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思聰 王云琦
插圖是低齡幼兒讀物的靈魂所在,對幼兒來說好的插圖勝過千言萬語的文字敘述。低齡幼兒讀物中的插圖取決于畫者對于童趣、夸張、想象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處理手法,好的插圖不僅能夠使兒童在閱讀中體驗到關,同時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刺激幼兒的審美情感,一步步地激發他們審美和創造美的潛能。
相對于學齡兒童讀物,低齡幼兒讀物有其顯著特點——以圖為主。這類插圖一般都是低齡幼兒在成長階段要接觸到的有關游戲和習慣養成方面的故事。畫者可以通過圖中的人物或小動物,把日常生活中的吃飯、穿衣、坐車、睡覺、游戲、上廁所等行為呈現給小讀者,使他們認識到正確的生活習慣和安全問題。也可以通過插圖進行人物行為的對比,對低齡幼兒進行有關謙讓、排隊、互助等品德教育,從而促進低齡幼兒的健康發展。低齡幼兒通過閱讀和成人的講述,通常能夠辨認圖中的什么人物或動物、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事情,這就要求在插圖的藝術形式處理上要符合這階段幼兒的認知特征和審美感知。
童趣
低齡幼兒讀物,應是充滿自身獨特趣昧的,這種趣味是主觀的,是由內而外產生的,許多低齡幼兒讀物中選取的圖像都凸顯出這一特點——即童趣。例如在讀物中出現的人物,人本身就是有表情和動作的,那我們在用繪畫語言表現的時候,就要進行適當的夸張使其有趣味,增強其識別性。同樣,動物以及樹木花草山石,在創作時也要把它們“人化”,使畫面中出現的是活動的、有神的、有情感的形體,與幼兒產生互動關系。所以,在低齡幼兒讀物中出現的自然界靜止的物體,應該描繪成為活生生的、人格化了的形象。只有讓讀物有童趣,才能讓幼兒走進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視覺和認知的互動。
在表達此類童趣時,創作者要以幼兒的視角看世界,認識世界,避免用成人的、自以為的趣味替代幼兒的認知。要有把文字轉化為趣味圖像的能力,圖像、畫面要比文字更具體、更形象、更有個性,也更吸引幼兒。
創作過程中,要使低齡幼兒讀物具有童趣,就要求準確地選取圖像素材,明確讀物中插圖的表現形式,充分運用繪畫的視覺藝術特點和形象語言。畫面中每一個形象的塑造,要從其動作、形體乃至背景上的任何一樣東西進行趣味刻畫,如大樹、小烏、一花一草都具備其角色定位,有肢體動作,或是能說話,且圍繞主題有互動地活動。
夸張
夸張是藝術創作的常用表現手法。通過對具體形象的夸大和變形,使形象角色更加鮮明,更具有特色,而且可以增加故事本身的趣昧性,使畫中形象更符合低齡幼兒的認知習慣。在對形象夸張處理時,夸大的表情和肢體動作,還可渲染出幽默氛圍,引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增強互動的效果。同時,夸張的藝術處理,對于豐富低齡幼兒的情感,加深他們對客觀事物表象的認識,促進他們感知能力的發展,啟迪他們的想象,開發智力,培養美的情操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
外形相似、色彩相近的東西,低齡幼兒很難分得清,但是經過夸張處理后的的形象,就能分辨清楚,如對狼和狗、鴨子和鵝、青蛙和蟾蜍等形象,進行概括、抽象、提煉,就可以直接地、一目了然地體現客觀事物的主要特征。所以我們認為,夸張是在所描繪對象的真實形態的基礎上進行變形,對主要特征、特點經過抽象概括并加以強化,使其更具直感性,這也有利于低齡幼兒對周圍事物基本特征的認識。畫家根據其主觀意念對形體、表情、形態、服飾、自然環境、道具以及自然界的一切形態予以夸張變形,追求一種變形又不失真、夸張又傳神、既熱烈又有趣的新形象。
在進行夸張藝術處理時,首先要符合低齡幼兒的審美心理特點,了解這一階段幼兒的認知和審美能力,使低齡幼兒讀物作品成為低齡幼兒看得懂、有童趣,并能打動啟迪幼兒心靈的好作品。其次,還要遵循一個原則:不要脫離生活而進行離奇的夸張??鋸堊冃我憩F對象的真實形態,在突出和強調形象的特征、特點上下功夫,通過夸張達到形神兼似。
夸張在低齡幼兒讀物插圖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動作的夸張
在低齡幼兒讀物中,每個形象都像是一個演出角色,創作中可以通過對角色進行設定,充分運用人體各部分運動的變化來體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還可以通過某個典型姿勢,把形象內心情感變化的激烈程度表現出來。例如,創作中表現“想一想”、“打招呼”、“再見”、“生氣”等情節時,加以豐富的手勢變化,就可以很好地表達并顯示人物的性格。
2.神情的夸張
讀物中最吸引孩子的除了人物動作之外,就是書中人物的臉部特征了。傳達人物內在、細膩、微妙的感情變化、情緒特征上是最為直接的。在刻畫神情時,五官的變化不是獨立的,它們的表情傾向應該是一致的,這樣才能傳情達意。其中,又以眼神和嘴形的變化最為突出。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傳達表情、神態的重要器官,所以,只要把眼睛形狀稍作變化,就能體現出鮮明的表情特征。嘴巴的變化并不復雜,一般是嘴角上揚或嘴角下壓,上揚是傳達喜悅、友善的表情,而下壓則表現生氣、悲墑、敵意的情緒。此外,五官中,鼻子的變化最小。
同時,無論要變現的角色是動物還是其它物體,其神情的設計都是以人的表情為主要參照,這樣更容易引起低齡幼兒在情感上的共鳴。
3.背景的夸張
背景是表現書中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景依據。同樣,在創作中,背景景物也可以像主要形象一樣進行主觀上的處理,通過視角的變換、事物的取舍、透視的幅度等,適當地簡化、歸納和重組。也可以使背景中的形象擬人化,如我們常用的“太陽公公”、“月亮婆婆”、“大樹老爺爺”等,通過這樣的比擬,創造出符合低齡幼兒認知能力的場所背景。
