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中國電建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對跨國追索流失文物問題的粗析
朱琳/中國電建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流失在國外的文物很多都是戰爭時期被掠奪的,追索該類文物除了慣常的外交、捐贈等方式,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跨國訴訟。中國第一起跨國訴訟追索被盜文物案件就是著名的圓明園獸首拍賣案。本文以該案件為背景,試圖從侵犯人權的角度來粗析跨國訴訟追索流失文物的可能性。
人權;流失文物;跨國訴訟
據統計,全世界文物的不法交易在暴利的驅使下日益龐大。一組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在全球四十多個國家的二百多個博物館有中國文物近兩百萬件,其中一部分是通過正常渠道流入,另外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戰爭掠奪、走私盜竊或者其他非法途徑流入。各國也都紛紛通過各種途徑來追索流失的文物。例如意大利政府從美國蓋蒂斯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成功追索被盜文物;德國向津巴布韋歸還大津巴布韋的造石鳥;中國也從丹麥追索回156件非法出境文物等。
通常追索文物的途徑有戰爭、回購、捐贈、外交途徑等。戰爭在現代文明社會已經不適用;我國外交部、國家文物局等單位明確表示反對回購,既然是本來就屬于中國的文物,不應該用中國的錢再去購買;我國目前比較贊賞的是捐贈和通過外交途徑收回文物并對收藏家給予相應的補償。另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使用跨國訴訟。2009年針對圓明園兔首和鼠首的拍賣訴訟,是我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使用該種方式追索文物。當年2月法國佳士得拍賣行在法國巴黎大皇宮拍賣兩件1860年被英法聯軍掠走的我國圓明園的鼠首和兔首銅像,在此之前,中國民間自告奮勇組成“追索圓明園流失文物律師團”奔赴巴黎,并向法國拍賣行和收藏人正式發出律師函,表明反對拍賣的立場。同年2月19日,歐洲保護中華藝術聯合會作為原告向法國法院申請“禁拍令”,請求法院在拍賣前保全文物。法院經審查判定原告不能代表中國,也不能代表公眾利益,對本案沒有直接請求權,另外歸還請求已經過了當地30年的訴訟時效,據此駁回中方的訴訟請求,不僅如此,巴黎法院還判中方原告支付訴訟費、向法國文化部長道歉并賠償被告經濟損失。
該判決結果不僅讓我們感到憤慨,也值得我們深思探索跨國訴訟以后到底該如何進行。法律界的人士紛紛對該事件進行了剖析,現將筆者主要觀點闡述如下:首先佳士得拍賣行的行為合法性值得商榷。獸首是1860年中法聯軍侵入我國時期從圓明園掠奪的我國珍貴文物,既然法國人是通過暴行取得的文物,自然不能歸他們所有。佳士得拍賣行明知是搶劫來的財物卻予以拍賣,其合法性值得懷疑。其次關于原告主體不適格的問題,這是在大家預料之中的。巴黎法院的判決以這一瑕疵問題回避了實質問題的處理。我國法律確定了文物歸國家所有,但是具體落實國家所有權,由誰來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尚未得到解決。筆者認為如果中國政府出面作為原告不合適,那應該盡早立法確定能夠對外起訴的機關單位,填補這方面的空白。再次,關于法國法院認為已過追訴時效,筆者對該觀點也持懷疑態度。從所有權追訴時效的角度來說,《法國民法典》雖然規定了取得時效制度,但取得時效需以善意為必要。任何國家的取得時效制度,都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原則。法國人對獸首的取得方式眾所周知是燒殺搶掠所得,完全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關于訴訟時效,圓明園獸首是我國國家所有,中國對其擁有的是物權,是財產性支配權,不適用追訴時效,且不論獸首價值如何,如何輾轉到他人之手,我國都有權追回。
筆者認為還有一種方式是通過人權這個角度來進行訴訟。佳士得拍賣行不顧中國人民的抗議,拍賣中國在戰爭時期被掠奪的文物,拍賣行為讓中國人民回憶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再次感到屈辱,人格尊嚴再次受到傷害。人格尊嚴屬于人權,人權受憲法保護,憲法屬于上位法,用人權打國際官司,筆者認為勝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現代社會是一個講求人權的社會,各國也紛紛在憲法里規定和保障人權不可侵犯,必須受到最高等級的保護。在我國,對人權的保護規定在憲法的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法國憲法在序言里就寫明“法國人民莊嚴宣告,他們熱愛1789年的《人和公民的權利宣言》所規定的,并由1946年憲法序言所確認和補充的人權和國家主權的原則。”由此可見,法國和中國一樣,都是主張并保護人權的。
現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適格原告的問題,拍賣行文侵犯的是全中國人民的感情,能夠代表所有中國人民的主體只有中華人共和國政府。國家對文物擁有所有權能夠滿足原告對案件具有直接利害關系的要求。以國家為訴訟主體,有利于解決跨國文物追索實踐中經常面臨的訴訟主體不適格的問題。其次,國家強大的綜合國力足以承擔跨國文物追索的高昂費用。眾所周知,跨國訴訟中的訴訟費用、律師費用都極其高昂,而且需要經歷外國法院的一審、二審等多個環節,耗物力都非普通的自然人所能承擔,國家作為訴訟主體還可以組織由專家、法律人士等組成的智囊團。如果中國政府不宜出面當原告,那么如何通過立法確定能夠代表政府提起訴訟的單位迫在眉睫。中國的文物流失在海外的還有很多,必須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應對辦法。原告主體不確定,那么不論從什么角度,跨國訴訟都無法順利走下去。原告主體確認之后,就可以以法國佳士得拍賣行侵犯全體中國人民人格尊嚴為由提起訴訟,法國法院如果不承認,那我們可以繼續向歐洲人權法院甚至聯合國國際法院上訴。
通過跨國訴訟來追索流失的財物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是筆者認為至少我們現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準備:首先是不管原告主體的定位何時落實,可以先由國家建立一個專門的基金會,給予訴訟活動的財政支持;其次,由國家組建智囊團,集各方專家集中研究此類案件,整理出一份應對流程;最后就是國家盡快通過立法確定適格原告主體,以后還會遇到很多類似案件,完善法律刻不容緩。
[1]李鵑 《對圓明園獸首拍賣的法律思考》,山西,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
[2]伍俐斌《評圓明園獸首拍賣事件》,湖南,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
[3]蕭凱《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法律分析》,上海,東方法學期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