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淑霞/承德護理職業學院
?
實施創造教育 培養合格人才
陶淑霞/承德護理職業學院
【摘 要】創造教育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豐富的內涵。實施創造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召喚,是現代化進程中的重中之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教育自身發展完善的需要。要實施創造教育,必須樹立科學的信念,糾正以往的偏見,注重能力的培養,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關鍵詞】創造教育;必要性;途徑
創造教育遵循人的創造活動規律和創造素質培養的規律,運用科學的、藝術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精神、創造思維、創造個性和創造技能,從而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能夠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人才。
第一,實施創造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召喚。21世紀是世界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是世界各國經濟、科技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然而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人才實在太缺少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我們的傳統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實踐在相當程度上忽視人的創造教育,片面強調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忽視教育的相對獨立性、超越性和教育自身的規律。時代要求我們盡快實現現代化,盡快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而只有首先實現人的現代化,即人的創造性充分解放并發揮出來,真正意義的現代化才能實現。創造教育就是充分培養、開掘受教育者的創造性的教育,是站在時代的前沿放眼未來而實施的教育活動,意義重大,勢在必行。
第二,創造教育是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中之重。如前所說,現代化能否真正實現,關鍵在于人的創造性的發揮。歷史與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物質的現代化是靠不住的,因為物質的現代化并不意味著精神的現代化,甚至還會帶來人的主體性的失落、個性的喪失,使生產者淪落為畸型的異化的人;只有制度的現代化也是不夠的,因為它缺乏精神的支持,很難真正落實,甚至流產,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只有觀念和行為的現代化才是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的人格,這樣的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而創造教育能夠培養、開掘和激發人的創造性,充分發掘人的創造潛質,使之極大地服務于社會,率先實現人的觀念、行為的現代化,進而推動整個現代化的進程。
第三,創造教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各種制度的建設、體制的建設、組織的建設和人的建設等,人的建設(生產者的教育、培養、運用等)則是其基礎工程。人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切建設最終是靠人來建設的,因此,人的素質如何,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步伐。此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力推行,必然也一定要引起我國整個社會生活的深刻變革,其中人的變化將是也必須是最根本的變化。其核心問題就是盡快解放生產力,解放個人,盡快增強人的創造意識,培養人的創造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現代化的實現,最終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創造教育正是以培植人的創造性、增強人的創造意識、開掘人的創造潛質,最終解放生產力為目的的,因此是推動并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核動力。
第四,創造教育是教育自身發展完善的需要。在我國傳統教育中,已有創造教育的思想因素,但是由于整個社會體制和觀念的抑制,長期處于不能發育的狀態,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創造教育才獲得發育的溫床,并得到重視和研究。創造教育是教育探索發展的結果,是對傳統教育深刻反思的結果,是教育規律不斷發現的結果。要從某種角度趕上國外先進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教學方法,要適應現代化建設,要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我們的教育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必須進行改革,必須實施創造教育。當然,創造教育也必須不斷完善和提高,這要求我們要不斷探索,不斷實踐。
第一,樹立科學的信念。創造是人的本質特性,創造是教育教學的最高境界。首先,要堅信每一位正常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創造潛能,都能通過適當的教育,取得創造性的成績,成為某一方面的創造性人才,因此,創造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其次,要堅信人的創造力及其發展有類型和層次上的個別差異,因此,對每位學生的創造力,不能用一個模式去培養,必須張揚個性。再次,要堅信在人的創造素質的發展中,教育起主導作用,教育是培養人的創造素質的最佳途徑,因此要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教育水平。另外,要堅信學生是創造教育的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造各種條件,幫助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全面發展自己的創造素質。
第二,糾正以往的偏見。傳統教育認為能力是訓練出來的,因此在教育教學中片面追求知識的傳授,甚至以學生能準確掌握知識作為教學目的。在這種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指導下,傳統教學用大量做練習題、模擬題來代替學生能力的培養,完全忽視甚至嚴重違背了學習者能力形成、發展、提高的規律。我們并非反對基礎知識的傳授,而是反對為知識而學習知識。人才的發展、成長離不開必要的知識,但是無論是誰也不可能掌握人類文化的全部知識,也沒有必要這樣做。現代社會的人才培養觀要求教育者積極、自覺、主動地引導學習者怎樣獲取知識,如何運用現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為了培養能力,引導學習者掌握更多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須首先引導學習者怎樣獲取知識,絕對不能以知識的多寡來衡量能力的高低。獲取知識遠比掌握知識重要。
第三,注重能力的培養。一個人掌握了比較豐富的知識,但不會靈活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那么,他就不能算作有較強的能力。只有在掌握了豐富的知識的前提下,運用已有知識去解決問題,才算有較強的能力。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是知識儲備到一定程度、閱歷達到一定層次、思維達到一定水平,才成功地實現的。因此,能力是培養出來的而非訓練出來的。所謂培養包括學習習慣、思維習慣、思維方法、創造方法、自學能力、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培養。具體運作時,要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并且及時調控。
第四,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掌握知識是為培養能力服務的,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知識,能力一旦形成又會促進對知識的吸納,進而推動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在處理知識和能力的關系時,強調任何一方面而輕視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傳統教學只重知識傳授、不重能力培養固然大不可取,當前某些人片面強調能力、忽視知識吸納也絕非善策。要本著為社會發展、為人才成長負責的精神,確定明確的目標,不斷努力,不斷調控,從而培養出具有較高素質和較強能力的人才。
21世紀的教育應該使受教育者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因此,必須實施創造教育,并切實達到應有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2]趙承福等主編.創造教育研究新進展[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4.
作者簡介:陶淑霞(1964—),女,河北平泉人,大學本科畢業,承德護理職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