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艷梅
雅安: 生態就是最好的供給
·本刊記者 劉艷梅

雅安市雨城區鳳鳴鄉頂峰村茶園。圖/新華社
提到雅安,“生態”二字便是大家繞不開的話題。當全國不少城市深陷“霾伏”之時,雅安的綠水青山、明媚春光獨樹一幟,令人羨慕。
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水源涵養地,雅安是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地,森林覆蓋率達62.86%,素有“天府之肺”美譽,成為國家在成渝經濟區規劃的唯一生態旅游城市。
當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春風正吹遍全國,如何加快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的有效供給,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使生態紅利持續富民強市?雅安給出的答案是:在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努力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
“對龍蒼溝鎮來說,生態富民大有文章可做。”說起這一計劃,滎經縣龍蒼溝鎮鎮長任光偉心中已有打算。任光偉說,龍蒼溝鎮擁有萬畝珙桐林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大相嶺自然保護區等自然資源,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生態資源優勢并沒有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優勢。“下一步,我們將補上發展短板推進景區建設項目,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游配套,加快推進鴿子花風情小鎮建設。”
在推進綠色發展過程中,雅安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堅持做加法,補短板,增加清新空氣、清潔環境、生態產品的有效供給。
位于雨城區多營鎮的中國藏茶村是國家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項目。這里融合了三國文化、西康文化、茶馬古道文化等地域文化元素,今年已接待游客約10余萬人次。
其中的茶種園占地200畝,種有國內外優良茶樹106種。游客漫步園中,或觀景、或采茶、或拍照,怡然自得。“這里以前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山林,現在抓住重建契機,充分利用原有自然資源,既不大拆大建,又不占耕地。市民不僅可以游玩,還可以親手采茶制茶,了解茶文化。”當地游客說起這樣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都贊不絕口。
“走‘綠而美、綠變金’的發展之路,既要發展綠色優勢產業,更要守牢綠色發展底線。”雅安市堅持做除法,設生態紅線以強保障。
作為川西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現代化蛋雞智能養殖場,位于蘆山縣龍門鄉紅星村的蘆山錢記雞業實現了環控、喂料、飲水、集蛋、消毒等設施設備的智能化。老板錢文說:“所謂智能化簡單點說就是‘四不’,即料不見天,舍不見人,糞不掉地,蛋不沾手。”因此,整個養雞場,幾乎看不到工人,看不到裸露的飼料,聞不到糞臭。
位于天全縣多功鄉的南天現代農業科技園,由創意農業館、立體栽培館、育苗中心和高效農業生產示范區組成。園區利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采取立體栽培、水培、霧培等多種栽培模式,使土地利用率達到傳統種植的30倍以上。“整個園區都由電子設備自動感應操控,非常精準,既節約人力、節約能源,還節約土地。”縣農業局工作人員宋衛先介紹說。
對于雅安來講,生態文明建設是一篇大文章。借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雅安決定在生態保護中守住并發展優勢,讓生態富民之路越走越寬。(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