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風
從1989年一個不到15平方米的干洗店,發展成為業內知名的洗衣企業,27年來,鄭州康潔的“掌舵人”吉浦鈞憑著先人一步的意識,一手建立起了自己的洗衣王國。.
入行契機
公元20世紀80年代末,在河南省會鄭州一家銀行上班的吉浦鈞,因不甘心碌碌無為地打發日子,毅然放棄優越的工作環境,辭職開起了飯店。兩年過后,他手中微有積蓄。然而,飯店里經常發生的打架、酗酒、賒賬現象,使他對現狀很不滿意。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干洗。正是這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吉浦鈞的一生。
上世紀80年代末,穿呢子大衣很流行,吉浦鈞也有幾件那樣的高檔服裝。而令他感到棘手的是這幾件衣服不知道怎么洗,“聽說呢子一下水就不能穿了。”.吉浦鈞笑著說:“當時也就無意中有個疑問,有沒有科學的方法洗這種面料的衣服?”
為了尋找方法,他四處打聽,還專門找到一位高校化學系教授咨詢,在不斷詢問的過程中,吉浦鈞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干洗”。而在當時鄭州的洗衣市場,只有幾家國有或者集體性質的洗衣店,而且全部是采用水洗。
吉浦鈞分析認為,當時穿高檔衣服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經常出國的人,一種是做生意先富起來的人,他們遇到的問題和自己一樣,這就是潛在的消費群體。
1989年,吉浦鈞放棄了餐廳生意,傾出自己僅有的3萬元,開了鄭州第一家干洗店,將目標對準了高檔衣服,專門解決當時頗為時髦的呢子大衣等高檔衣服的縮水問題。那是鄭州的第一家干洗店,并很快成了氣候,“可以說是鄭州洗衣行業的第一個發展高峰吧,我算是趕上了好時候。”.
他清楚記得,第一家鋪面是在二七區建中街辦事處開的“民政干洗部”,隸屬建中街辦事處民政部門,他說由于當時政策所限,很多洗衣店都“戴”著“紅帽子”,名義上是集體企業,實質上都是個體企業。
而在當時,“干洗”為何物,老百姓根本不知所云,甚至有人誤認為是“小賣部”,跑進來喊著要買煙。為了引導大家,他們在櫥窗上貼海報等宣傳標語,詳細解釋“干洗”的概念,同時手寫了大量的海報,張貼在居民小區等人口聚集的地方,免費給別人送“洗衣卡”……吉浦鈞將這種方法稱為“引導消費”。
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干洗店咋洗衣服?主要就是根據衣服的質地和洗滌說明的標簽嚴格操作。”談話間,吉浦鈞順手拉開自己的衣服,指著衣服上的標簽說。
但按照標簽提示洗壞衣服也不是一次兩次,尤其是國產衣服,吉浦鈞開玩笑說,干洗店為“國產服裝企業”背了多年的黑鍋。
當時一顧客購買了現在某知名品牌的衣服,拿到吉浦鈞的店里洗滌,工作人員就按照衣服標簽上的提示進行洗衣,誰知道洗完后,發現衣服縮水。顧客認為干洗店洗壞了自己的衣服,要求賠償,吉浦鈞對顧客說,衣服留著我給你處理。
他找到賣衣服的店鋪,投訴衣服按標準干洗后出現縮水。當時該品牌服裝一值班經理告訴吉浦鈞:“等三天,給你答復。”
第三天,吉浦鈞再去的時候,經理非常爽快地說了一句話:“要換,還是要退錢?”后來吉浦鈞才知道,那三天,經理拿著相同的衣服去其他干洗店試驗了一遍,證明的確縮水。
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情況?吉浦鈞說,其實當時國產服裝并沒有嚴格的檢驗標準,很多服裝上的標簽都是模仿進口服裝,隨意粘貼的,僅僅是為了顯得高檔而已。而當洗衣店按照錯誤的提示洗衣的時候,衣服被洗壞那是不可避免的。
