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裴佩
供給側發力 四川改革提速
·本刊記者 裴佩

“2016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投資推介會暨合作項目簽約儀式。圖/SCP圖片庫/胡雅
“要堅決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4月26日,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十二次會議上,省委書記王東明強調。
在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的開局之年,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我省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創新必由之路,也是我省搶占發展先機、贏得戰略主動的當務之急。
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資料顯示:2015年,我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103.1億元,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個百分點,四川經濟總體保持平穩增長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從數據中不難發現,這一年,我省GDP首度突破3萬億大關,是西部首個GDP過3萬億元的省份。成績固然令人欣喜,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四川經濟平穩增長,但經濟增長速度卻呈現近三年以來的下降趨勢,“是200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省統計局總經濟師熊建中分析,2016年,在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增長預期低于上年的宏觀環境下,供需矛盾突出、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總體趨勢沒有改變。“十二五”至“十三五”時期,加快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增強創新驅動,對四川經濟的平穩運行尤為重要。
近兩年,我省在調結構穩增長、挖掘供給端潛力上一面“做減法”,比如,淘汰煤炭、鋼鐵等過剩產能。2014年關閉126家,關停淘汰落后企業505戶。2015年,又有序淘汰436戶企業的落后和過剩產能。同時,也在“做加法”。比如,發展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和七大優勢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長虹電器”等本土智能制造、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等。
找準“衣領子”牽住“牛鼻子”。2015年底,全省吹響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號角,12月14日,省委改革辦、省發改委、省國資委和省農工委等相關負責人在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我省在國資國企、投融資、財稅、價格和農村改革取得的成果,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四川行動”。
“四川與全國相比差距依然較大,但發展趨勢、增長周期和區域差異與全國一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沒有‘緩急’和‘輕重’之分。”熊建中說。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以創新供給帶動需求擴展,以擴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給升級,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互為支撐、互促共進。
2015年12月7日,中共四川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解讀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談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省發改委主任唐利民舉了個簡單例子,“國慶長假幾十萬人到日本旅游,買的都是馬桶蓋、電飯煲等傳統生活用品,為什么它的需求這么旺?其實這些產品自己國家也有生產,這就是供給和需求沒有對上。”

圖/東方CI
沒有對上的供需錯配,背后凸顯的是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的落后。伴隨居民消費需求日益個性化、高端化、服務化,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導致了大量“需求外溢”。在新常態下,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顯得更為迫切。
“四川是‘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之一,要把加快供給側改革與加快全面創新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用全面創新推動供給側改革。”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博導趙國良說。
面對“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依靠科技創新推進產業發展加快邁上中高端是四川供給側改革的“先手棋”。
以現代制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集聚、宜業宜商宜居的國際現代新城區——天府新區,瞄準中高端產業定位,建設有雙流高技術產業功能區、成眉戰略新興產業功能區、龍泉高端制造產業功能區,成為四川“供給側改革”發力的龍頭。
四川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也在持續加大。去產能、去庫存,堅持綠色轉型發展,并制定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的差別化政策。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辦常務副主任曾卿表示,我省還將加大鋼鐵、水泥、煤炭、有色金屬等產業的整合力度。
為給企業減負松綁,在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兩年來四川累計取消、下放、轉出核準事項66項,需省級及以上核準的事項減少60%,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實施減稅減費和加速折舊。
省發改委主任唐利民表示,“十三五”期間,四川將重點在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改造提升方面發力,“無論是整個投資還是基礎改造比例將會大幅度提高”。
近日,利好消息頻傳:2016年,四川以市場化改革,運用價格杠桿,通過降低電力要素成本和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兩項措施,為全省實體經濟企業減負160億元以上。
據省發改委資源價格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市場化改革為企業減負上百億,是近年來我省運用價格杠桿“降成本”力度最大的一次。
省政府近日印發的《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提質增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措施》中,明確了降低電力和天然氣價格的系列政策措施。省政府發文后不到半個月,省發改委迅即貫徹落實政策精神,印發《關于降低電力和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提質增效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有關降價措施的具體要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兩大核心,除了科技創新之外,重中之重是制度創新。”省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王小剛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近年來,四川不斷地以政府自身改革為突破口,把政府“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創新政策,激發市場活力。
據了解,自2013年以來,四川已取消和下放7批次行政審批事項,目前省本級保留的行政許可事項從過去的700多項減少到280項,成為省本級行政審批許可事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全國最少的省份之一。此外,四川在全國還率先全面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2015年四川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64.39萬戶,市場主體總數達398.73萬戶,同比增長12.33%。
供給新制度、創造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四川將把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著力點,激發新一輪發展的新動能,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責編: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