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杰
通過南京云錦的傳承,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南京云錦研究所”的藝術創新實踐,闡述南京云錦在當代發展歷程中從口傳心授到系統教學的轉變、新技術的借鑒運用以及更加注重裝飾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傳承之路。
南京云錦在元明清時期專供皇家貴族使用,歷經1600多年的傳承發展,成為了南京極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符號。因其工藝復雜、顏色絢爛、做工精湛位居中國三大織錦之首。即便如此,南京云錦也有過非常艱難的時期,特別是清朝末年隨著清政府的滅亡云錦工藝遭受著戰亂迭起受到巨大的打擊。新中國成立前,南京云錦已經面臨奄奄一息的地步,僅剩張福永、吉干臣兩位老藝人舉步為艱的堅持著云錦制作。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南京云錦非常重視成立了南京云錦研究所,承擔著云錦搶救、保護、繼承、和發展的歷史重任。為培養優秀傳承人使云錦這一古老的民間技藝從市井絕學走向藝術高校,并且以一種學院傳承的方式繼承發展。南京云錦的發展也由此出現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傳承方式,培養了一大批非血緣關系但具有專業素質的傳承人,也由此具有了學術性、廣泛性的南京云錦研究所創作團隊。
系統教學
傳統的南京云錦多傾向于技術性,沒有完整的學術教學理論。南京云錦研究所立足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南京大學等學術資源,由過去口傳心授的傳教方式,逐漸被更加科學系統的理論教學所取代,并且在傳承發展上的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教學體系,相比新中國成立前,無論在文化水平還是修養認知方面都有了顯著的進步。
以傳承人朱楓先生為代表的藝術群體的創作對于云錦藝術進行了大力的拓展,在創作實踐上從題材、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并且從理論方面進行了學術總結,對南京云錦如何與現代審美相結合進行了探索實踐,編寫了有關南京云錦的多部學術著作,將南京云錦的工藝技法等口訣進行了文字整理。逐步完善了其理論框架,過去的家傳絕學編入了高校的課程教材,成為一個系統的學術理論,為南京云錦的理論內涵做了有益的補充,云錦技藝也因此成為了藝術院校的專業課程方向,并廣泛的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這也正是南京云錦藝術學術化的表現。
新技術和姊妹藝術的借鑒運用
南京云錦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還應當注重新技術的開發,云錦研究所在南京市科技局的支持下與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合作開發了云錦CAD輔助設計系統,隨著時代的發展使得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云錦工作者們還借助技術手段通過計算機輔助軟件的引入在云錦織造過程中的部分環節進行了成功的實踐,使生產功能和云錦紋樣的設計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目前,云錦的主要產品織金、庫錦、庫緞用現代化機器已可以生產,這些技術上的進步,也顯示出整個社會文化向前發展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南京云錦研究所的創作群體不僅局限于對云錦工藝的調整和和優化,還努力學習不同的藝術門類。他們的創作主題廣泛的涉獵油畫、國畫等不同姊妹藝術的門類。掌握了不同的表現手法,也為造型帶來了不同的感受。通過對姊妹藝術的研習,將許多營養與技藝融入當代南京云錦的創作,更加豐富了南京云錦藝術的內涵和外延,使得南京云錦藝術的技藝得到拓展,朱楓先生將國畫藝術的理論融入創作之中,在南京云錦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有意地結合了國畫藝術的創作方法,形成了南京云錦獨特的面貌。把中國傳統以形寫神的造型理念,以神會意的創作理念,以意入境的藝術理念結合的天衣無縫,這也得益于多年來朱楓先生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將新思路運用在云錦品種上的苦心研究和不懈努力。在這樣一個大的學術環境的熏陶之下南京云錦茁壯成長起來,并且也成為這一學術體系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突出裝飾化風格
傳統云錦圖案造型多采用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而現代南京云錦藝術較前代擁有更加廣闊的藝術創作視野。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當代國外的藝術創作,都可以作為南京云錦創作汲取營養的源泉。它不僅具有繼承傳統的寫實風格,同時又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其他多種多樣的風格。
南京云錦研究所的裝飾化風格,也是南京云錦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突破。朱楓先生的創作風格在南京云錦研究所的發展歷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早期創作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南京云錦傳統的造型風格。中期的創作作品打破了拘泥于自然形態的寫實再現,更多的融入了符合當代形式美的感受,在造型方面更加地主觀、自由、活潑;在此基礎上追求強烈的裝飾性和現代感,顛覆了傳統云錦的造型構圖觀念。他陸續的創作了《牛郎織女妝花緞》、《孔雀牡丹妝花緞》、《蝶戀花》、《孔雀牡丹錦》以及人民大會堂和外交部迎賓館設計的云錦沙發面料等。其中朱楓先生最早突破傳統觀念創作的現代云錦裝飾掛屏《萬紫千紅妝花掛屏》,它在表現形式上借鑒中國工筆畫,緞地上織出的牡丹其造型全部來源于寫生,生動嫵媚、自然多姿;在色彩方面豐富飽滿,加之金線絞邊,使得整幅作品看上去富麗堂皇,在構圖上卻與配色相反,強調簡潔、傳神,畫面中通過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來表現出大地回春、百花盛世的美好景象。
結語
在南京云錦千年的發展歷史上,云錦的繁榮發展體現了傳統藝術在當代文化背景下新的探索成果。云錦這一悠久的傳統工藝在新的藝術形態下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我們堅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讓云錦這種傳統民問工藝更加適應現代化的設計需求,為人民大眾所喜愛。
(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