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南共產黨自六大以來,在政治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越南政治改革有其深厚的背景與一步步的發展歷程。改革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黨內選舉制度由等額選舉向差額選舉的轉變,該轉變促進了越南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同時也為中國提供了經驗與借鑒。
關鍵詞:越南;政治改革;差額選舉;民主
1越南政治改革的發展歷程
醞釀階段(1986至-1992年)
1986年越南共產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越南的政治體制改革的開端。在某種程度上,越南的政治革新肇始于越南共產黨內部清算黨內個人獨裁專制體制。1957年黎筍接替長征擔任越南共產黨第一書記后,黨政軍大權集中于一身,不顧黨內反對實行"一邊倒"的路線,直接導致了中越之間長達十多年的沖突與對峙,使得越南經濟陷入全面崩潰的邊緣。1985年黎筍去世后,長征重新出任總書記。他力主革新,在1986年越南共產黨六大上確立了經濟和政治革新路線,拋棄外交一邊倒的路線。在長征擔任總書記時期,越南共產黨不斷反省個人專制獨裁的制度根源,防止個人專制獨裁,加快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成為全黨的共識。以長征自上任一年后就以年齡為由辭去總書記職務,以自身行動廢除實際上的領導干部終身制。以此為標志性事件,越南共產黨開始在黨內、國家和基層層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Ⅱ 啟動和加速階段(1992年-2006年)
越共1994年提出"建設屬于人民、經由人民、為了人民的社會主義法制國家"。1996年又提出:"對于黨和國家的主張和政策由人民知情、人民討論、人民做主、人民監督作為具體的實施方針并機制化。"2005年,越南共產黨主導的政治體制改革更多的是在黨內層面,以黨內的民主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隨著越南經濟的不斷發展,融入國際社會的步伐不斷加快,越南國內出現了嚴重的腐敗問題,政治體制改革的呼聲不斷加大。為順應民眾的要求,2006年越共十大明確決定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這標志著越南的政治體制改革提速,從此越南民主化進程走向了快車道。
Ⅲ 深化發展階段(2006年-至今)
越南的政治革新除進行行政改革外,還著力加強社會民主和監督機制的建設,加強黨的建設以鞏固越南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改革進入深水區。
2越南黨內民主選舉制度改革
2.1理論依據
盡管選舉與民主制度之間不可劃等號,但選舉畢竟是"代議民主最基本的要素";盡管"協商民主"值得充分重視,但它不可能取代"選舉民主"[1]。而民主選舉制度是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民主選舉制度最早起源于古希臘羅馬的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緣起于英國的議會制度,它倡導代議制民主政治,即間接民主,指公民通過代表,組成代議機關。選舉制度作為現代民主國家政治制度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國家政治制度的基石。它是選舉產生國家政權機關和選舉任免其組成人員及有關公職人員制度的總稱。
差額選舉,是指候選人名額多于應選代表名額的選舉,在一定范圍內實行差額選舉,有利于健全黨內民主生活,發揚黨內民主,充分體現選舉人的意志[2]。實行差額選舉,候選人數多于應選人數,使選民或者代表有了選擇的余地,便于選民或者代表進行比較,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好中選優。提供多個候選人供選舉人選擇,是選舉的應有之意;為選舉注入了競爭機制,便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有利于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和論資排輩的種種弊端;對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種激勵和鞭策,有利于更好地發揚長處,克服缺點,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有利于推動干部管理部門改進工作,更加認真負責地選拔干部,加強對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監督,加強廉政和勤政建設。
2.2改革內容
黨內民主選舉制度是黨內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主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越共不斷發展完善黨內選舉制度,促使黨內民主制度不斷發展。
