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偉 南京玄武湖園林發展有限公司 江蘇南京 210009
園林景觀設計中的色彩元素運用研究論述
文/韋偉 南京玄武湖園林發展有限公司 江蘇南京 210009
近些年來,我國格外重視園林景觀設計。尤其在城市建設的過程當中,園林作為一種重要的裝飾設計元素,其本身所體現出的美感是其他裝飾景物所不具備的。而色彩元素的運用以及色彩的合理搭配,則是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關鍵要素。本文就將針對當前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運用色彩元素的重要意義進行簡單分析和闡述,接著分析未來應該如何將色彩元素運用到園林景觀設計當中,以期為相關的園林設計人員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和參考,同時也真正提升園林景觀中的色彩搭配水平。
園林;景觀設計;色彩元素;搭配;運用對策
園林設計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園林形象的客觀設計形式。其主要是通過各種顏色搭配、造型配比,從而形成自然景觀,供人欣賞。色彩是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其本身的搭配效果與運用合理情況,直接影響著園林設計的整體水平。尤其在人們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的當下,人們更加注重園林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美觀性。所以,選擇科學的色彩搭配方式,打造較為美觀的園林景象是當前園林景觀設計人員所研究和關注的重點。
首先,色彩作為情感的重要表達形式,其所具有的特點和意義是其他表現形式所不具備的。色彩不僅是一種外在的直觀感受形式,更可以有效展現出人類內心的情感狀態,是人內心所想的外在表現。比如,紅色可以表現出一種熱情與激情,可以有效刺激人的神經。再例如綠色代表的是生機和希望,可以有效消除人所形成的一種負面情緒。因此,色彩在園林景觀中的運用,可以有效改善和調節人的心理狀態,對于人的情感表現具有重要價值。
其次,園林景觀設計中運用色彩,還可以有效形成一種區分和標識的作用。比如園林景觀中會涉及到不同的建筑物、裝飾物,這些不同的景物必然有不同的用途。通過顏色進行區分,將會更加醒目。
最后,則可以通過不同色彩的應用,彰顯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與特點。每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與宗教文化都有所差別,這就需要通過顏色進行呈現,從而形成較強的文化象征意義。以下圖1為例:

圖1 園林多彩顏色配比圖
上圖為某園林的實際景觀設計圖,通過上圖不難看出,園林景觀設計離不開多彩的顏色。具有差異的顏色配比可以使得園林更加富有生機,同時更能影響人的感官,對于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2.1 對比色的常見應用
對比色的運用,是當前我國園林景觀設計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其主要遵循的原則為對比原則。簡言之,就是通過設計,使得園林構成元素的色調以及色彩乃至色相均具有一定的對比性,從而營造較為豐富的園林景觀內容。如下圖2所示:

圖2 對比色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通過圖2可以看出,紅色、粉色與綠色的草坪之間形成了顏色對比,也就是符合人們常說的“萬綠叢中一點紅”原則。紅綠相間,使得顏色看起來更為鮮艷,所有的園林植物增添了一絲可愛,進而增強了人們的視覺沖擊效果。
2.2 同類型顏色的應用
同類色的應用,所體現出的意義主要為打造具有漸變效果以及層次性的園林景觀。比如在進行顏色配比的時候,可以選擇黃色、橙色和紅色作為一組顏色配比方案,然后選擇種植這類顏色的花,并且按照這樣的順序依次排列。這樣的安排方式可以使得景觀的協調性有所提升,同時根據色相的不同深淺度,營造出漸變效果,豐富園林景觀層次,給觀賞者帶來更好的觀賞體驗。
2.3 冷色系的應用
冷色系是園林景觀設計中所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因為園林景觀中不僅有植物,同時還有盆景、小景觀等。因此,可以將冷色系用于假山、石景裝飾中。常見的冷色包括藍色、青色、棕色等。所以,通過設計一些冷色系的假山或者石景,將其置于園林的邊緣位置,可以使得整個園林景觀的空間感更為明顯。同時,冷色系的顏色還可以凸顯出園林所具有的莊嚴性,與其他顏色交相呼應,形成較為明顯的視覺對比效果。
2.4 暖色系的應用
暖色系是園林景觀設計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顏色應用形式,其主要包括紅色、粉色、橙色、黃色以及與其相類似的顏色。暖色的特點就是其波長相對較長,因此可見度明顯提升。這類顏色具有很強的艷麗、突出特點,所以應用在充滿綠色的園林當中可以營造出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例如選擇一些暖色系的花卉,如牡丹、杜鵑等,放在園林中比較顯眼的位置,這樣會為入園觀賞的游客帶來一種舒適、輕松之感。同時明亮的顏色也有利于園林游客心情的改善,將園林所具有的朝氣和活力不斷傳播開來。
色彩元素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意義和作用。因此,這就需要相關的設計人員靈活設計色彩,科學地將其運用在園林景觀設計當中。既滿足人們不斷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也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真正將色彩的效應和園林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因而打造出更為優秀的園林景觀。
[1]鐘耀.園林景觀設計中的色彩運用論述[J].現代園藝,2013,02:111+114.
[2]張輝.視覺元素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1: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