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瑋/中共天津市二輕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委員會黨校
淺談“供給側改革”
趙彥瑋/中共天津市二輕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委員會黨校
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投資和凈出口,“三駕馬車”中的消費需求始終是短板,“投資、出口占比太大,消費占比太小”一直是我國經濟結構的詬病。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已經到達一個非同尋常的關鍵時期和歷史性的考驗關口,我們迫切需要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
供給側改革;消費率;儲蓄率;供需錯位;財稅體質改革;金融體制改革
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稱“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李克強總理隨后也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何為“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內容有哪些?將會實施
所謂“供給側改革”,有別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長本源創新,強調制度供給,構建發展新體制,以期通過供給端發力破除增長困境,釋放增長紅利。強調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
中國經濟長期以來以出口、投資、消費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更確切地說,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投資和凈出口,“三駕馬車”中的消費需求始終是短板。經過1992 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21世紀初加入WTO和2009年四萬億三次大規模投資,促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是近些年隨著全球經濟關系出現調整,國內的經濟狀況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如轉軌、人口、投資、資源、外資等紅利正在逐步消退,依賴傳統紅利的經濟發展模式得前途暗淡。傳統的需求管理模式下,經濟政策主要圍繞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展開,而“投資、出口占比太大,消費占比太小”一直是我國經濟結構的詬病。
從消費率來看,全球平均消費率一直穩定在60%左右,而我國居民的最終消費率從2000年開始連續下降至40%以下。全球的政府最終支出平均水平在18%左右,中國政府消費支出水平也一直低于這一數值。反觀我國儲蓄率及資本形成總額卻出現的是另一個極端,我國高達50%以上的儲蓄率及40%以上的資本形成總額占比卻絕對領先于全球其他經濟體。消費率過低造成儲蓄率過高,再加上資本市場資產定價的失真,進而又促使高儲蓄率轉化為高投資率,各種綜合因素導致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粗放式的經濟增長轉變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已經到達一個非同尋常的關鍵時期和歷史性的考驗關口,在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作用和優化提升空間的同時,我們迫切需要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著力改善供給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特別是通過改進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構建、塑造和強化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是無法適應社會消費升級的結構需求,以至于出現“供需錯位”。這是我們最需要重視的問題,他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住房、教育、醫療甚至打車。一方面,傳統的中低端消費品供給嚴重過剩,如衣服鞋帽玩具等傳統消費價格持續下滑。而另一方面,高品質消費品供給不足,中國居民在海外大量掃貨。面對這些情況,必須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來提高潛在增長率,也就是“供給側改革”。
當前,中國要想搞好“供給側改革”,首先要轉變以需求調控為主的傳統管理手段,正視和解決需求和供給錯位這一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轉變思路,積極利用減稅、結構性調整和簡政放權等多種手段,開啟中國經濟的新一輪上升周期。因此,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財稅體質改革
進行財稅體制改革從供給側進行宏觀調控,就意味著政府必須減少稅費。專家稱,我國企業的稅負成本的確較高,尤其是最近幾年取消了稅收優惠政策之后,實際稅負出現上漲。此外,現在的稅收結構中,大量的是間接稅、流轉稅,主要是向生產經營環節征稅,包括消費稅都是向企業生產環節征稅,直接征收的稅很少,對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和制造業影響很大,對創業、增加就業不利。
(二)推進金融體制改革
全面實施金融改革,積極解除“金融抑制”,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形成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機構門類,以此來優化現有的主銀行金融體系。在間接融資領域,可降低單牌照銀行業公司和有限持牌銀行的準入門檻,正確疏導民間資本進入間接融資渠道,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三)支持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
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是提高產業集中度、化解產能過剩、 培育市場競爭力、 實現企業規模發展的必由之路。財政政策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應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通過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把國家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各項優惠政策法制化。二是對于跨地區的企業并購和重組,要消除地方政府顧慮,明確政府間支出范圍和財權分配關系,減少改革阻力。三是對重點國有企業的戰略性重組要充分運用財政政策,予以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集中力量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并使之成為化解產能過剩、 實現工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主導力量。淘汰落后產能,應積極貫徹國家相關政策,認真落實 《 淘汰落后中央財政獎勵資金管理辦法》,以焦炭、電力、水泥、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為重點,逐層展開,分期淘汰。
(四)擴大內需
國內消費需求的擴大,有助于過剩產能的化解,通過消費減少存量。就財稅政策而言,擴大國內消費,化解產能過剩的作用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通過降低個人直接稅負水平, 加強財政補貼挖掘我國市場需求的潛力。可以通過降低個人直接稅負水平,或者進行財政補貼增加個人收入,由于邊際消費傾向的存在,收入的增加可以刺激消費的形成,從而擴大國內消費需求。
第二,利用財稅政策促進就業,帶動消費需求。就業意味著收入,收入則意味著消費,因此,促進就業可以從另一個層面帶動消費需求。
第三,在教育、醫療等領域加大財政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是為了降低居民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提高即期消費水平。
中國經濟存在著十分突出的結構性問題,由不平衡向較平衡狀態做調整及由被動的高代價平衡向積極主動較低代價的平衡做調整勢在必行。“供給側改革”為“十三五”經濟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經濟決策的出發點將從重視擴大需求、進行經濟刺激,轉向重視要素供給,進行結構性改革。而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的明朗化,我國傳統制造業優質企業產能有望快速提升,市場活力得到激發,使得新供給能夠迎合新需求,不斷提升潛在的經濟增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