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成民
四川知青上山下鄉始末(下篇)
·文◆◆孫成民

號召知青上山下鄉宣傳圖。
粉碎“四人幫”以后,四川知青上山下鄉繼續推進。1978年12月結束的全國和全省知青工作會議,確定把知青工作重點從動員安置轉移到就業安置上來,成為知青上山下鄉歷史的轉折點。
隨著撥亂反正的進行,知青工作中很多棘手的問題開始理清思路。而要根本解決上山下鄉中的問題,則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從多方面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對知青實行集體安置,既是解決知青問題的一項重要工作,又是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的重要內容。省委要求,對插隊的知青要建立青年點,積極試辦集體所有制的知青場隊,推廣“廠社掛鉤、對口安置”的經驗。到1977年12月底,全省集體安置知青人數達到21.56萬人,占應集體安置人數的48.65%,全省有62個縣實現了知青安置集體化。繼續有計劃地抽派帶隊干部,配合當地黨政做好知青工作,是這一期間穩定知青情緒、發展安定局面的重要措施。到1977年12月底,全省先后有2.35萬名帶隊干部,既承擔著動員地區的重托,又擔負著安置地區的責任,在知青的教育、管理、保護以及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等方面發揮了作用。
恢復大學招生考試的消息發出后,四川數萬知青的熱情被激發。省委要求,各有關部門采取措施,鼓勵符合條件的知青報考大專院校,并統籌安排他們的生產和學習。省知青辦推廣了郫縣組織知青進行高考復習的經驗。僅在1977年、1978年兩年間,全省通過招生調離農村的知青就有4.65萬人,占同期全省大中專招生錄取人數的35.4%。這樣良好的氛圍與導向,為從根本上解決知青問題創造了條件。
在這期間,充分發揮知青在新長征中的生力軍作用,是知青工作的重要著力點。1978年2月16日,新華社以《四川省60多萬知青活躍在農村》為題,報道了四川知青為建設新農村發揮作用的情況。開江縣組織知青向科學種田進軍,在全縣136個大隊辦起農科隊,集中安置1700多名知青,僅1977年就搞了110個科研項目,其中,成功65項。重慶市北碚區組織動員單位幫助147個知青場隊辦起小工業52個,僅一年時間,小工業的純收入即達46萬多元,相當于這些場隊農業收入的10倍。
與此同時,四川加緊知青問題的調查研究,從多方面提出解決知青問題的政策建議,并形成《關于我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情況的調查報告》報送國務院知青辦公室,為全國知青工作會議召開及其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和決策建議。

知青集體勞動。
1978年12月16日,四川省委召開知青工作會議,傳達貫徹剛剛結束的全國知青工作會議精神。會議結合四川實際,討論并提出了調整知青政策,改進傳統作法,進一步解決好四川知青問題的具體措施。根據四川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會議提出縮小上山下鄉范圍,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做到“不搞現在這樣的知青上山下鄉”;積極地有計劃地把在鄉知青安排好,并決定在兩年內優先解決1972年底前插隊知青的問題。
首先,對知青留城政策、下鄉范圍作出重大調整。從1979年起,渡口市、阿壩、涼山、甘孜自治州、一般縣城和小場鎮的非農業戶口的中學畢業生,不再列入上山下鄉范圍。地區轄市原則上要繼續組織上山下鄉,但有條件能自行安排的,報經批準,可以不動員上山下鄉。成都、重慶、自貢和需要繼續動員上山下鄉的地轄市,對中學畢業生的安排,實行進學校、上山下鄉、支援邊疆、城市安排“四個面向”的原則。
其次,改進安置形式,妥善安置下鄉知青。成都、重慶、自貢的下鄉知青,在本市郊縣進行安置。主要安置在工礦企業、機關等單位自辦的農工林牧漁場和改建為知青農場的“五·七”干校,以及已辦的又有發展前途的知青場隊;興辦集體所有制的城市造林隊,不下戶口;對安置知青的集體所有制企業,制定扶持政策。
再次,廣開就業門路,統籌安排在鄉和留城知青。主要通過發展商業、工業、交通等集體企事業,組織參加城市和廠礦企事業單位的基本建設,擴大大中專院校招生和參軍規模,做好在職職工的退休、退職的子女頂替,適當放寬下鄉知青的招工年齡和擴大招收女知青的比例等辦法,進行統籌安排。
“一攬子”改進措施的實施,大大縮小了知青下鄉范圍,很多地方的動員工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與之相關的知青安置,也僅限于在市郊扶持辦好集體所有制的知青場隊和農副業基地等,此時知青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城鄉廣開門路,統籌安排知青回城就業。
全國和全省知青工作會議以后,四川按照“國家關心、負責到底”的精神,積極解決知青上山下鄉中的遺留問題,并貫穿于這一時期知青工作的始終。
在優先解決老知青回城問題上,省委強調,在安排上要從實際出發,因人、因地、因事制宜,在一兩年內逐人落實;要下達專項指標,不受年齡、性別、婚否、文化程度的限制。經過從上到下的努力,全省在1977—1978年兩年招調知青回城40.2萬人的基礎上,1979年前11個月又統籌安排了知青16萬余人。
這里還有一個重要插曲,就是1978年底前后在云南西雙版納墾區發生的支邊知青“請愿”風波。四川作為動員組織知青到云南支邊建設的重要省份,率先提出全面解決支邊知青回川的6條辦法。到1979年12月底,四川赴滇支邊知青中已回成都、重慶的有2.7萬余人,占1978年底在滇支邊知青人數的97%。
與此同時,四川還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涉及知青經費清理、已婚知青安排、知青子女戶口辦理、病殘知青問題、平反冤假錯案、知青工齡計算,以及扶持集體經濟發展等問題。
1980年9月6日,經中央書記處討論并原則同意后,國務院知青工作領導小組宣布:“能夠做到不下鄉的,可以不下?!?981年12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宣布:今后不再劃分留城和下鄉的界限,也不再劃分動員城市和非動員城市的界限。至此,在巴蜀大地進行了27年之久的城鎮知青上山下鄉落下帷幕。
知青上山下鄉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聯系在一起的。在這一歷史時期,四川共151.47萬知青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奔赴農村、邊疆,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了鍛煉,增長了才干。正如胡耀邦1979年所指出的:他們是令人起敬的,要在中國青年運動史上寫上一筆,用來教育我們的后代。(作者孫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責編:李卉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