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景
纖維藝術的概念與特征
纖維藝術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通常都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般的纖為分為化學纖維、人工纖維和天然動植物纖維以及有機合成纖維等,通過縫綴、編織、纏繞等綜合技法,經過藝術家豐富的創造力,從而創造出了種或平面或立體的藝術表達形式。纖維藝術之所以能夠從傳統編制藝術逐漸發展為現代纖維藝術,再從平面走向立體、具象走向抽象、傳統二維平面裝飾走向現代三維空間裝飾設計,正是由于纖維藝術自身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其作品深受各個領域的青睞。纖維藝術是在在最基礎的最傳統的編織工藝之上,同時不斷地結合時代的發展,從而創造出來的新的藝術形態。纖維藝術作品因為其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語言,以及不可復制的表現技巧,在不同的領域中比如藝術領域,可以創造出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作品,這些作品或平面或立體,從而演化成了一種極具視覺沖擊以及感染情感的藝術表達。
纖維藝術的材料使用和表現手法
通常的“纖維藝術”一般包括棉、麻、毛、絲等天然纖維,同時也包括各種人造和合成纖維,譬如樹枝、羽毛、金屬絲、竹、塑料等等。基于材料、結構、技法、及顏色的形態設計,是纖維藝術的綜合表現的表現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它不只是材料、色彩、工藝等的簡單重復,而是以形態及材料的表現方法加上設計者不斷的創新,進而展現出纖維藝術獨特又個性的表現形式以及豐富的抽象語言。
不同的材質具有不同的物理屬性,同時為藝術的不同語言的表達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材料基礎。所以藝術家采用不同的材料來表達所要表達的內容主題。就纖維藝術來說,“表層”就是對繪畫基本圖案的模仿,纖維材料本身其實就是深層次的涵義。
線的纖維形態在不同空間里的表達
現代纖維藝術對于空間的主動介入,促使之成為種新型、暗示人的情感以及影響人的精神存在的空間媒介,而藝術作為纖維藝術的
部分,裝置形態的纖維藝術作品,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立體裝置的特點,其中環境因素也是作品的表現形式之一。而纖維藝術的材料的主要形態就是的麻材料的使用,例如在第一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上,郭振宇和他學生共同創作的大型軟雕塑作品《中華根》,這件作品高6米,長21米,制作過程達三個月之久,雖然只是運用麻繩這一傳統材料,但是最后卻創作出一幅大氣、扣人心弦的作品。該作品完美的詮釋了纖維材料與傳統手工編織技藝相結合的獨特藝術魅力。纖維藝術作品《中華根》這個例子充分的說明了,在裝置藝術和纖維藝術這兩種形式共同發展的過程中,裝置藝術的某些創作理念以及創作方法可以應用到纖維藝術中,纖維藝術可以吸取借鑒裝置藝術的優勢,創作出更加符合當代發展的具有獨特魅力的纖維藝術。
纖維藝術中線性特征的產生和概念
說到“線”,人們對于纖維材料的線性利用與創造,是可以回溯到數萬年前的。說是在上古時期,先民用將繩結打結,記錄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而先民這種通過一個回環穿插的簡單動作,就將線性纖維材料完成了二維到三維的表述,重新賦予了線材料新的意義。在“女紅”中有一種纖維產品,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中國結”。最傳統的中國結,通過不同的編織技法,來完成對整體形態的編織,雖然不同的形態表達了不同的寓意,而且有的還具有深層次的涵義。如金剛結、盤龍結等,這也體現了線的纖維藝術深深的扎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中。
關于“線”,在生產生活方面,通常主要是用金屬、麻、面、絲等來表達,具有細長和柔軟可折疊的特征。由于力的大小、多少、方向等的變化和不同,“線”當然也就蘊含了多種張力。存在于“線”中的不同性格也不盡相同,例如色彩的冷暖、敏銳或者呆鈍等等。總的來說有關與“線”的深入探討,具體來說主要就是對纖維藝術的審美價值最基本的探討。從纖維藝術的基本概念出發,我們可以看出一種規律就是它與“線”之間本身存在著一種基本的關聯,纖維材料本身是它的基礎,兩者在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契合。
結論
現代纖維材料的表現是對纖維材料特質的整體把握,是有對纖維材料的種類、形態、工藝及表現形式的內涵理解的前提下而產生的創意。線作為
種很有表現力的纖維藝術材料,應該充分的發揮材料自身的屬性,同時應該強調設計者對材料的激勵、形態所賦予的理想和觀念性的表達,并通過恰當的工藝手段將材料物化為具有一定內涵意義的作品,可以說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設計者的理想和觀念,新的纖維藝術設計作品的不斷涌現,這是我們共同的期待。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