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仲文
由于現代產品設計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企業或設計組織需要以跨部門和專業的團隊形式來完成產品設計開發項目。團隊協作已經成為產品設計開發的主要組織形式,設計團隊的協調管理對設計項目成敗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具體設計團隊管理的分析,并結合設計項目管理理論,其對改進設計項目團隊協調管理具有積極的意義。
前言
團隊管理理論應建立在對人性的理解,良好的項目團隊特別重視承擔項目個體和項目管理等軟因素,從而提高團隊成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團隊的工作績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設計項目管理理論不斷發展,同時設計團隊管理也不斷更新與完善。中國企業在團隊理論改制過程中正在結合中國的文化傳統及其價值觀念,發揚“和與禮”的文化理念,通過人才的匯聚并發揮每個個體的能力,擁有優秀的領導人才和共同的前進目標,使設計項目高績效完成。
設計團隊的建設與管理
1.設計團隊的特點
當今設計項目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決定了設計項目必須由多功能的團隊成員共同參與,才能最大化地取得成功,但實際工作中只要存在團隊的工作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與沖突。為了有效地解決工作中的負面影響,需要對設計項目團隊進行切實有效的管理。美國著名管理學教授Stephen P Robbins博士1994在其著作《管理學》中指出,工作團隊是種為了實現某
目標而由相互協作的個體組成的正式群體。由于團隊成員來自不同背景以及不同經歷組成,看問題的廣度比個人或單一職能的群體要大,團隊運作可以提高工作績效。以團隊方式展開工作,成員之間相互之間的幫助和支持以及相互鼓舞,并在多變的環境中可以進行快速的組合、配置、重新定位和解散。團隊協作是決定新產品開發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美國若干項權威機構所做的關于新產品開發項目成功因素的調研表明,有效的跨功能團隊對取得成功至關重要。
2.設計團隊的運作特征
項目團隊是指為了達到某確定目標,由分工與合作的形式及不同層次的權力和責任構成的人群。
在設計團隊中,既要重視團隊的作用,同時也要重視個人的作用,因此,項目經理需要為團隊成員創造個有利于發揮團隊創造力的環境。工作空間距離大于100碼會影響團隊的協作性,并且核心成員不宜超過8人,最理想化的成員人數為5到7人。設計項目團隊成員在充分地融入團隊之后,團隊才能開始有效地開展項目管理工作。設計項目團隊需要經歷以下五個階段:(1)項目團隊的形成階段(即項目團隊的初創和組建階段);(2)合理處理磨合階段(團隊從組建到規范階段的過渡過程),團隊成員之間、成員與內外環境之間、團隊與所在組織與上級與客戶之間都要進行一段時間的磨合;(3)團隊成員之間、團隊與項目經理之間的規范階段;(4)項目團隊成員表現階段,積極完成工作和表現自身才能;(5)團隊處于休整階段(包括休止與整頓),休止指任務即將結束時團隊成員對未來工作進行考慮,整頓是指團隊的原工作任務結束后進行歸納總結,準備接受新的任務。
3.設計團隊的項目經理特征
為了提供設計團隊成員一個和諧工作環境,必須配有一個出色的負責人對項目進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以實現項目目標。項目經理是決定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人物,由此,其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領導才能。其需要考慮如何保障設計項目目標的實現,確保設計團隊里的整體成員和個人的工作效率所需的
切。Norris認為設計項目經理的職能是對人、過程(項目的執行過程)和產品(項目的產出物,包括質量]的管理。
在設計團隊項目執行的過程中,組員之間難免會發生沖突,沖突的原因包活工作性和非工作性沖突兩種類型。工作性沖突表現在項目進展的不同階段因設計觀念的不同所引起的沖突,非工作性沖突表現在因成員不同的政治觀念、信仰、愛好和生活特性等而起的矛盾。項目經理處理沖突時最好方法就是協商(權益、權利和權力為基準),尋找能協調雙方利益的解決方法,確立沖突雙方都能接受的客觀標準,并把項目利益放在第一位。
4.高績效團隊模型
高績效團隊應該具有明確的共同目標,并為完成了某個具有挑戰性的意義任務而感到自豪和快樂。高績效團隊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在項目團隊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交流、互相尊重,而不是相互推卸責任、相互指責,并且每個團隊成員可以通過交流和合作完成項目,而不是以命令的形式完成任務。團隊中有明確的工作規范和合理的工作流程,以面對項目中的各種難以預測的風險(如需求變化、技術瓶頸、人員異動、同行競爭等原因會影響工作進度)。高效率團隊工作流程的原則是追求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
總結
企業或設計組織的發展需要設計團隊的形式,項目團隊的高效運行需要整合各種資源以及正確管理模式。在設計團隊項目執行的過程中,組員之間難免會發生沖突,所以需要項目經理對項目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由于管理者的正確領導和團隊人才的相互合作,工作績效高的團隊可以應對各種難以預測的風險。同時項目團隊的發展趨勢朝著虛擬模式的方向,實現跨文化、跨地域的團隊項目管理,可以整合不同區域和領域的人才。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