
[引言]:隨著海綿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們對生態城市建設需求的不斷加大,城市中人行道鋪裝技術越來越成為建設者們挖掘和探索的重點。
1、現代城市人行道鋪裝現狀
1.1水泥混凝土人行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mt concrete pavement)指以水泥和混凝土做為主要材料而建成面層的路面,亦稱剛性路面,在建設領域被稱做高級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從建造工藝分包括:素混凝土路面、鋼筋混凝土路面、連續配筋混凝土路面,以及預應力、鋼纖維、裝配式等各種混凝土路面。
1.2人行道使用水泥混凝土情況。在目前,城市道路及公園廣場內,采用最廣泛的是現澆普通混凝土路面。即使改造后,面層采用市政彩磚、水泥磚地磚或透水磚等鋪裝,但大多底層仍選用現澆普通混凝土和二灰石、三七土墊層來增加路面承載和穩固性。由于城市路面功能劃分不嚴,抗壓、防水要求高等歷史原因,這種穩固的路面結構和建造模式在我國已經沿用近百年。這就給城市排水系統造成了很大壓力,相反,天然雨水對城市地下水位的滋補和人們收集利用的幾率在城市里即成為了虛有。
1.3混凝土大量鋪裝弊端。城市內澇、城市地下資源匱乏、城市及周邊水源地邊角保護,水岸線自然保護等現代城市弊病問題不斷增多,天然雨水在大中城市無處排放,大量水泥混凝土應用和城市雨水收集、排放、利用等問題已經對城市建設提出重要考驗。
2、海綿城市人行道建設鋪裝技術
2.1全透米石粘結路面。徹底改變道路制作工藝,把原有人行道建造過程中三七灰土層和二灰石層全部去掉,在道路路基原土處理結束后,原土層壓實結束,土層面層現場澆筑米石透水路面,按照水泥、米石、乳膠粘著物比例1:6:0.1的比例配比,一般人行路面,根據需要澆筑10-25CM厚度即可,或按照道路豎向設計及道路實際需求進行鋪裝,控制厚度50CM以內,表面壓實成型。這種路面透水迅速、路面常年無積水,制作工藝簡單,工程造價低。其適于公園綠地、庭院綠地、花海、苗圃觀賞區等步行道建造應用。
2.2碎石墊層米石粘結路面。在原土路基建造好后,用2CM左右粒徑的碎石或鵝卵石自然堆積攤平作為墊層,墊鋪8-15CM厚,上層鋪米石粘結路面5-10CM厚作為穩固面層,面層根據需要也可加入色料進行調色變換。這種路面制作工藝簡單,工程造價低,適合一般公園、廣場、步行街、居住區等人行路面和小重量人力助推車路面建造。
2.3面層攤鋪瀝青步道米石墊層路面。因沒有載重較好的墊層,或有相對較為薄弱的墊層,路面粒石常常被碾開,這種路面則可在原設計米石墊層上表面加做5-8CM厚、攤鋪面積小于整面粒石路面的瀝青面層,并可根據需要將面層寬度進行調整為粒石路面的三分之二或更多;也可將瀝青層與米石層表面在同一層面或稍有高差,只是瀝青幅面窄于米石層,或表面留有坡面,便于雨水流入米石層而被滲透收集或自然下滲于自然土層。
2.4米石墊層透水磚鋪裝路面。在一些表面耐壓要求較高的城市人行道或公園廣場干道人行道上,相對因作業、行人娛樂等設施載重要求,可在原土路基基礎上用粒徑0.5-1CM的碎石或米石路面上做透水墊層,一般厚度15-20CM左右,上面層鋪透水磚,用粗砂灌縫或粗砂和透水水泥干拌灌縫。這種鋪裝在施工操作中應盡可能同時鋪裝墊層和透水磚,即使需間隔也不應多于4小時以上。該鋪裝路面透水性較好,平整度極高,耐壓、耐磨,特別適應于城市主干道側旁人行道或綠化帶與快行道之間人行道鋪裝。
3、透水人行道建造對海綿城市建設意義
3.1透水材料在城市道路中開發利用可能性最大的應是人行道。城市人行道因載重負荷小、與綠地緊鄰、受隔離帶保護等特殊地理因素,應該成為海綿城市建設和改善歷史硬質水泥鋪裝考慮的主要場地。現代化城市規劃和發展已經充分的將城市各個功能界限區劃清晰,且各個功能劃分都有缺一不可的用途。在城市中建好透水鋪裝,行之有效地辦法就是充分利用公園綠地和道路人行道等進行建造鋪裝。
3.2 透水材料用于人行道能夠減少許多硬鋪裝弊端。大量水泥硬鋪裝路面夏季給人們帶來的熱輻射以及石質硬鋪裝雨天步行光滑、鋪裝工工藝復雜等問題已經成為城市道路建設改造的難題。上下全透水人行道鋪裝,利于城市中空氣、水分正常交換,利于城市行人安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維持。
3.3 透水材料應用于人行道優于水泥硬鋪裝的優勢明顯:道路出現路害問題時便于局部維修和集中整治,其較為簡便的鋪裝方法和粘結松散的結構,利于局部修補、局部作業和下層埋設電纜、管道等城市設施保護和局部維修作業。其建造手法和全透水、低成本施工給城市帶來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及其重大。
3.4全透水材料的應用,為環保城市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全透水人行道鋪裝材料看,其大量使用不同粒徑天然碎石,大大減少了水泥硅酸鹽使用量,道路改造廢棄后給城市造成的廢棄污染物非常少。另外,其疏散的結構塊容易用機械或人力敲碎而與土壤或其他基礎材料被清理或二次利用,不必以城市化學垃圾同類處理,對城市永久破壞性非常小。
3.5全透水人行道易于實現面層改良。水泥混凝土面層因具有足夠的剛度和耐久度,一次澆筑成型后二次表面敷貼不易粘接成型。而全透水人行道面層因有足夠的孔隙度和面層空間,易于與其他面層如水泥、瀝青、乳膠等交合物結合,便于路面整修和城市改造提升處理。
4、結論
西方發達國家自上世紀70年代已經開始研究透水材料鋪裝技術;80年代初期美國已經有了“透水性混凝土攪拌站”;80年代末,日本研究者已申請“透水性混凝土路面”專利材料。我國大部分城市近年來正在創建生態城市和園林綠化城市,保護城市天然雨水資源,做好城市雨水收集,是建設生態城市的有效舉措。按照城市人行道、城市廣場、生態綠地周邊等道路在城市總硬化面積中所占的比例,探索出更多適應城市透水技術方法方案,尋找更多適應城市持久發展和生態長效化管理的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方法,將成為海綿城市建設開發過程中一條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