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偉
摘 要: 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作為為城市服務的公共設施中的重要構成元素——標識系統,出現了不能滿足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所帶來的需求的問題,本文從標識系統的定義、國內發展的現狀、分類、作用及設計原則等方面入手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 標識系統 城市公共設施 導向設計
1.城市公共環境設施體系的闡述
1.1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定義
城市公共環境設施作為城市環境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改善城市環境與為城市居民生活帶來便利的重要作用。我國對于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定義通常是指“公共或街道街區中為人們活動提供條件或一定保障的各種公用服務設施及相應的識別系統,是社會統一規劃的,具有多項功能的綜合服務體系,是免費的或者低價享用的社會公共資產”。
1.2城市公共環境設施體系產生的背景及現狀
隨著我國現代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與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原有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已經不能滿足居民生活的需求,通過綜合調研分析,發現存在如下問題:①城市基礎公共服務設施設置不完善;②資源配置不合理;③只注重功能性,缺乏基本的形式美;④管理水平低下,許多公共服務設施無專門機構管理。
1.3研究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意義
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總是在追求速度而不重質的提升,這樣的發展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很多時候作為城市環境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公共環境設施并不被人重視甚至忽略,使后續的使用產生極大的問題。基于此種考量進行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研究,為提升城市功能,滿足人們的公共需求,美化城市公共環境有重要的意義。
2.城市公共環境設施體系中標識系統的闡述
2.1何為標識系統
標識一詞源于《辭海》,它對標識一詞的解釋:標識即標志。標志的定義在人們普遍看來是指單一的圖形或者文字組合的圖形,它具有一定的寓意與符號特征,最典型的代表即為企業的商標、LOGO等。所以,這樣單純的以標志的定義解釋標識是不規范的,實際上我們在此所要理解的標識系統是一種由一系列的圖形、文字、聲音、造型等元素組成的可以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維度為人們提供解釋、引導、說明、警示、象征等一系列的具有實際功能承載的物件,它是城市公共環境設施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2標識系統在城市公共環境中承擔的作用
2.2.1為城市交通提供導向
人類在進行交通行為之前,要對所要到達的目的地進行空間上的連接,這種連接一是靠記憶找尋,另一種就是靠信息的指引。所以當一個人要去到某個未知地方,第一反應必然是尋找對自身認知有幫助的指引。標識系統的導向作用,恰恰體現在其承載的信息之上。
2.2.2為城市元素提供解釋說明
人類在進入一個陌生區域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對自身所處的區域和所見的事物產生好奇感,并通過周圍已認知的人或物判斷陌生事物的功用,達到了解的目的。而標識系統的解釋說明信息,為人們提供了信息傳達上的便利。
2.2.3為城市人群提供警示提醒類信息
從對標識系統的定義上可以看出,警示性是標識系統的一種重要的功能屬性,人類處在一種放松或緊張的精神狀態和未知的陌生區域時,對其身邊可能發生的危險性因素反應較遲鈍,而標識系統的警示、提醒作用則會在此時體現出來。
2.2.4標識系統的象征作用--城市形象的承載
我們在踐行設計“功能決定形式”的原則之時,不能忽略在形式上的追求。作為城市公共環境設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標識系統造型是對城市形象具體體現的重要載體。我國城市中或多或少存在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城市廣場,廣場中設置具有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標性構筑物,都可看做標識對城市形象的承載,又如一些城市新區主干道路設置的大型的精神堡壘,也是標識系統城市形象象征作用的體現。
3.城市公共環境設施體系中標識系統的分類
一般的,城市公共環境體系中的標識系統在空間分布上被分為戶外環境標識和室內環境標識兩大類,我們同時還在設置方式上進行了分類。
3.1戶外環境標識系統的分類
戶外環境標識系統主要包含有交通導向類標識、形象類標識、名稱標識、警示提醒類標識、宣傳類標識、廣告類標識等。
3.1.1戶外交通導向類標識
戶外交通導向標識之一是市政公共設置交通標識即我們常見的路牌。這一類標識的設置是由政府層面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嚴格執行標準和國家規范作為設置依據,具有統一的文字、符號、圖形和色彩。
另一種是非市政公共道路,比如一些園區內部設置的導向類標識等。
3.1.2戶外形象類標識
戶外形象類標識主要分為地標性標識與主題類標識。地標性標識即具有重要標志意義,被區域內所有受眾人群所熟知的構筑物,既可以是人工的又可以是自然的。