第一,從九大開始,越共實行中央委員等重要領導職務由等額選舉改為差額選舉和候選人信息公開化,并允許黨員個人自薦。現任具體要求是,現任中央委員有權利表明自己是否有進入下一屆中央委員會的意愿,有權對其他現任中央委員進入新一屆中央委員會作出是否同意、不同意、不確定或不清楚的表態,還可以推薦其他人選;其次,新一屆中央委員的人選名單,還要經過中央組織部、中央紀檢委、中央內部政治保衛部、中央辦公廳、中央黨建和整頓委員會五個部委審核,以及中央政治局的投票表決,才能算做是初步人選方案;最后,在代表選舉前,越共還會向全社會公布所有代表候選人的基本情況,便于黨員和群眾進行監督[3]。
第二,實行基層黨委的直接選舉。2008年12月,越共中央政治局頒發了《關于基層黨組織大會試行選舉各級黨委、常委會、書記、副書記的指導意見》,開始進行基層黨委直接選舉的試點工作。到2010年5月,越共基層黨組織直選試點工作全面鋪開,為在越共黨內實行基層黨組織直選奠定了基礎。基層黨委領導人直接選舉的舉措,加強了基層黨組織建設,保障了基層黨員的民主權利,進一步推動黨內民主制度的發展。
越南共產黨在政治革新中,初步建立起了將代議制民主與直接民主有機結合、擴大黨代表和高層領導的差額選舉比例、直接差額選舉黨的基層領導職務等黨內民主選舉制度,內容豐富,特點鮮明。
2.3改革現狀
差額選舉一直被認為是越南推行民主政治的一大成功舉措,有利于其民主的進程和現代化建設。其成功的經驗對于社會主義國家具有重要啟示。越共十一大的選舉前,從2010年4月起,越共全國基層黨組織就開始選舉新一屆黨代表,從鄉至省的各級代表,均有15-20%的差額比例。十一大選舉時,中央委員候選人218名,候補委員候選人61名,結果差額選舉產生了由175名中央委員和25名候補委員組成的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的差額選舉比例為24.57%,中央候補委員的差額選舉比例為144%[4]。而越共十大時,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的差額率分別為29.4%、119%。雖然十大時,黨的總書記在形式上沒有進行差額選舉,但實質上已經進行了差額選舉。黨內選舉制度的革新是黨內民主發展的重要標志和保障,選舉制度的革新保證了越共黨內各級組織權力的合法性來源,真正賦予了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權力。
2.4改革意義
2.4.1促進黨內民主的發展
代議制民主是保障黨員權利的重要手段。選舉已被民主國家公認為權力移交的唯一合法形式,而黨內民主選舉制度的完善與否是衡量和檢驗黨內民主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黨內選舉制度的建設狀況,直接影響著黨內民主的發展進程。亨廷頓認為,根據選舉來界定民主是一種最簡單的定義。就黨內民主而言,從黨的中央委員會到每一個支部,從領導機關的決策到黨的會議和黨的報刊上參加政策問題的討論,從黨內選舉到對領導干部進行評議、監督,都要充分發揚民主,選舉時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能否落實的關鍵。
選舉是一種擇優機制,能實行民主選舉,如差額選舉,促進了越南政治體制的分權與制衡。作為一種重要的人員更替機制,選舉是民主討論本身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下,爭當實現意志的最好手段。選舉也是促進優秀干部自我更新的重要手段。
2.4.2有利于人民民主的實現
越南共產黨是越南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黨內民主制度的發展程度對于人民民主具有引導和示范作用。黨內選舉就是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相銜接的一個關鍵環節。越南共產黨是越南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越南勞動人民和越南民族的先鋒隊,其先進性決定其在政治生活中的模范帶頭作用。黨員是普通人但更是先進分子,同時黨員是越南國家干部中的主體,黨員干部必然會把在黨內政治生活中培養的民主精神和作風帶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從而對越南政治民主建設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黨內民主建設直接影響到國家民主政治發展。越共在黨內實行高層差額選舉和基層黨委直接選舉等一系列措施也必將對于人民民主起到示范作用。越南共產黨黨章中指出允許人民群眾對重大決定發表個人意見,參加黨的監督工作。此外,越共還完善組織與個人、組織與組織、個人與個人和個人與組織之間的檢查、監督機制,包括完善對上級組織和主要領導人的監督機制,推進黨內監督與政府和人民群眾的監督相結合。還建立了監督機制和祖國統一陣線辯論機制,引導和組織各政治、社會組織和群眾對黨確定的路線、主張、政策、重大決定和組織實施,包括組織和干部工作等進行辯論[5]。這些促進了人民群眾與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互動,從而帶動了人民民主的發展。
