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祉諾 孫虹
服裝和互聯網同為一種特定的時代產物,象征著人類的文明、進步、發展,促進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本文基于我國政府最新推出的“互聯網+”戰略,將“互聯網+”思維與服裝展業進行跨界與融合分析,通過案例進行研究,發現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存在的問題以及行業領導人提出的相應的對策,最后使企業蓬勃發展。最后為行業跨界發展寄予期盼以及提出建議。
引言
回顧2015年,互聯網+、互聯網思維等詞多次被提及。原因何在?“互聯網+”就像是股時代的浪潮,正激活著中國經濟各個產業的變遷。“互聯網+”傳統市集誕生出以淘寶、京東等領導的電商巨頭。“互聯網+”電視娛樂誕生出以優酷、搜狐等為首的視頻影視生態圈。“互聯網+”移動通訊誕生出微信等開放平臺,甚至互聯網+家政服務、互聯網+打車都是可觀的市場。縱觀整個互聯網的發展路線,我們甚至可以看見其應用不僅局限于第三服務產業,其影響力甚至在向第和第二產業蔓延。部分閑置的商鋪也反映了電子商務對傳統制造業的打擊,尤其是服裝行業和其零售終端渠道的影響。天貓,淘寶類的這些電子商務互聯網公司的出現,不只是優化了產業鏈的中問環節,更改變了人們在服裝行業的消費習慣,這也加速了服裝行業的互聯網化的轉型和升級,進行“互聯網+”的革新。服裝行業進入互聯網時代的同時,也進入了一個大眾化、快速變化的消費時代。服裝的時尚性、功能性、安全性等個性化、多元化的彈性需求正在成為新的消費特征。
服裝產業的現狀
作為衣食住行之首,毫無疑問,服裝行業是個永遠的朝陽產業,因為人類對服飾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如今,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發展,人們對服裝服飾類產品已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服裝不僅僅是要求能蔽體保溫。誰都會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漂亮、健康、個性化的衣裳,而且由于服裝類產品更新換代的時間又比較快,所以服裝市場的蛋糕將會越來越大。到生產力足夠發達的時代,人均擁有幾十件甚至上百件服裝產品將不再是夢想。中國作為
個服裝大國,卻沒有在世界上有競爭能力的服裝品牌,分析原因不難發現,服裝生產技術落后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這些年,服裝行業實體經濟受困于需求下降、融資困難、成本上升等因素,利潤越來越少,企業經營舉步維艱。而另一邊,互聯網等行業則利潤豐厚,錢相對來得快、來得多、來得容易。首先分析實體店生存危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電商搶走兩成顧客、進軍網店不容易、房源仍緊張、價格優勢為成敗關鍵。
隨著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的持續上漲,服裝行業中的部分中小企業運營成本越來越高,舉步維艱。這是目前首要解決的問題,想要改變目前的這種狀態,我們必須深刻分析中國服裝行業的現狀,找到問題的關鍵及發展的方向,才能對癥下藥,解決目前遇到的難題。隨著企業規模越做越大,企業的倉庫壓力也急劇增大。很多企業都發覺雖然業績越來越好,銷售也翻了好幾倍,可是企業的帳上現金卻沒有相應的增加。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也是由于服裝季節性銷售的特點。所以,面對庫存問題,選擇智取,利用互聯網思維解決問題。服裝業的世紀戰略就是:必須立即走向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道路。
“互聯網+”與服裝產業融合的案例分析
在面對整個互聯網市場蒸蒸日上的形態中,服裝產業是如何在“互聯網+”這個大背景下發展的?服裝已經是中國網購市場第一品類,占比達21.5%。據統計,2014年服裝類商品線上交易規模達6153億元,同比增長40%,行業線上滲透率達到23.6%。搜索市面上正在流行的有關服飾的社區,可以發現有蘑菇街、穿衣助手等。其內容涵括穿衣搭配、爆款服飾、服裝折扣等,然而通過用戶體驗與市場分析的體系不完整,沒有很好的抓住用戶的痛點。除了單一的零售+網絡外,如何才能碰撞出新模式、新產品從而帶動產業的轉型升級是我們應該更關注的問題。例如,杭州城一帶出名的服裝批發城——四季青批發市場,主要經營模式以批發為主。從最開始攤主經營攤位上貨物效益很好,四季青市場共42萬平方米,18家專業服裝市場,1萬多個攤位,5萬多名市場從業人員,日客流量達到7萬至10萬,年交易額達到百億元,僅商戶租金就有兩億。隨后互聯網的出現,客流量明顯減少,從前一天幾十萬的現場交易額縮減到十幾萬,當時這種利潤極度縮水的普遍現象對攤主的生意造成明顯的打擊。在此影響下,攤主更新營銷的思維方式,不僅擁有自己的服裝加工廠,還創建屬于自己的原創服裝品牌,同時將注意力開始轉移到通過互聯網銷售產品。從2013年始,面對轉型期的整個四季青批發市場,其創始人祝浩泉董事長連續三年停止增加5%-10%的攤位租金,給商戶更廣闊的平臺自由。作為擁有如此規模市場的祝浩泉來說,為拓寬這個平臺,曾在2001創立了四季青信息部,但由于當時網絡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多半的創造都以夭折告終。