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韻石
【摘要】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首次將社會責任納入其中。但是,并沒有對此概念進行系統的、明確的規定以及明確的內容要求。完善《公司法》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內容,可以降低國家行政干預,可以提高企業的聲譽和競爭力,應該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 《公司法》 企業社會責任 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D913.99 【文獻標識碼】A
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現狀
企業社會責任起初發源于西方國家管理學領域,英文是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該概念于1929年提出到今天已經發展了將近80年,如今認知度最廣泛的是阿奇·卡羅爾(Archie. Carroll)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理論。傳統的企業經營目的理論認為,將經濟利潤最大化,從而使股東的收益達到最大是運營管理唯一目的。但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提出推翻了這個說法,企業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光要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同時要求企業關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所謂的利益相關者就是工人、環境、社會等任何與企業有關聯的個人和組織。20世紀以來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成為了一門交叉性學科,它涉及到了經濟學、管理學、法學以及社會學等諸多學科的重點研究問題,備受學術界的關注。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由西方傳入中國,那個時候人們對于這個概念所涉及的內容并不重視,所以相關的法律文件不足。2006年,經過修訂的《公司法》第五條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其中,填補了法律上的空缺。但是,第五條規定非常籠統。首先,《公司法》沒有對“社會責任”做出解釋說明。其次,沒有規定“社會責任”的基本內容,利用《公司法》對于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審理缺乏詳細理論根據。這就對以后法院的審理工作造成影響。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之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并確立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這對于我國的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公司法》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是需要補充說明的。另外,除了《公司法》以外,國資委2007年印發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和2015年國家工商總局頒布實施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暫行辦法》都對企業社會責任加以了規定。
完善《公司法》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的意義
第一,完善《公司法》中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的意義在于提升其合法性。所謂的合法性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一個機制。這個機制可以將被統治者和被領導者從“被強迫服從”的狀態變化為“主動遵守”的狀態。就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而言,雖然已經被納入我國《公司法》,但是由于內容不完善,法院沒有標準去評判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情況。有些學者不同意將企業社會責任歸于法律責任,他們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屬于道德責任,不應該以法律法規要求企業肩負。但是從目前中國國情來看,以道德倫理來約束一些企業或者部分的企業領導者是不夠的。
首先,我國存在著一些企業為了追求最大的公司利潤,而不顧及員工利益,故意地在簽訂合同時規避一些基本的公司責任義務,造成合同勞工人員利益不能得到保障,甚至還有企業不與工人簽訂勞動合同。比如富士康、三鹿奶粉等事件的爆發使得社會安定遭到了挑戰。這些事件都是企業缺少社會責任造成的。這些企業的行為已經不能靠倫理領域的企業社會責任來規范管理,而是需要法治化的企業社會責任制度來加以控制和約束,充分運用法律手段來規范。其次,我國環境污染嚴重和資源利用率低,也是企業缺乏社會責任的體現。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遭受霧霾的襲擾,這和一些重污染企業的違法行為有重要關系。為了減少環保措施的投入,直接將大量高污染物排放到大氣中,對大氣環境造成了損害。所以,我國法律完善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是必要的。在重污染企業的違法行為發生之前運用相關的法律法規或者行政規章對其企業社會責任加以規定和約束,可以有效地降低損害利益相關者行為產生的機率。因此,完善《公司法》中企業社會責任內容意義重大。
第二,完善《公司法》中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的意義在于將企業社會責任從行政規章提升到法律層面上來,并且擴大管理范圍。目前我國比較完整的規章制度是國資委出臺的《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它于2007年印發執行,至今也將近10年時間了。其中共有四部分,20條細則。以及2015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制定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暫行辦法》,它主要是列舉了21條規定來規范處理嚴重違反失信企業的行為。但是,通過對它們的解讀不難發現,這兩個規定都是行政規章,并且都存在問題和局限性。就《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而言,雖然內容具體,要求嚴格。但是,這個指導意見只規定了國有企業,沒有規定民營企業。改革開放已經將近40年,民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為社會創造了財富。但由于我國法律法規沒有對民營企業社會責任作出約束,有些民營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單一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忽略了社會責任,作出了一系列侵害利益相關者的行為。
