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喀什電視臺
淺談如何提高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能力
吳 丹/喀什電視臺
電視新聞在普及國家政策及科學文化知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現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很多電視新聞編輯在工作上還缺乏一定的創新精神,導致新聞節目的收視率不高。要使電視新聞有較強的生命力,必須從新聞內容、形式等方面下功夫,緊跟觀眾需求和時代步伐。隨著傳播環境的網絡化變遷和傳媒市場競爭的空前激烈、電視與網絡媒體劇烈競爭將節目的創新推到了電視發展的首要位置。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新聞節目要保持慣有的收視主導地位,保持強大的傳播功能,只有具備創新能力,突破思維定勢,才能推陳出新,獲得改變,才能在激烈的收視大戰中搏得一席之地,獲得健康的良性發展。作為在電視新聞制作傳播中居于最重要一環的新聞編輯,能否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在新聞的編輯制作中做到創新手法、創新角度,制作出更具個性化,具有競爭力的節目,顯得尤為重要。
創新意識;敏感度;新聞視角;構想意念
電視新聞編輯歷經了相對較長的時間發展,無論從觀眾基礎和傳統的媒體傳播依舊獨領著風騷,但由于各種媒體競相啟航,電視新聞工作中很多的弊病應為今后保持現有地位而及時得到認識并改善,在不斷完善體制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力求更高的水平界面。以下幾點內容即為筆者工作中總結的問題。
1.新聞內容諸多冗雜主題不鮮明。為了能夠迎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和觀看需求,將新聞節目在形式上不斷的翻新,但內容上卻在不斷的騰空,隨意的復制粘貼,甚至是出于收視率等目的肆意編造,不僅對觀眾不夠認真和尊重,同時對自身來說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也許在編制的過程也花費了心思,但這種忽略新聞內容的播報與粗制濫造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當然并不是放棄在形式上創新的途徑,但做事要有主次,空洞的內容再怎樣裝扮無非一時之艷。新聞不僅是播報事實,更要引入相關的點評和看法,給出本編輯的選用目的,現實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做到更深層次的挖掘。當今社會發展如此之快,人們的精神世界如此之豐富,再用傳統流水式的播報模式,將會拱手將越來越多的觀眾群送入到其他媒體那里去,那將很難保證電視編輯當前的地位。
2.自主性不夠強,模仿痕跡大。當某種形式的新聞放送成為流行的趨勢,便在其后追隨著幾乎所有極富影響力的電視新聞節目,深受大家喜愛的節目我們需要幾個就夠了,如果每個節目都能看到上一個節目的影子,這會讓觀眾失掉對流行的喜愛,但是電視新聞節目還會依舊沉浸在流行之中,直到下一個流行趨勢的出現。這種單純性的模仿讓我們無法看到新聞的發展,甚至算是一種惡性循環。更重要的是,很多電視新聞節目認為流行的就一定是好的,一定是觀眾需要的,但如果只憑一時的新鮮感而放棄了長久的發展豈不是得不償失,這種盲目性也是電視新聞編輯的硬傷。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新聞編輯不能夠很好的完成本職工作,編輯能力的匱乏將直接影響新聞整體的播報。
3.時效性不夠強。新聞編輯很重要一點就是要實效,高速傳遞,給觀眾第一時間的資料報道,即便是同一條新聞要找到新的立足播報點。新曲新詞,老曲新詞如此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最新的視角洞察社會,方顯新聞的魅力。
1.強化創新意識。電視新聞編輯是一種信息選擇、加工、組織和傳播的思維過程。編輯工作既然是個創造性勞動,就決定了編輯要不斷創新,不斷探索。創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個電視新聞編輯的重要標準,也是一期新聞節目能否得到受眾廣泛歡迎的重要標準之一。一個電視臺或者一期節目要保持經久不衰的關注度和良好的收視率,編輯的創新意識必須始終牢記于心,并與時俱進,將創新意識轉化為創新能力。
2.提高新聞敏感度。新聞敏感度是一個編輯最基本也是最獨特的素質。對一個電視新聞編輯來說,主要工作就是對報送案頭的新聞稿件和新聞素材發掘新聞要點、新聞亮點,尤其是作為當天新聞播報頭版頭條的發掘,這直接決定了當天新聞播報的輿論走向和受眾的興趣關注點。新聞點的挖掘決定了新聞報道的切入點和價值度,這對新聞編輯的新聞敏感度提出了要求。新聞編輯不應曲高和寡,要主動放低姿態,把拉近與受眾的距離,體現出新聞的親和力和生活化元素。
