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
隨著城中村的拆遷改造、各種新地標的拔地而起,鄭州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記憶中的城中村,正從鄭州版圖上漸漸消失。鄭州的村莊名,看似平淡稀奇,背后卻有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村莊也許會消失,這些故事卻在人們的記憶中難以抹去。
洛達廟村
洛達廟村位于今隴海西路與西三環交會處東北側。
洛達廟村原名“奉寨”。傳說,不知何年何月有一商人落魄至此,見村頭土地廟殘破不堪,土地爺塑像幾乎倒塌,不禁心生感慨,遂上前祭拜。禱告曰:若保佑我日后發達,來年定重塑金身。果不其然,該商人自此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他也力踐前言,來此重修了土地廟,重塑了土地爺塑像,廟名為“落達廟”,意為“落魄后自此又發達”之意。因廟宇形式氣派,土地爺塑像慈善端莊,引來十里八鄉百姓祭拜,土地廟香火日益鼎盛,人們逐漸將該村名字改為 “落達廟”。新中國成立后,又稱“洛達廟”。
洛達廟村民以宋、馮、鄭為三大姓。宋姓何年何月遷徙至此,至今已無法考究。馮姓遷居時間大概在清道光末年,鄭姓比其晚20年左右。據鄭姓老輩人傳說和《鄭氏家譜》記載,其祖遷移洛達廟也有一段“龍王爺喝水”的故事。鄭氏祖先原為密縣岳村人氏,是戰國時期鄭國后裔。明朝年間,因官府征集修葺鄭州城隍廟匠人,來到鄭州。初居城隍廟前名叫“廟道街”一小巷,后落戶賈魯河畔鄭灣。一年后,賈魯河發大水,鄭灣被淹,村中龍王廟也進了水,龍王塑像泡在水中。村民紛紛傳說:“龍王爺喝水,了不得。”洛達廟鄭氏先祖恐此事兒對家人不利,遂攜全家遷至鄭灣村東坡頂居住。此地距洛達廟村不過半里地之遙,隨著人口繁衍,房舍增多,逐漸與洛達廟村連在一起,遂成村中大姓。
此外,洛達廟村還是著名的夏商遺址。1956年5月~12月在該村發掘出兩座商代窯址,出土大量文物。
須水
須水,位于鄭州西郊鄭上高速路南側,須水河東岸,是須水鎮政府所在地。
須水村是古鎮,歷史悠久,原名濉水,漢初更名須水。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至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置須水縣,屬管州。宋、元、明、清、民國均為鎮,屬滎陽縣。1948年解放后,為滎陽第五區,1953年劃歸鄭州市管轄。
金元好問《楚漢戰處同欽叔賦》曰:“虎擲龍孥不兩存,當年曾此堵乾坤。一時豪杰皆行陣,萬古河山自壁門……”說的是長達5年的楚漢相爭之慘狀,這場戰爭也使得“濉水”改“須水”。
據傳,楚漢相爭之時,楚軍漢將在滎陽東濉水河畔擺開戰場,兩軍對壘,欲要廝殺。忽然,天降暴雨,河水泛濫,雙方將士皆亂。漢留侯、軍師張良見狀對劉邦言道:見險能止,大易知之,請少須(稍后等待之意)。劉邦即令收兵,班師回營。劉邦統一天下,官府遂將“濉水”改“須水”,沿用至今。
須水鄉境內,有一馬莊。馬莊村名的來歷,與落河廟有關。當地民間傳說,落河廟因東漢光武帝劉秀而立。
東漢初年,劉秀被王莽攆至郎溝西河灣,跑得又饑又渴,筋疲力盡之時,恰遇上一李姓姑娘為其兄送飯。劉秀見狀,滾鞍下馬,將馬拴在河邊柳樹上,向女子施禮乞舍。該女見劉秀狼狽可憐,便將所擔飯食分一半給劉秀食之,剩余給兄送去。其兄見所送飯食甚少,不免開口責問,女實言相告。兄聞之大怒,責其不遵男女授受不親之道,不守三綱五常之禮。責罵聲令女羞憤不已,遂投河自盡而亡。劉秀登基稱帝后,命當地官員察訪此女,欲報其舍食之恩,聞女為此事自盡,劉秀不勝感慨。為表該女忠烈貞潔,遂降旨在其投水的河邊修建落河廟一座,內塑落河少女神像,后人稱為“落河奶奶廟”,并將當年拴過馬的柳樹,封為御馬樁。百姓因慕此地受過皇封,來此定居,既定村名為馬樁。因“樁”“莊”同音,久而久之,遂將馬樁改為馬莊。