吉浦鈞說,很多服裝企業的不規范,直接將矛盾轉嫁給“干洗店”,讓老百姓誤認為“衣服洗壞全部是干洗店的責任”。
“隨著服裝企業的逐步規范,各項檢測標準的不斷完善,這樣的現象也越來越少,投訴也逐年下降。”吉浦鈞說。
那個時候還有許多干洗店都是假干洗。所謂假干洗,即是洗衣機當干洗機、濕洗當干洗、手洗當機洗等違規操作。有的洗衣店甚至只用熨斗和燙布也能“洗”,在臟衣服上放塊浸濕的燙布,再在上邊放塊干燙布,熱熨斗一過,臟東西一部分滲下去,一部分被吸進布里,而消費者也很難看出來是否洗過,但穿不了幾天臟污就會重現。
吉浦鈞卻知道,消費者最終是欺騙不了的,可以欺騙一次兩次,但是長久做不可能。當別人意識到需要用真機器的時候,康潔的機器早就升級了。
當時很多機器都只能洗黑色衣服,洗不了淺色衣服,而康潔的機器卻能完成干洗。20世紀90年代淺色衣服干洗就60塊錢一件,有點貴。但是顧客洗完后都要說一聲謝謝,因為當時沒有地方可以洗,顧客很無奈,拿哪都洗不了,要么一洗就壞。康潔其實就是靠干洗淺色衣服這種技術活創下的品牌。.
轉折點
1997年,為了解決干洗皮裝發硬、掉色的問題,吉浦鈞花80萬元引入美國整套電腦干洗設備。“這種設備不僅能將皮衣內附著的油污徹底搞定,還洗、染、燙、保養為一體,洗過之后皮質柔軟,色澤鮮亮。”.
同行都覺得他在“燒錢”,可隨后的市場驗證了他的眼光。“洗衣哪里去,康潔最滿意”,成了當時流行的口頭禪。一大批靠低價競爭的手工作坊式洗衣店,就此被康潔甩在了身后。.
一個偶然的機會,吉浦鈞看到一本叫《苦心經營》的書,上面介紹了關于麥當勞和肯德基的特許連鎖模式,吉浦鈞像發現了寶藏一樣喜出望外。“這種模式比較好,能解決人員外流問題、自身發展資金問題、管理問題,不過當時只是認為找到了解決三個問題的辦法,還沒有把它理解為拓展市場的一個模式,可以說是不經意間走上了特許經營這條路。”
1997年,是康潔發展史的一個轉折點,之前,康潔主要依靠自由資金滾動發展,用總店的盈利投資開設分店,盈利后再開設分店,8年時間其干洗店的數量由一家增至12家。利用“特許連鎖”模式,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短短時間內使康潔發生了裂變。吉浦鈞介紹說,1997年康潔只有12家連鎖店,而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家,平均以每年吸納30家加盟店的速度擴張。
2000年9月,吉浦鈞將第一家省外連鎖店開到了山東,山東初見成效后,吉浦鈞立即將希望之火引向了江蘇、上海、山西等地,遍布全國。吉浦鈞驕傲地說:“我們現在最遠的一家店在西藏。”
一邊是8年的發展,開了12家分店;一邊是通過10年的努力,開了300多家分店。采用了特許經營的模式后,康潔洗衣的發展猶如無數次加速。
下一個目標
吉浦鈞和他的“康潔”見證了鄭州20年洗衣行業的發展歷程,雖然康潔已經成為河南本土企業的一面旗幟,全國聞名,然而吉浦鈞卻堅持認為自己并沒有“成功”,如果說有,那也只是“階段性成功”。
2016年的初冬,當記者走在鄭州的街道上,藍色門頭的康潔招牌四處可見。現在的康潔,已經在河南、北京、江蘇、新疆、西藏等十幾個省市擁有近500家連鎖洗衣店。
吉浦鈞的最終目標,不是去中小企業趨之若鶩的創業板上市,而是做個品牌老店。.“就像歐洲的很多品牌老店,歷經幾百年,依然魅力不減,那才是最打動我的。”吉浦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