3.創新新聞視角。新聞視角“沉下去”是指新聞的關注點要多聚焦底層基層、關注日常生活小事,但這并不代表新聞編輯要摒棄和忽視社會重大新聞。任何重大的新聞事件都源自于日常點點滴滴小事的匯聚,都是對平常小事的折射,來自底層的、日常的小事都孕育著充滿價值的新聞,這也是豐富新聞編輯素材,激發靈感的重要方式。
電視新聞的內容本身就是對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電視新聞要取得突破,新聞編輯的觀念首先必須創新,要敢于不斷地超越自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要將創新貫穿于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讓自己的創新思維最大限度地融入到電視新聞當中,使自己編輯的新聞做到獨具特色,與眾不同,才能在越來越龐大的海量信息和越來越多的同質新聞中脫穎而出。
在數字電子傳播時代,EDIUS、AE、PREMEIE等非線性編輯工具為電視新聞的后期編輯制作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虛擬演播室將用摳藍背景下攝制的人物活動圖像與計算機制作的虛擬三維場景進行了天衣無縫的融合,為電視新聞的創新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網絡傳輸等其他數字技術的實踐運用,使得電視新聞的編制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創新角度看,新技術帶來的編輯手法給電視新聞編輯提供了創新機會,鏡頭的剪輯、文字符號與圖像符號的應用、字幕的疊加、畫面的分割處理、解說與同期聲的合成、節目播出時插入編排、報道突發事件時隨時插播微波傳回的消息等等,這些技術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經常可見,在節目編輯和播出過程中適時使用先進的技術是節目制作創新能力的體現。
在新聞的編輯過程中,一是具備這種掌握高科技的實踐創新意識,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框,激發思考、構想意念,創造出新聞節目的獨有特色,做到平淡中蘊含新奇、單調中富有活力;二是要有發散性思維,在節目的制作中充分利用好這種高科技效果,新聞畫面、解說詞和新聞的文字內容的搭配和運用要推陳出新,體現出創新的設計理念,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收視效果。
電視新聞編輯不止要創新理念、機制和方法,還要提高策劃意識,在對新聞的選擇、加工的過程中必須尋找和挖掘新聞的著眼點,多角度、立體化,對新聞事實進行多個層面、多個環節、多個方向的報道,讓受眾對新聞事件的價值和內涵有著全方位的了解,引導和幫助受眾理解新聞節目的意圖。在節目的編排和制作過程中,要創新編排手法,充分挖掘畫面的內在張力,提高節目的表現力,使最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突現出來,將規律行之有效地運用到實踐中。新聞與新聞聯結,做到張弛得當,節目段落的起伏,體現出一定的節奏。
新聞工作是通過對事件有選擇性的報道和評論新聞,對群眾的思想和行為能產生直接的影響,引導社會輿論,是新聞編輯主要的責任。新聞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新聞工作只有以黨和人民為中心,有創新的觀念和思想,才能夠經得起社會的考驗,與時俱進。因此,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必須有良好的政治思想之外,還必須要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無論是在新聞稿件的選取、組織、編排還是設計、發布的過程中,都必須要堅持創新,才能夠充分發揮電視新聞節目的教育和引導價值,推動電視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1]陳作平.新聞報道的新思路[J].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2]蔣浩潔.培養高素質的新聞編輯人才[J].新聞實踐,2005.
[3]劉存寬.論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J].視聽界,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