五龍口
五龍口村位于中原區北部,東臨鄭州鐵路樞紐站,西靠秦嶺路,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村莊。
據村中老人口頭相傳,唐朝末年時,五龍口村還是一片荒灘,俗名狗牙灘,灘北緊挨黃河(黃河故道),村頭有渡口。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各自稱霸一方。
相傳石敬瑭、石重貴、劉志遠、郭威、柴榮五人路過狗牙灘渡口時,曾與攔截他們的后梁騎將王彥章廝殺一場,世稱“五龍困彥章”。后來,五人在亂世之中先后建立了后晉、后漢和后周,分別做了皇帝。封建時代,民間畏懼皇權,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遂將石敬瑭等人稱為“五龍”,把他們打仗的地方稱為“五龍口”,并在此建“五龍廟”,廟內塑有石敬瑭、劉志遠、石重貴、郭威、柴榮五人金身,讓他們永享人間香火。人們認為,既然“五龍”在此聚會過,此處肯定是一塊兒“風水寶地”,就在渡口附近定居下來,并以“五龍口”為村名。到明朝時期,村民們匯眾積財,在村東門立了一塊石碑,碑上刻有“五龍困彥章”的傳說(此碑已毀)。
五龍口村是中原區的一個自然村。1928年,馮玉祥督豫時,其部下曾在五龍口村駐扎,馮玉祥將五龍口村名改為“五權村”,在村西頭為民打井,建五權小學。1928年2月,蔣介石在鄭州閱兵時,曾到五權小學參觀。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又將村名恢復為“五龍口”。
西十里鋪
西十里鋪村,原村址大概位置在現鄭州國棉五廠大門前、建設路文化宮路附近(20世紀50年代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該村整體拆遷)。
據傳,趙匡胤在做皇帝以前,好與朋友交游,吃吃玩玩。有一天路過鄭州,夜宿西十里鋪青牛觀(又名清幽觀)內,更深人靜時,隱隱約約聽見有一女子啼哭不已。他循聲尋找,找到與廟一路之隔的洞里,果見一女子在哭。他詢問詳情,才知道這一女子是山西人,姓趙,名京娘,被強盜搶劫至此。因為都姓趙,趙匡胤非常憐憫她,遂以兄妹相稱,為免使京娘再次遇險,遂決定把京娘送回老家。后來,趙匡胤做了皇帝,人們就把趙匡胤休息的地方叫十里長亭,把找到京娘啼哭的洞叫龍鳳洞(大體位置在今鄭州藝術宮)。
趙匡胤送京娘的故事,被后世許多劇種編成戲曲傳唱。戲中又演繹出:路上京娘為趙匡胤關心照顧所感動,欲以終身相托。河南曲劇《千里送京娘·油菜花開一片黃》一折,京娘唱道:油菜花開一片黃,兄送妹妹回故鄉,兄長好比張君瑞,妹比鶯鶯女紅妝,當中缺少小紅娘。趙匡胤答曰:油菜花開一片黃,兄送妹妹回故鄉,我到西關把朋友訪,賢妹不必談家常——劇中趙匡胤憑一身正氣和高強武藝,安全地送京娘至家中,即刻投軍而去。
傳說故事與戲曲互為補充,使趙匡胤送京娘的故事得以從古到今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中原區西十里鋪村雖早已拆遷,但發生在該村附近的趙匡胤送京娘的故事,使得該村的村名揚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