緊接著在2008年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成立了四季青網絡科技公司。2009年,四季青網絡科技公司的在淘寶上成功開店——四季青旗艦店Top Mall,實現了統一商戶、統一包裹、統一配送的良好局面。先后2年時間,網店投入500多萬元,30%的商戶參與網點建設之中。數據顯示商戶們并未跟上四季青領導者們的想法,對互聯網營銷缺失概念,到2011年,項目結束運營。終于在2014年推出了“摩街”APP,這是一款針對專業性批發服裝的電商平臺,緊密貼合了從互聯網時代到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是“互聯網+”時代的成功產物。這款手機應用為四季青上游攤位商戶與下游批發商戶成功搭建平臺,實現線上訂單。從PC模式到移動模式,這個看似簡單的跨越,近投入2000多萬元的財力投入。2015年“摩街”APP誕生的1年的時間里,四季青市場中自產自銷且有獨立品牌的商戶有1000多家,一年的交易額一億多元。至2015年10月底,PC端和移動端共同工作的情況下,總批發交易額達到20多億,比2014年同期上升12%。“互聯網+”與服裝產業的跨界使四季青這種傳統市場成功轉型,完全是基于大環境下網絡科技和現代物流的發展。
回到“互聯網+”世界的本質來思考四季青批發市場,四季青公司只是提供了平臺,主角是商戶,核心是產品。發展核心才能掌控好大局。距離四季青市場不遠處同樣存在一家服裝批發市場——中紡中心。它同樣利用互聯網思維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盈利之路。2013年,中紡中心領導人吳文宏萌生互聯網思維,并且搭建了電商思路,創建了網站。由于市場的營銷性質以批發為主,而電商多以零售形式存在,所以以失敗告終。在2015年1]月18日,中紡中心正式與阿里巴巴旗下1688批發市場合作,1688云市場正式上線。市場內1至16樓的真實檔口和貨源與1688線上線下實現同步直播,批發類型的商戶不用再擔心貨品積壓的問題,就算問只有5平方米的檔口,同樣可以在云市場中完成大量的訂單。就11月18日一天,整個中紡中心就實現了7229萬的業績。面對四季青和中紡這樣的企業在“互聯網+”之路上,市場從單純的交易場所成功轉變成渠道的核心管理者,這樣的轉變源于生產者,創新和品牌是成功的關鍵;流通環節中,競爭力源于中問環節的更加精簡,渠道更加扁平;終端銷售和運營中,質量安全才是最終保證。除此之外,在“互聯網+”通信中,微信等即時終端的普及迅速的沖擊傳統通訊運營商的財政收入,附之的流量費用則彌補了這一損失并促進了相關的業務政策更新。近些年,國內也涌現出批以020、定制、獨立設計師等優秀互聯網思維平臺。例如,2011年3月創建的D2C全球設計師集成平臺則是一個集潮流時尚、藝術、個性定制設計為一體的設計師平臺。2015年5月,美邦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時尚搭配為亮點的平臺——“有范”APP,試圖整合全球時尚產業資源,實現品牌商、消費者和設計師的無縫連接。埃沃裁縫利用C2B+020服裝定制模式使用戶無論是線上或者線下體驗、下單均可實現個性化的量身定制的服務。2015年又推出移動端人口“易裁縫”實現為用戶上門定制服務。報喜烏C2B個性化定制業務去年在天貓上線,消費者進行線上進行量體預約,量體設計師72小時上門量體服務。即通過信息化訂單處理、智能化生產保證快速交易,通過客戶管理系統提升的黏性等來提供定制化服務。公司打造智能化生產線,通過信息化改造,可以實現個性化需求低成本、快速生產出來。
總結
服裝行業平臺今后的發展至少必備軟件信息平臺、設計研發平臺、訂單交易平臺、服裝定制平臺、行業資訊平臺、行業教育平臺、人才培養平臺等等,實現完整的生態系統,這些平臺必須能夠實現數據互通,集成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數據的轉化效率。無論是四季青有了今天這樣的成績,還是中紡的商戶的庫存越來越少而收益越來,都是行業中的領導者根據行業發展的具體情況采取了定制的方法。越多信息化發展的結果就是實現規模化的按需定制。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在通往定制化的道理上中國已經有了不錯了開端。“易裁縫”和報喜烏的定制化業務也取得了消費者的信賴。數據的集成化將深層次改變服裝行業的大數據應用,通過云數據中心,對服裝設計大數據進行深入挖掘,進而影響流行趨勢預測,改進供應鏈資源管理,加強對市場營銷的監控,營銷數據反過來又對設計產生引導,實現良性循環。
在流通4.0時代、金融4.0時代、工業4.0時代,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
切都有無數的可能,從市場攤主變身成為網店老板、翻倍的增加日交易額、在互聯網上就能“量體裁衣”等等,不可否認的是在橫向與縱向之間無數可能的重組式創新機會。有太多互聯網思維成功的案例,也有數不勝數困死在居中的案例。“互聯網+”時代中要抓住產業互聯的“痛點”,解決互聯網建設的設施落后問題、信息安全一節支付安全問題。行業的發展要學習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總方針中說要“摸著石頭過河”,在互聯網大背景下這也是創業成員必須具備的素質。切不可胡亂摸索、急于求成,把互聯網思維當作唯一的救命稻草簡單的套鎖,銘記互聯網不僅是工具,更是一種思想意識,不可忽略了其核心本質——連接與創造力。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