想象力
想象按其創造性的成分可以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據某一事物的圖樣、圖解或者言語描述而在頭腦中產生關于這一事物的新形象。創造想象是人們按照定目的在頭腦中獨特地創造某事物的新形象。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閱讀插圖時,其想象以再造想象為主,他們依賴具體的圖形符號展開想象。低齡幼兒讀物的目的之就是要啟發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優秀的創作者本身就必須擁有高度的想象力,讓孩子透過圖畫,可以完全地感受到作者生動的想象,驚喜地進入綺麗的想象世界。因此,在創作低齡幼兒讀物時,想象的成分無論濃淡,只要運用得恰到好處,便能收到良好的閱讀效果。
低齡幼兒讀物插圖的想象力創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設計:
1.聯想
聯想是想象的開始,聯想和想象常常成為創作的導線。通常,聯想是由事物想到與其有相似特點的另事物,通過轉換、想象,創造出新的形象。
低齡幼兒在閱讀時,會由這幅圖聯想到他的生活經驗,也會聯想到其他的圖,他們會把自己想象成圖中的角色。而要完成這些聯想,首先要求我們提供的插圖內容是低齡幼兒所熟悉的。只有面對熟悉的插圖內容,才會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進行聯想。因此,創作低齡幼兒讀物作品時,首先先要了解幼兒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這樣,才能創作出可以讓低齡幼兒產生聯想的插圖來。
2.意境
意境是指想象本身所含有的一種內在潛力,它是非理性的,就像我們閱讀詩歌一樣,詩中所描繪的美好事物都是帶有主題性意境的,這樣的意境能夠喚起讀者的微妙的感覺,是種潛在的韻味,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對于低齡幼兒讀物創作來說,創造一個的美好的藝術意境可以使孩子沉浸其中,有如身臨其境,使得作品更能進入一種更廣義、更高級的藝術層次。
3.留白
這里所說的留白是指在創作中,應留有足夠的空間,有助于低齡幼兒發散思維,展開主動想象的愉悅感。
是指在構思時,在畫面上留有空白的地方,這正如書畫作品中的留白樣。
般來說,畫面太滿,會給人一種擁擠的感覺,讓人感到壓抑。而在適當的地方留有空白,則會使畫面錨落有致。二是指在構思插圖時,不能把什么都畫上,不能畫得太實,而要給幼兒留有想象的余地。
4.回昧
回味是指對美好事物的反復體昧,這里所說的回昧,是指低齡幼兒對讀物中插圖的想象成分進行回味。低齡幼兒面對插圖時,首先看到的是畫家創作的畫面,而這畫面中包含了畫家的想象。他們要通過插圖了解故事情節以及畫家的想象,然后再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產生情景延續,從而進行回昧。有回昧余地的插圖,能提高幼兒反復閱讀興趣,同時也可以促進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扁平化
隨看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積累,低齡幼兒的視覺、知覺能力也隨之不斷發展的。在低齡幼兒視知覺中,空間是由最簡單的方式——水平和垂直的二維空間表現出來的。低齡幼兒的方位感覺也是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逐漸發展的。他們畫的房子是透明敞開的,不同空間的物體均處于水平空間中。這樣就產生了“扁平化”平面空間。
如我國民間美術中的皮影、剪紙、刺繡等藝術表現形式,皆是采用二維元素來表達復雜對象,這樣的藝術不分年齡層次都可理解和認知,且有很強的裝飾效果,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創作低齡幼兒讀物的插圖時,使立體的事物“扁平化”,使用簡單的形體,簡單的元素,簡單的色彩,直觀表現被刻畫對象,利用散點透視和平置的表現方法所達成的平面而簡潔的構圖形式更容易被低齡幼兒接受。
結語
低齡幼兒的思維和理解能力都與學齡兒童或成人有著本質的差別,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低齡幼兒讀物插圖設計也應從其認知特征出發,擁有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讀物中美好的圖畫能讓幼兒感受到藝術的意境和色彩的奧妙,細致動人的畫面氣氛能使他們思維靈活。幼兒長期浸潤在圖文并茂的精美讀物中,無疑能得到較多的審美認知和享受,潛移默化地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對美的感受也更加敏銳,并學會如何去欣賞美、創造美。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作者簡介:奚思聰(1979-),男,江蘇南京人,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美術、插畫設計。
王云琦(1982-),女,江蘇南京人,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兒童書籍裝幀設計與插圖創作的互動性研究”系列論文之一。(項目編號:2013SJD76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