2.4.3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越南革新歷程的開啟還是得益于向中國學習。1978年,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決定實施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且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在中國的影響與帶動下,1986年,越南開始了現代化的革新道路。時至今日,雖然我國經濟的發展已遠超越南,國際地位自然不必提,但是越南的政治體制改革卻走在了我們前面,"徒弟已趕超師傅",這使我驚訝,也引我深思。相比與越南,中共十八大的選舉中,中央委員候選人224名,差額數19名,應選205名,差額比例為9.3%。提名候補中央委員候選人190名,差額數19名,應選171名,差額比例為11.1%。提名中央紀委委員候選人141名,差額數11名,應選130名,差額比例為8.5%[6]。如此差額比例還是和越南有一定差距的。對于一個經濟實力、國際地位、文化實力遠遠不如我們的小國,越南卻在政治民主化的推進中勝我們一籌,值得我們深思。我國是否應該在推進選舉制度改革時加大差額選舉的比例?尤其是中央高層,這樣能克服黨內的"幫派斗爭"、家族勢力等固有弱點,能為體制的發展選擇出真正優秀的人才。然而,差額選舉也是有其自身缺點的,比如會出現"賄選"這樣的情況,這就需要相應的法律來保障,有賴于我國整個法律體制的完善。差額選舉是一個良好的趨勢,它需要相應的制度環境與之配合,并不是說我們要一蹴而就,實行激進主義,一夜之間就搞成絕對的"差額",甚至國家主席的選舉也要搞"差額選舉"。畢竟我國有著特殊的國情,不可能在短期內實行像西方那樣的選舉制度,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實行任何制度、改良任何制度時都不能忘記這一點。我們要堅持循序漸進、局部改革、試點改革。但是作為公民,我們需要看到政府的改變;作為知識分子,我們呼吁政府的良性循環與發展。
"一黨制"是中越兩國共同的特色,越南實現了"一黨制"與人民民主的較好的結合。可見,人民民主并不是與"一黨制"相矛盾的。越南的政治體制改革、民主制度改革中的重要的一點是對被選舉人員的家庭住址、電話等基本情況進行公開,以加強民眾的監督作用。中國政府為什么不能做這樣的改變呢?越南政府官員與民眾經常進行近距離的互動,而在中國,體制外的人總有"天高皇帝遠"的感覺。當然,如果這樣要求國家領導人似乎過于苛刻,畢竟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總書記和每個人都見一面、都握手那也是不現實的。畢竟新一屆領導班子在"親民"方面還是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通過信息公開的方式,使決策甚至官員收入公開化使尋常百姓了解并信任政府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
中國改革開放已有30多年,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人民政治利益的實現途徑還較為有限,政治生活還有待豐富,"從中國現實來看,中國當前最為緊迫的是賦予國民一定的政治利益" [7],越南拓展群眾政治生活的做法值得我們參考。越南政治官員經常針對政策制定是否順應民意咨詢民眾,并征求改進意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非常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
參考文獻:
[1] [美]阿倫·李帕特.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01-01.
[2] 差額選舉[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pH59U4rKhCjeb9uQrtLPoL0XH8W6NnaUOcLhLaVGi1AxWvNIs33ra40cjkvN1uYuROZ2fcm41nrHlKbdqe6a.
[3]凌銳燕.越南共產黨加強黨內民主建設的主要措施及啟示[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4] 越共十一大的成就與啟示[EB/OL],網易博客,2012-08-04
[5] 陳元中,黃妮.越南共產黨黨內選舉制度革新及其民主效應探析. [J]學術論壇,2014(12):30-33.
[6] 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選舉差額比例為9.3%[EB/OL],人民網,2012-11-15.
[7]曹曉飛,戎生靈:政治利益研究引論. [J]復旦學報,2009(02).
作者簡介:
趙國驕-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