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巖+葛瑩瑩
一整個上午,92歲的魏新益都沒有出門曬太陽,在家等待記者的到訪。孫女魏繼征說,自從老爺子知道媒體要到家里采訪,激動、緊張了好多天。
上午九點,記者從鄭州市區出發,抵達鞏義市芝田鎮八陵村魏新益的家時,已近中午。記者進門的時候,魏新益正在自己的椅子上坐著,他面前的茶幾上,擺著他的身份證、殘疾人證、革命軍人證明書等證件。直到他的家人把所有證件都展示給記者看過,魏新益才呵呵笑著把手里捂著的一個精致的棗紅色木盒子遞給了記者。打開那個木盒子,是黃澄澄的紀念章,正面寫著“50年以上黨齡榮譽紀念章”,落款是“中共河南省委 2016.7.1”,背面是一幅河南地圖,上面印著黨章,兩行小字分別是“中原先鋒”和“‘七一紀念章”。
因為上了年紀,魏新益的耳朵有些聾了,注意力也無法長時間集中。但他記得自己是1948年參的軍,1950年入的黨。頭一回打仗,心里含糊,腿也軟。打了幾次,越打越有勁!因為啥,都是窮苦人家出來的!魏新益說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舊社會,自然體會不到當時窮苦人家衣不遮體外出要飯的慘狀。
1948年,全國范圍內的解放戰爭如火如荼,魏新益跟著部隊,四處征戰。
在鞏義市米河鎮的一次小型戰役中,魏新益眼睜睜看著炮彈皮落到連長的眼睛里,從后腦勺出來,人當場斃命。當時連長正拿著望遠鏡偵查戰事,魏新益距離他五六米遠。魏新益說自己根本顧不上害怕,因為緊接著戰事就轉移了。
“這些都是小戰役,淮海戰役(他)從頭打到尾!”魏新益的女兒在一旁忍不住插話。
作為家里的獨子,從1948年年初參軍到解放鄭州,再到1953年從抗美援朝戰場上負傷回國,期間,魏新益沒有回家探過親,他說那時候部隊上需要人,部隊上教育大家——打江山是為誰打的?為了窮苦人!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
“我中原人民解放軍于今日占領鄭州。守敵向北面逃竄,被我軍包圍于鄭州以北黃河鐵橋以南地區,正殲擊中。鄭州為平漢、隴海兩大鐵路的交點,歷來為軍事重鎮……”這是1948年10月22日24時,新華社從鄭州前線發出的急電。
這份由毛澤東親手擬定的電稿,第一時間向全國傳遞出鄭州解放的消息!
半個月之后的11月6日,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淮海戰役打響。
在淮海戰役的主戰場徐州,魏新益在一次沖鋒中受傷。敵人的機槍就像“拍簸箕一樣不停地啪啪響”,班長、排長接連犧牲,“我是第三名排著往那沖”,魏新益說,自己趕緊趴到地上,“一側頭,槍還沒往前送,敵人的子彈就打到腰上了”。這是魏新益第一次受傷,然而留在他記憶深處的,不是自己的疼痛,而是戰友被打爛了腦袋、還躺在地上仰臉吹著沖鋒號的姿勢!
舊傷未愈,又添新傷,激烈而膠著的戰事幾乎摧垮了魏新益的身體?;春鹨劢Y束之后,魏新益已是滿身疥瘡,到就近的老鄉家里整整修養了兩個月,才撿回一條命。
淮海戰役之后,魏新益跟著部隊繼續南下,“穿上棉衣服時解放了廣東”。魏新益的記憶中年月日的概念模糊,但汗流浹背也沒有摘老鄉一根黃瓜、棉衣整個灌濕也繼續行軍這樣的細節卻深深印在了他的腦海里。
1950年,在廣西橫縣,因為俘虜了敵方的一名軍官,魏新益立了個一等功,被推薦入黨!其中的一個入黨介紹人是他的副指導員,可他已經忘記了名字,只記得一個叫“馬德林”,是機槍班的班長,后來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踩到了地雷,擺著手不讓人過去救他,再也沒能回到故土。
“窮人吶,入黨是光榮的!”魏新益說,黨領導一切,沖鋒陷陣,沒有打不垮的敵人,沒有攻不下的碉堡。誰上去攔住敵人,都是共產黨員上,“就因為這,要入黨!”
正式入黨的那天,魏新益在黨旗下宣了誓,學唱了國際歌——他說著說著自顧自地唱起來:“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們……”
魏新益92歲了,他忘掉了許許多多戰友的名字,卻忘不掉大大小小自己打過的戰役場景;他想不起來具體哪年哪月哪日參加了什么戰斗,卻牢牢地記住了抗美援朝時自己跟隨的15軍45師133團2營4連??姑涝小皯K烈空前”的上甘嶺戰役而今已被世界上最有名望的權威軍事院校作為戰例寫進教材,在那場戰役的405高地,不滿30歲的魏新益被炸傷了右腿。當時他正在跟一個新戰士一起挖工事,一顆炮彈過來,機槍工事被打塌,新戰士胳膊受傷,魏新益腿被炸傷,沒有地方可躲,只得鉆到一個石洞里,把自己的褲子撕開,進行了簡單的包扎?!吧先サ臅r候還下著雪哩,下來時樹木都發著嫩綠的芽?!蔽盒乱嫦矚g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時空的延續。
相比他的許許多多戰友,魏新益是幸運的——從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撿回了性命。無論如何,家中老母再也不許他出門了。魏新益想,地方上也需要人,在農村,興修水利、平整土地、統購統銷、民兵組織都需要人。既然“前方后方都需要人”,回到地方上也行,但是他沒有想到,與組織上“失去聯系”之后,將會對他日后的生活造成怎樣的影響。
在自己的故土,魏新益成家立業,奉獻才干,多年被評為勞動模范。然而,作為一個莊稼人,加上腿部的傷殘,他幾乎再也沒有出過遠門,到過最遠的地方,怕也只是鞏義市了。
在魏新益的殘疾人證上,寫著八級傷殘,軍傷。當時落到腿里的炮彈皮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鉆進了骨頭,之后傷口潰爛,最終導致了他的終身傷殘。多年來,靠著這個綠色的小本本,魏新益每個月能領取到一定數額的補貼,至2016年,這個數字上漲到900多元。
農活干不動之后,魏新益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守著央視一套和中文國際,尤其對一些戰爭紀錄片感興趣。他知道中央反腐敗行動、關注著前沿武器對空導彈、對地導彈、火箭彈、殲-20和運-20,甚至海峽兩岸、美國大選也在他的關注范圍,最近他最為關心的是“天宮二號上天了”。
多少年來,他還是想到淮海戰役曾經的主戰場看看,哪怕到那里看看戰士們的紀念碑,但這樣的愿望或許再也無法實現!
為了慰藉爺爺的軍隊情結,孫女魏繼征四處尋找有關解放鄭州、淮海戰役、抗美援朝的新聞報道,想要為爺爺找尋到當年一起并肩戰斗的兄弟,哪怕是三言兩語的相關信息,然而收效甚微。
魏新益默默地聽著孫女的講述,一言不發。許久,老人說自己現在每年還參加黨組織的活動,“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他將自己對共產黨員的認識凝結為四個字——忠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