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潔 / 新疆殘疾人康復服務指導中心
淺談智障兒童的音樂教學
韓 潔 / 新疆殘疾人康復服務指導中心
智障兒童普遍具有注意力渙散、反應遲鈍、情感體驗不深刻、對音樂的學習缺乏信心和興趣等特點,。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他們在游戲中學,在快樂中學,切實提高他們的音樂綜合能力。
問題;音樂教學;智障兒童
音樂是音響構成的世界,聲音塑造的藝術。無論是在普通小學還是在特殊教育學校里,音樂課都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學科,并且常常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對于智障兒童來說,如何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成為了特殊教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教育智障兒童做一個好孩子,幫助他們感受身邊的一切事物,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音樂訓練中提高智障兒童的韻律感和言語、肢體協調、辨別善惡等能力。音樂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智障兒童普遍具有注意力渙散、反應遲鈍、情感體驗不深刻等特點,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持續三十分鐘接受枯燥的學習,不但學習效率低,而且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因此,我針對學生種種特點及他們與正常兒童具有同樣愛玩的心理,嘗試采用愉快教學法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味性的教學可以營造寬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持續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加入智障兒童的趣味性呢?根據一個班級內智障兒童的整體能力水平設置出相符合的目標,在此基礎上觀察智障兒童的興趣愛好,把這些興趣愛好加入到我們所要學習的教學活動中,使智障兒童始終在輕松愉快、歡樂活潑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并且能尊重每一位智障兒童,努力使他們感受到音樂的快樂。如:教學生表演音樂游戲《拔蘿卜》時,首先智障兒童會對大蘿卜這個道具所產生興趣,其次是許多小動物以及老爺爺老奶奶的角色服裝產生興趣。這讓我們知道了智障兒童針對該活動的興趣點在哪里了,接下來就是要把我們所要智障兒童學習的目標一一加入到這個教學活動中,一、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把智障兒童對該活動的興趣與該活動的音樂相互結合,讓智障兒童了解到音樂的出現就可以讓自己喜歡的大蘿卜以及角色服裝也會出現(這一步讓智障兒童喜歡該活動的音樂)。二、在智障兒童喜歡該活動音樂的前提下,讓幼兒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在這個時候不要求智障兒童角色扮演的邏輯性,智障兒童自由發揮,教師在一旁做觀察并嘗試著引導智障兒童做角色游戲。三、教師引導智障兒童進入兒歌內容的角色扮演,讓智障兒童始終都在跟著自己的興趣去完成教學活動。抽象的音樂語言通過形象的表演活動,漸漸變得看得見,摸得著,變得生動而直觀,身臨其境的感覺激起了學生極大的參與熱情,真正體驗了音樂的愉悅性。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注重音樂實踐,提倡學科綜合。”在智障兒童的音樂教學中,創設具體形象的情境,將音樂融進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中,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并對音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完成音樂的審美體驗。如:在教學歌曲《過新年》時,課前組織學生剪、貼窗花,把教室打扮出過年的熱烈氣氛。課上,讓學生交流自己帶來的新年的禮物和祝福。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了過年的喜悅心情,唱得更加動情、跳得更加有勁了。
高爾基說過:“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喜歡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能為孩子提供和他人交往的場所,使孩子體驗到在實際生活中遇不到的情況。在學習唱歌時穿插趣味十足的游戲,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滿足好奇、好動的要求,還能發展語言和智力,培養藝術情趣。如:教學《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這首歌曲后,我讓學生按照歌詞內容自己設計游戲。游戲中,學生都能按歌詞的內容進行表演,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果也比較好。整個活動,學生的好奇、緊張、愉快感貫穿始終,全班同學都積極參與,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勝和好表現的心理,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培養了競爭意識,增進了集體的凝聚力。并且原本不易記住的歌詞,在游戲過程中也變得簡單易記了。可見,利用游戲活動進行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生活是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每個智殘兒童都生活在繽紛的現實世界中,生活對他們來說是真實的、可以體驗的、能看到甚至是可以觸摸到的現實。平時,我常常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音樂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于農村,他們對雞、鴨、狗、貓之類的動物都是非常熟悉的。為了讓學生理解“聲音的長短”這一內容,我特意在網上搜集了雞、鴨、狗、貓的叫聲,當“汪---”、“嘰--嘰--”、“喵喵喵”的聲音傳來的時候,孩子們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臉上也露出了喜悅的神情。第一遍,大家聽得都很開心,但卻沒注意聲音的長短。于是我又布置了新的任務:“仔細聽一聽,想一想,如果每個動物只能叫一聲的話,誰叫的時間比較長,誰又叫的比較短?”孩子們個個豎起了小耳朵。聽完后,幾乎每個孩子都興奮地喊著“小雞、小狗叫的聲音長!”“小貓、小鴨的短!”我馬上表揚了他們,隨后在鋼琴上彈奏出兩段與叫聲節奏相應的音樂,問:“這兩個聲音哪一段是長的,哪一段是短的呢?”因為動物的叫聲給孩子們留下的印象特別清晰,一聽琴聲他們就自然而然跟動物的叫聲去比較,從而尋找出了正確的答案,這樣就比直接聽琴聲來辨別長短音容易多了。
總之,作為特殊教育的一部分,音樂教育有著自身的特點,運用愉快教學法將音樂與游戲、生活融為一體,使音樂學習具有趣味性、互動性以及實踐性,有利于補償學生的身心缺陷,喚醒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