一段時間內由于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我國國內經濟市場也產生了明顯的沖擊。外需的減少、經濟下滑,國家為了應對這次危機采取了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淘汰了技術落后的產品。在這個嚴峻的商業情景下,一些民營企業為了生存,開始生產偽劣產品,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暫行辦法》的問題在于它的嚴重滯后性。該暫行辦法第五條規定了具體細則,大部分失信行為處罰需要2到3年的違規時效,才能運用該辦法去處理。另外,企業只有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法律法規,才會收到工商總局失信處罰。但是,有些違法行為哪怕是發生與持續時間都不長,可造成的危害卻是非常大,比如環境污染侵權行為等。廣義的環境污染侵權包含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我國《民法通則》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然而,根據《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暫行辦法》中的處理辦法以最低的二年為限期,嚴重的環境污染活動會導致生態變化,這個后果就不是單純的環境侵權救濟,以及民事侵權救濟能解決的。
第三,完善《公司法》企業社會責任內容是可以降低國家行政干預,降低了由政府替一些企業違反行為買單的機率。例如,三鹿奶粉企業的違法行為破壞了兒童的健康,摧毀了無數家庭的希望。這些矛盾是不可能輕易地經過對責任人的審判而得到解決。兒童的健康不能完全康復,這些矛盾最終都需要政府來處理。假如,政府將行政審批轉化為法律監督,就可以大大地降低這些矛盾的產生。
第四,完善《公司法》中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的另外一個意義在于可以提高我國企業的競爭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各行各業都面臨著來自國際的挑戰。甚至連我國的廉價勞動力這一優勢也逐漸被印度、老撾、越南、柬埔寨等國家所代替。因此,保持和提高企業競爭力是在當前國際環境下生存與發展的前提。雖然,目前一些學者對于企業社會責任法治化建設存在異議,但企業加強社會責任化管理對其本身的積極影響是得到這些學者肯定的。
其一,從倫理角度考慮,提高企業社會責任可以提高企業的聲譽。企業的盈利能力與聲譽形成正比。企業聲譽高盈利能力就高,相反則會低。而企業的聲譽來自于利益相關者的正面評價與積極肯定,歸根結底是企業承擔了多少的社會責任。其二,從公司運營管理角度考慮,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可以更廣泛的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獲得更廣泛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就我國現實國情看,這一點尤為重要。一些高污染排放企業或許是缺乏社會責任的直接或者間接代表。就高排污企業來講,他們要為長江以北的霧霾天氣負責,同時他們更應該向他們的員工負責,高污染勢必帶來了高發病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缺乏責任的行為會流失大量的勞動力、失去企業的聲譽,從而失去市場,企業也會面臨危機。其三,從企業戰略發展角度考慮,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可以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使得企業在國際競爭環境中占得優勢。經濟全球化發展已經成為常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交流會更加頻繁和深入。另外隨著美國的金融危機,歐洲難民事件,英國的脫歐活動以及我們國家經濟實力的突飛猛進,世界的經濟與貿易格局勢必會再次發生變化。因此,我們國家應該借此機會,完善《公司法》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使所有企業按照法律的規定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從而提升競爭力,在新的一輪國際經濟變革中占領先機。
完善《公司法》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的辦法
由于中國地域的差異,民族習慣的差異,以及地區之間的經濟存在的差距,在修訂一部法律法規內容的時候需要謹慎以及全面的調研。這樣要求的基本目的有兩個:保證法律的規定符合當地的實際生產生活情況;保證法律的規定符合當地的社會環境狀況。
在完善《公司法》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在法條中注明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其次對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內容予以說明。這個完善過程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一些內容。比如法國的“社會責任年度報告”。中國也可以要求企業每年報告其活動中考慮社會和環境的情況與后果,并且予以公示。讓社會對企業進行監督,監督企業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是否合格。如此一來,企業的聲譽也會得到提升,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也得到了保證。
不過,在完善法律法規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完全照搬國際的一些條款與文本,也不能將這些條款與文本不做修改加入到《公司法》中,來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由于中國的國情和傳統文化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根本的差異,因而一些西方國家的法律法規或者條約習慣根本不適合在中國環境下實施。盲目的引入到中國的法律文件中來,會對中國獨有的傳統商業經濟環境造成消極的影響。
完善《公司法》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有利于中國企業的健康發展,更有利于中國企業在國際大環境中擁有良好聲譽,提高核心競爭力。只有法律的完善、細致,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隨著中國的《公司法》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得以完善并且落實,中國的社會環境、生活環境、經濟環境都將得到相應的改善。雖然任重道遠,但為了達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這項工作是可以圓滿完成的。
(作者單位:英國紐卡斯爾大學)
【參考文獻】
①[美]哈羅德·孔茨、海因茨·韋里克著,郝國華、金慰祖等譯:《管理學》(第九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3年。
②王曉燕:《合法性與民營企業主的社會責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③[美]理查德·T·德·喬治、李布譯:《經濟倫理學(第5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④常凱:《經濟全球化與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工會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4期。
⑤趙德志:《社會責任與大企業競爭力》,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年。
⑥周作偉、胡彩梅:《社會責任認證(SA8000)對我國出口的挑戰及對策》,《商業研究》,2005年第3期。
責編/高驪 肖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