主題性標識則是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寓意代表的標識體,人們可以通過此類標識認知標識設置方所要表達的意圖,如常見的有雕塑類標識、吉祥物標識等。
3.1.3戶外名稱類標識
戶外名稱類標識顧名思義是以設置方名稱文字,圖形等直觀要素作為標識信息承載元素的標識體,最典型的代表為樓體大型戶外不銹鋼字。
3.1.4戶外警示提醒類標識
該類標識通過對標識文字、圖形、造型進行顯著、醒目的標示以達到警示、提醒的目的,比如危險警告標識、草地牌等。
3.15戶外宣傳標識與廣告類標識
戶外宣傳類標識與廣告類標識具有很明顯的跨界特征,可以看做一種戶外廣告的承載方式,目的是對其所承載的信息進行傳播推廣,比如大型的樓頂宣傳廣告牌、LED戶外顯示屏、店鋪招牌等。
3.2室內環境標識系統的分類
3.2.1入口處的公共環境區域識別標識
此類標識包含室內場所總平面布置標識、入口歡迎類標識、總體環境簡介標識、樓層索引標識、電梯總樓層索引標識等。
3.2.2各樓層的區域識別標識
此類標識主要包含單獨樓層平面布置標識、單獨樓層迎賓標識、單層樓層索引標識、出入口標識、警示類標識等。
3.2.3樓層主要位置及引導標識
此類標識主要分為通道分層導引標識、通道引導分區標識等。
3.2.4具體功能分區標識
此類標識主要是指各相關功能分區內的具體標識,是一種終極標識,包含具體的功能單元的門牌、名稱牌等。
3.3標識系統在設置形式上的分類
以上是空間劃分上的各類標識分類,若在設置形式上分類,我們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3.3.1標識牌類標識
標識牌的引導是人們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可以獲得最多信息的一種標識承載,進行規范的科學的標識牌設置,可以給使用者更好的用戶體驗,使其能夠快速、便利地到達目的地,標識牌按放置方式具體又可分為立地式、貼墻式、懸掛式等不同形式。
3.3.2廣告燈箱類
廣告燈箱類標識是一種傳統的標識,具有廣告與標識的雙重屬性,在設置方式及制作材料上可以分為發光LED字牌、傳統光源內嵌式燈箱、LED顯示屏發光字、pp透明膠片投影等各類形式的不銹鋼字、精品背光發光字等。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放置方式,如背架式、螺栓固定式、粘貼式、懸掛式等。
3.3.3觸摸電子類標識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信息技術的普及,逐步產生一些智能標識系統,此類標識系統承載信息量巨大,以TOUCH屏幕方式呈現,具有信息維護便捷、交互性強等特點。智能標識系統是以后標識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4.城市公共環境設施體系中的標識設計原則
作為具有明確分級設置規則的城市公共環境設施,我們在進行標識系統具體設計時要遵循以下幾類設計原則。
4.1符號的準確合理運用
哲學家皮爾斯在其著名的符號學理論中指出:“把符號分為三個部分:媒介、指涉對象和解釋,它們可以分為符號的三項關系。符號是用一事物表征另一事物或代表另一事物。圖像符號是利用一定的媒介來模擬某一指涉對象,它通過形象上的相似,用符號來替代該對象,從而使符號獲得特定的意義。”所以在進行標識系統的符號設計時應該按照符號的三個不同類型進行,即圖像符號、指示符號和象征符號。
4.2關于標識色彩的設計
“色彩感覺對于人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視覺審美的核心,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狀態”。作為給人們第一視覺感官沖擊的色彩,始終是我們在進行標識系統設計時需要關注的重要元素,在不同環境中的標識色彩的設計,要遵循不同的色彩構成及色彩心理上的規則。
4.3標識文字的設計原則
文字在廣義上屬于符號學的范疇,作為語言的圖形化表達,標識系統中的文字應遵循易讀性的基本要求。易讀性主要體現在其字體大小是否合理,筆畫是否簡潔整齊,排列是否遵循形式美法則,字體顏色與背景顏色是否有明顯的對比關系等。
4.4對標識尺度的把握
人體工學是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標識系統的使用者是人,滿足不同人群使用要求是標識系統設計中最應該遵守的基本規則。合理的尺寸,才能最有效地傳遞信息。
4.5標識設置位置的把握
在設置標識位置時,不僅要從生理上的尺度按人體工學要求設置,更應該在人們的心理上做出充分的研究。作為一種為人們在陌生區域內進行功能性需求解釋的工具,恰到其分地出現在使用者需要的位置會讓使用者更信任。
4.6對標識系統設計整體性原則的把握
標識系統設計應該注重整體性、延續性和一致性原則,標識符號、圖形、色彩、文字、造型的統一,有助于人們的記憶,可以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形成一致的、連貫性的思維,從而保證標識系統的正確引導。
4.7標識系統設計的分級設置原則
一般情況我們把標識系統分為1-N級設置,即從戶外引導開始直至具體功能單元模塊。這是因為人類的活動行為,尤其是交通行為,都是遵循從一個大的方向開始逐步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位置,所以在標識系統的設計上應遵循分級設計原則。
5.結語
作為城市公共環境設施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標識系統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是一種具有明顯社會化特征的構成元素,標識系統之于城市環境的作用,是一種引導性的規范。如果偌大的城市缺少相應的標識系統,則必然陷入一種混亂和無序的狀態中,所以基于城市公共環境設施體系的標識系統的設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徐邦越.標識系統設計[M].北京:上海畫報出版社,2010.
[2]王營.談城市公共設施的系統性設計[J].現代裝飾理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