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軍
摘要:指出了為了緩解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我國逐漸推行退耕還林這一長久性政策。由于該政策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政策性強,一經推行,農民群眾就有較強的積極性參與到退耕還林的行列中,近些年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基于此,針對退耕還林的可持續性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旨在能夠促進我國退耕還林政策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退耕還林;可持續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1-0074-02
1 退耕還林工程可持續性的概述
對于退耕還林工程的可持續性而言,其實指的是從工程開始建設起直至其宗旨完全實現的整個過程中,都能夠按照有關規定實現各個不同階段的目標。具體說來,表現為有足夠穩定的資金投入到工程建設中,從而確保階退耕還林建設任務能夠按設計要求完成;從工程完成時開始到生態林能夠產生穩定的生態效益,且經濟林能夠產生持續穩定的經濟效益時為止,在這個階段里,僅僅依靠政府補貼往往很難保證工程管護質量,因此,應該想法設法從其他渠道籌集到充足的資金,為今后的產出奠定基礎。當工程能夠取得比較穩定的生態效益后,此時就可以以市場為導向,對當前已經形成規模的森林資源進行適度合理開發,帶動相關產品生產和相關服務,在獲得穩定利潤的同時維護自身生存和發展,進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2 制約退耕還林可持續性的主要因素
2.1 國家層面因素
我國幅員遼闊,因而實施退耕還林就具有分布范圍廣,實施難度大的特點,為了推動退耕還林的發展,國家方面相繼出臺了很多相關優惠政策,但這種優惠都是杯水車薪,發揮作用有限,資金的主要來源仍然是國家財政補貼,從實際發放標準看,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目前,我國發放的退耕還林補助都是一次性的,一般只有種苗補助,但是后期還需要進行管理養護和補植,這方面,就缺少足夠的資金用以維持。因此,新造林往往疏于管理,成活率低下,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隨著國家對農業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免除了農業稅,實施糧食直補這些利農惠農政策,對農民退耕還林的決心造成了一定的動搖,這對實行退耕還林政策將是極為不利的。
2.2 政府層面因素
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及后期管理過程中,地方政府不僅承擔著比較重的責任,壓力也比較大,而同時往往只能夠獲得極少的經濟利益,這勢必會從一定程度上打擊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主要表現在對退耕區農民的激勵工作不到位,缺乏對新造林的有效管理,也沒有真正把退耕還林宣傳工作做到位,導致農民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誤區,沒有認識到實施退耕還林的重要性。農民由于不是很了解相關政策,因而積極性一直表現得不是很高。同時,存在一些城市大力發展經濟林,一心只為了獲得經濟利益,對國家發展生態林的規定置之不理,在這種行為導向下,使得經濟林產品供過于求,對農民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由于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農村可耕地面積急劇減少,造成農村勞動力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閑置現象十分嚴重,為了增加收入,很多農民不得不選擇外出務工。近些年來,我國外出務工農民工數量一直處于增長的趨勢。而對于退耕區政府而言,他們并沒有對外出勞動產業鏈加以重視,也沒有組織技能培訓,對農民進行就業指導,使得很多外出務工人員由于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收入也不高,打擊了農民外出務工的積極性,于是大量農民就閑置在家,沒有穩定的收入,影響到了退耕還林的可持續性。另外,對于退耕還林工作,地方政府也沒有進行科學規劃,對今后的產業發展,目標不明確,長此以往,退耕農民很可能會面臨生計問題,毀林復耕很有可能因此出現。
2.3 退耕農戶層面因素
到目前為止,我國退耕還林工程并沒有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使得參與的農民收益甚少,加上國家財政補貼有限,這種情況如果長期持續下去,很可能會打擊到農民的積極性,嚴重的甚至會迫使其重新選擇復耕,這將直接影響到退耕還林的可持續性。
3 促進退耕還林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在保證農田建設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開展退耕還林工作
首先,可以結合當地地形地貌條件種植樹木,并加快硬件設施完善。其次,一定要在對當地地質情況加以了解的前提下實施退耕還林。因為很有可能在實施退耕還林的期間內無端開發了礦產資源,這勢必會破壞我國的生態資源。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農民長期主要靠土地耕種為生,并沒有開發其他資源,而進行資源開發勢必會破壞土地和環境。因此,為了避免造成各種不可再生資源的無端浪費,在農村地區可以大力開發沼氣池,利用太陽能等綠色能源,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因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3.2 注重與生態移民工作的相互結合
在開展退耕還林工作時,也有可能會開發一些當地的礦產資源,這很有可能危害到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于這個問題,一定要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對受影響群眾給予適當的計劃補貼,合理解決當地村民的生存問題。
3.3 注重與當地經濟的相互結合
為了促進生態環境建設,開展退耕還林工作還應當注意與當地經濟結合起來,促進二者和諧發展,盡量不對人類經濟利益產生不利影響。同時有關部門就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完成后的當地經濟發展制定相關規定,并出臺一些無償補助政策,除了可以讓農民對退耕還林的意識得到提高外,同時還能確保農民在實施退耕還林以后收入仍有保障,實現人與環境和諧共處。另外,應該牢牢抓住退耕還林這一有利契機,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考慮,以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
3.4 推動后續產業發展
完成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以后,就應該致力于推動后續產業發展。首先,從全局出發,就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進行方案規劃,并制定出相應制度。其次,應當促進退耕還林工程與其他部門間的有機合作,共同推動勞動力轉移,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最后,加快后續產業發展,不斷促進種植園區建設,優先考慮種植效益高的植物,在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提升農村能源的利用率,促進退耕還林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
參考文獻:
[1]陳 炎.淺談梁河縣退耕還林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J].綠色科技,2014(11):57~58.
[2]馮憲英.淺談退耕還林的可持續性[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37):162.
[3]楊立蓉.淺談退耕還林的可持續性[J].福建農業,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