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雅清
【摘要】:如果說織錦圖案作為一種符號見證了土家歷史文化的興衰沉浮,那織機就是書寫歷史的筆??棛C在織造織錦時織機各部件在運動中的完美接洽,呈現出土家族的織造工藝之美。通過對湘西龍山縣的織錦藝人以及傳承人走訪考察,描述斜織機工作時各部件在運作中的位置、部件的移動引起三層經上中下位置的變動,因而造成的兩種不同組織結構織物的出現。并詳細分析繪制了織造空斜、上斜、中斜及下斜時的織機部件位置變化以及錯綜過緯的過程圖。并總結織造上下斜織物、對斜織物時的差別。這對傳統土家織錦織造工藝有了解、保護和傳承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織機運作 ; 上下斜 ; 對斜
1、土家族斜腰織機
土家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土家織錦從一開始就充當了文化傳承的作用。表現西蘭卡普的機器稱為斜腰織機,是在漢代的一種被稱為“平素斜織機”上發展完善的,與其他織機的技藝相比,機動性和隨意性都較大,適合土家人講求自然而然,“在樸素自然之中給心理意志留下更大活動余地”的理念。人坐在織機的一端,織造時利用腰部將經線繃直,通過人的肢體對各種織機部件的使用配合工作,來完成織錦的織造,以此達到人機的協調工作的狀態。
圖1挑花狀態下織機各部位 (空斜)圖2下斜工作
2、織機運作原理
土家織錦操作程序簡單,織造的精髓在于數紗和對經緯密度的把握,稍有錯誤,難以更改。傳統織錦的組織結構有平紋織物和斜紋織物。雖然織物組織不同,但是都是由斜腰織機完成的。利用滾版將經線理好并卷成一捆,通過筶桿先將經線分為A\B兩層,再將B層均分b1\b2層,通過三層經線交織來固定緯線,使得織錦不但美觀,而且經久耐用。(圖1)
2.1織對斜(平紋組織)時織機運作分析
挑花工作全憑經驗,工作者需要集中精力數經紗,所有織機部件屬于自然狀態,這個過程也被稱為空斜。(圖1)當一排挑花工作完成時,將踩斜放在花筒與綜桿之間,踩棍帶動踩斜下壓b1,b2經線,進而帶動綜桿上提所有經線。在這樣的運作過程中,A經線自動成為上排經線,b1和b2經線做底部,利用梭羅將暗緯穿過經線并用竹筘打緊(圖2);松開踩棍,將暗緯再次穿過經線,并用竹筘梳理經線。將踩斜移至花筒后面,再次下壓踩棍。(圖3)此時,花筒位于綜桿與踩斜之間,當綜桿提起時,b1自動成為上排經線,A和b2為下層經線,梭羅穿入經線,進行下一組挑花。
圖3中斜工作 圖4上斜工作
2.2 織上下斜(斜紋組織)織機運作分析
斜紋織物在織機操作中,除了需要運用中斜和下斜外,還需要用到上斜。(圖4)即將花筒放置在綜桿和踩斜之后,當綜桿提起時,A和b1層經線為上,b2層經線為下,梭羅穿入兩層經線形成的夾角,進行挑花。
2.3織造對斜與織造上下斜的差異分析
從織造步驟來看,平紋織物以挑花(空斜)—織下斜(過暗緯)—空斜(過暗緯)—織中斜—挑花的順序,以A層與B層交織,中層(b1)與上下層(A+b2)交織來循環;而斜紋織物則是以挑花(空斜)—織下斜(過暗緯)—空斜(過暗緯)—織上斜(挑花)—織中斜(過暗緯)—空斜(過暗緯)—織上斜—挑花的步驟來進行的,一次上中下斜的織造過程會進行兩次挑花,上斜的織造是中下層(A+b1)在上,上層(b2)在下。
從形成外觀看,經線的交織是為了能很好的固定花緯與暗緯,使織錦更加牢固。b2層經線始終在下層,主要是中下兩層的交織運動,只有空斜狀態下,b2層經線才會出現的上層。相比較得出,斜紋織造時比平紋多出上斜交織,從而用時更長,織錦緯向也更密,需要三次交織才能成一次花,從而形成斜紋;而平紋則是以兩次交織成花的,因而形成十字交叉的平紋組織。
3、結語
通過考察走訪,土家織錦根植于當地社會特定的生態環境,有著獨特的藝術特色,并深刻地體現出土家文化精神。土家織錦發展到今天又呈現出了新的形式,例如運用大型改良織機織造幅寬兩米的織錦被面以及將織錦運用到現代產品設計中,但織機的運作依然保存著最古老最原始的意味,通過一臺織機,一位織娘,將對生活美好的期盼融在織造過程中??此剖呛唵蔚腻e綜過緯,但體現了土家先民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勤勞智慧。
[參考文獻]:
[1]田明:土家織錦[M].學苑出版社,2008版.
[2]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版
[3]安薇竹:湘西永順西蘭卡普技藝調查[J],絲綢,2014年第51期
[4]劉冠彬:基于土家織錦“技術文化”的討論[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