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珊 鄭紹江
每所城市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脈絡,并承載這一地區歷史印跡,見證了歷史積淀過程。一座城市發展如果沒有文化注入其中,那么這所城市也毫無歷史可讀,沒有朝氣與活力,也能體會出生活在這樣城市的市民對文化追求。文章通過分析文化古城傳承歷史文脈的不利因素與現狀問題,探討如何將歷史文脈這一要素傳承好并建設有中國特色文化名城。
引言
伴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國與國、城與城之間的交流,及共享信息日益方便獲得。致使城市規劃建設中雷同現象越發突顯,喪失原汁原昧的“古味”、失去地方特色。如何傳承歷史文脈營造地域特色,重新激活人們對鄉土家園的歷史記憶,并在國際社會發展中站立根基,形成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展示城市風貌與精神活力,彰顯城市魅力所在。
文脈概述
1.文脈的內涵
文脈就是文化脈絡,是對現在歷史文化表象及產生凝聚了人們對過去社會生產生活風貌的傳統,承載著人們的精神、靈魂、文化品位、審美素養與價值取向等。
2.文脈的組成要素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也是文化集中薈萃地區,展示城市窗口,改變市容市貌并提升城市形象的最佳資源。由物質形態與非物質形態兩方面構成,其中物質形態由人工要素、自然要素、物質要素三部分構成,相互聯系并各具特色。
激活古城歷史景觀傳承歷史文脈存在的不利因素
當今國內有很多城市正面臨著文脈消失現象,尤其是歷史文化名城文脈消失甚是嚴重。筆者對侵蝕歷史文脈的不利因素做了如下總結:
1.復古思潮
對城市進行重新規劃過程中,單純認為復古建設就是對歷史文脈傳承,不僅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有。關大部分可以歸結為設計者對歷史文脈沒有清晰的認識與保護意識,只追求表面形式上相似而忽略古代營造理論的內在規律。
2.西方化
“以新棄舊”,照搬西方模式否定本土特有文化資源,認為傳統歷史不符合現代快速發展潮流。以西方國際都市化發展作為現代社會的范本,沒有建立在本土文化資源基礎上最終也只是畸形失去特色的城市。
3.開發權優先
有些古城無力承擔維護文物古跡的費用,開始轉賣或租賃開發權減少政府的壓力。但是這樣做就給開發商獲取高利益帶來了機會,也破壞了城市原有結構與空間格局,影響了城市整體的發展面貌。
4.古鎮旅游的過度開發
旅游行業快速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某方面擺脫了城市舊有模式。有的古城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更是肆意虛構歷史,對歷史文化不斷夸張宣傳,更離奇可悲的是把原本生活在古城里的原若居民趕出去,改造成商業街或酒吧一條街。
我國文化名城歷史景觀對歷史文脈延續的現狀問題
每座城市都承載著這一地區人民的精神風貌、文化素養、價值體系、生活習俗等。也正是這些原有文化傳統賦予了這所城市生命與活力,并有別于其他城市發展的寶貴資源。昆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如舂、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著無數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但是這樣歷史悠久的城市為適應新現代城市發展,對舊城改造過程中大肆拆建歷史古街建筑,在這基礎上建立高樓大廈,并招商引資,將古街轉變成了現代化商業街區。不僅破壞了城市原貌肌理,新建的建筑在體量、尺度、色彩、質感完全舍棄了古街風貌,毀壞了城市的天際線也失去了城市魅力。類似現象的首都北京,北京有3000多年歷史文化古城,作為五朝古都在歷史文脈與國家文化史上有重要的顯著地位。也是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精神集中完整體現地區,人民對老北京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老北京文化、等見證了歷史的歲月。在歷史氣息濃厚的古都出現了國際化高樓大廈,而且不斷拆建古建筑,營造新形象都市。如何在古與新、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適應現代城市發展的平衡點,傳承新舊歷史文脈。而天津、上海受外來文化沖擊嚴重地區,如何在時代背景下保持獨特文化優勢,并傳承好這一地區歷史文脈,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每一個中國公民責任。
如何傳承、發展歷史文脈。建設中國特色文化名城
相關責任單位管理保護好城市的記憶,如歷史風貌、文化博物館、文物系統等。
在傳統空間與現代空間中找到銜接點,而不是在傳統歷史上不斷累加新的記憶過程,借鑒“梁陳方案”提出的建新城,保老城策略。
代表城市特色傳統文化元素、民族符號等,通過巧妙的設計手法融入到現代景觀小品、雕塑、廣場設計之中。
由局部保護擴大為整體環境保護,形成傳承歷史文脈的完整性。
對當地民眾組織歷史文化宣傳教育工作,使當地居民由被動轉化為積極主動參與維護家園歷史遺跡。
結語
正如沙里寧所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有什么追求。”延續城市文脈,復活城市活力。在城市肌理中保存更多歷史遺留信息,也就為老城新建提供較多資源,而我們傳承的文脈也更多,提升國民對鄉土家園的歸屬感、認同感并有尊嚴感的歷史文化名城。
(作者單位:西南林業大學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李江珊(1991-)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在讀研究生,單位:西南林業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通訊作者:鄭紹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建筑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