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亞斌 曹東
隨著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需要更多的休閑和公共空間。與此同時,城市居住區內的公共服務設施越來越顯露出各種問題。通過對新老居住區公共設施的調查研究與比較分析,并結合相關理論對居住區內的公共設施進行研究與探討。
研究的背景與選題的意義
居住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完善程度影響著居住者的生活質量,居住者對公共服務配套的需求在不斷提升,這些因素直接導致各類居住區公共設施之間不論是運作方式還是分布特征都顯示了很大的差異。
研究主要圍繞著在現階段如何有效的對城市居住區的公共設施進行有效的引導而進行,主要研究內容為現階段居住區公共配套的差異性。也涉及到對居住區公共設施配套發展趨勢的研究。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從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來分析人們對公共服務設施需求的變化,以及對不同層次和不同年齡段的居住者對公共服務設施的使用狀況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并總結居住區在發展建設過程中公共服務設施存在的各類問題。
以不同歷史時期建設的居住區進行比較和分析,通過對新舊居住區的調查和研究,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結合各種相關因素,研究探討改善和管理居住區內公共服務設施的有效措施,并提優化途徑與建議。
對居住區實際案例進行診斷與分析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南院教師生活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南院教師生活區(以下簡稱建大南院)屬于上個世紀較老的小區,位于西安二環以內,交通較便利。主要居民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教職工為主。
(1)優勢
建大南院位于雁塔南路與建設路的交匯處,南有二環南路、北有友誼東路,多條公交線路均過此處,還有地鐵3號線,交通十分便利。毗鄰大雁塔景區,富有良好的生活和文化氣息。周邊的萬達廣場、賽格電腦城、百腦匯和東新科貿等都已形成一定的商業氛圍。建大南院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職工的一個生活區,而且小區內部建有幼兒園、附小和附中,如此便利的教育設施將使小區內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2)存在的問題
隨著居住者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居住環境有了新的要求,擴建了新的高層住宅樓,但是基礎的文化體育配套設施跟不上,就出現了滯后現象;休閑活動設施在住宅之間隨意配置,導致設施臟亂差,也沒有管理和養護;伴隨著老齡化社會、信息化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老年人服務設施突顯短缺;人車交叉的問題日見突出,由于設計考慮不周和居民交通工具的快速更新,停車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亂停亂放、侵占綠地和活動場地的現象隨處可見;整個居住區缺少規劃設計,道路交通規劃混亂,居民活動無序,外部空間的組織沒有章法,相互之間缺少關聯,景觀綠化單一。
融僑馨苑
融僑馨苑項目位于西安市高新區電子西街2號,項目總占地432畝,總建筑面積約80萬平米,共有51棟樓,以板式小高層為主。容積率為2.73,綠地率40%,停車位3500個,建筑密度23%。
1.優勢
融僑馨苑項目位于西安市高新區電子西街2號,西接太自南路主干道,北臨店城墻遺址綠化帶。周邊擁有眾多的大中型醫院,各種大中專院校和中小學校,且小區內部建有幼兒園。融僑馨苑周邊的商業眾多,都已形成一定的商業氛圍。與此同時,小區內部也配置了相應的商業,為業主提供更多的選擇,更加便利了業主的生活。
2.存在的問題
部分景觀區域荒廢、文化體育設施閑置、內部商業街不景氣;現行的國家住宅小區的公共設施配套標準很難執行和落實;由于容積率被嚴格控制,開發商多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用地條件較差的地帶,造成了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不合理;商品房空置率高導致新建住區人口實際密度與規劃密度產生較大背離,造成文化體育設施閑置內部商業街不景氣。
對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優化思考與建議
城市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同時,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規范標準,使公共服務設施的內容和數量能夠滿足當今以及未來居住區進一步發展的要求。
合理分級,著眼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由傳統的“小區一組團一單元”三級模式向“市級-地區級-居住社區級-基層社區級”四級系統轉變。與傳統模式相比,這種模式更注重居住區與城市間的關系,通過強調與城市整體規劃緊密相聯系的“社區”概念,更有利于營造親切、完備的城市社區生活圈。
以人為本,適應人口多樣化。人口結構的多樣化是造成需求日益多層次的關鍵原因。針對這一現象,就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根據居住者的主體特征、生活模式、生活喜好等進行規劃。
加強政府支持,協調多方利益。在基層社區公共設施中,很多公共服務設施由于缺乏資金和政府的支持不能得到及時的建設。這就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市場引導,引進有能力的企業投資或是鼓勵公益性民問組織進入基層,動員社會力量承建各類便民的城市居住服務。
結論與展望
居住區是城市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居住區建設好也就是如何協調居民生活與社會發展之間關系的問題。居住區規劃應該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的過程,它需要管理者,規劃師以及城市居民共同參與。城市居住區如何完成從傳統居住區向現代居住區的轉型,如何有效的對其轉型進行指導和調控,這些都是需要不斷進行理論探討和實踐檢驗的重要課題。
(作者單位:1.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分院;
2.陜西西咸新區域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