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彭納
“住”進社區的黨校
·本刊記者 彭納

社區居民在晨練。
“黨校成立近兩年,目前遇到的一大困難是資金問題;還有一個頭痛的問題,則是很多在社區居住的黨員,不愿意‘亮明’黨員身份,我們應該怎么在這方面著力?”2月29日下午,溫江區涌泉街道鳳凰社區的一間會議室里,來自省委黨校、省社科院和成都市委組織部的客人剛坐下,聲音略有些沙啞的涌泉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成率先“發難”。
李成為何這般“沉不住氣”?這背后的原因要從頭說起。
2014年的一天,一支由省社科院專家組成的隊伍來到了溫江區涌泉街道。“我們想要率四川之先在涌泉街道社區開設黨校。”專家組領隊、省社會科學院黨建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郭丹簡單明了地表明來意。此話聽起來簡單,但此舉實屬全省首創,并沒有先行經驗可借鑒,這個想法是否可行?帶著重重疑問,涌泉街道黨工委開始了黨校落戶的前期調研和準備工作。
通過摸底調查,涌泉街道黨工委發現,在涌泉居住的百姓自古以讀書為榮,以有文化為尊。除此之外,這里儒學氛圍濃厚,特別提倡孝道以及對師長的尊重。這樣的歷史背景和民眾心理,為黨校在這里的扎根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根基和文化基礎,也給涌泉街道黨工委打了一劑“強心針”。
經過再進一步的調查、走訪,涌泉街道黨工委逐漸發現,人口流動的加快,導致涌泉黨員結構有了新變化。數據顯示,2013年,街道在冊流動黨員是152名;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攀升至301名;2015年,已經達到506名。短短幾年間,雖然黨組織和黨員數量趨于平穩,但黨員流動性強、數量多、聯系困難等問題,給涌泉街道黨建工作提出了新難題,涌泉的黨建工作亟待創新思維的推動。
此時,“把黨校開進社區”似乎變得合情合理起來。在專家組和涌泉街道黨工委的“合計”下,黨校于2014年正式在涌泉街道鳳凰社區“住”了下來。
黨校“入駐”涌泉以后,新的問題又讓街道黨工委犯了難,“黨校是不是只能講黨課?”“社區里那么多老百姓,黨校如何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問題擺出來后,涌泉街道和專家組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探索。最終黨工委和專家組達成共識,黨校不是只講黨課這么簡單,而是要把黨校轉化為資源整合的平臺,站在更廣的角度來運行。
在這樣的理念下,社區黨校大膽做了一些新嘗試。據涌泉黨工委紀委書記李晉介紹,目前黨校課程一部分是針對黨員干部培訓的基礎課程,另一部分則是老百姓根據興趣選擇的“訂制”課程。指著2016年的課程表,李晉告訴記者,“新時期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等都是社區黨員干部們的“必修課”。像“健康知識講座”等課程,則是依據老百姓的要求而增設的課程。“老百姓很喜歡鮮活、生動的東西,黨校一有這樣的課,都不需要我們去請,他們自發就會來聽。”李晉說,今年1月,社區專門請來一位老兵,講述他當年在戰場上的故事,開課當天,教室被擠得滿滿當當。
然而,這還不足以發揮社區黨校資源整合的優勢,黨工委干部們又利用網格化管理的優勢,深入到各個社區,把住在社區里的“能人異士”一一挖掘出來,并提供平臺讓他們參與到黨校的活動中來。如今走進鳳凰社區黨校,除教室以外,諸如一對一心理治療室、手工培訓室、圖書室、糾紛調解室、健身房、琴房等設施一應俱全。
據李晉介紹,黨校的心理治療室現在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社區許多青少年都跟心理老師開展了一對一的交流,緩解學習壓力。而許多黨員干部包括他自己也因為工作壓力大,被心理老師“請”到治療室里,進行“心理按摩”。李晉笑稱:“在老師的帶領下,吐露完工作壓力后,我感覺非常的輕松。”李晉口中的這個老師,就是在社區居住的住戶,因為有心理醫師的執照,在街道黨工委的邀請下,自愿來到社區服務,接手了心理醫療室的工作。
而在手工培訓室里,整整齊齊地擺放著許多繡架,到這里來參加培訓的,多是社區里的阿姨,社區會不定時開展一些義賣活動,將阿姨們的“杰作”賣出,所得收入又投入到黨校的建設中來。現在,社區志愿服務隊伍逐漸壯大起來,退休老黨員主動到社區擔當義務調解員,攝影愛好者主動承擔起社區活動的記錄者……

社區黨校
社區黨校從計劃之初,就在不斷摸索中前行。運行了近兩年的黨校,目前又遇到了新的麻煩。
2月29日,當專家組再次走進鳳凰社區黨校,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當前,許多居住在涌泉轄區內的黨員,并未把黨組織關系轉到社區,對于這部分人,街道要如何找到他們?另外一些黨組織關系在涌泉,卻不在這里生活的黨員,雖然社區已經建立微信平臺“e支部”,但其效果并未發揮出來。還有近2萬名戶口沒有落在涌泉的黨員,在開展“亮身份”活動中,沒有積極參與,這部分黨員要怎么“發掘”?2017年,地鐵將會直接“開進”涌泉街道,李成預計,到時候會有更多的人涌進社區,而資金上的缺口,又成為了黨校發展的另一桎梏,這些矛盾既突出又亟待破解。
李成的急切溢于言表也情有可原。看到李成的急切,郭丹表示,現在黨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內生動力的挖掘,目前黨校工作中的許多機制還停留在激勵層面。他承諾,回成都以后,會召集相關領域的專家專門開一次研討會,就社區黨校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最終形成解決方案。而省委黨校王建華教授立即將去溫州考察的心得介紹給了李成:“溫州利用超市的形式,來挖掘社區內的黨員,在超市開設之初,社區內的居民都可以到超市中,免費領取一定價值的商品,但是必須登記相關信息,在這一過程中,許多黨員的身份就‘亮’了出來。”
聽到專家們的承諾和意見后,李成臉上的焦慮逐漸被笑意取代。最后,他也講出了社區黨校未來發展的“野心”,他說:“現在涌泉社區里,有許許多多的外籍人士,以后黨校的工作還可以將這部分人群納入到工作體系中,將涌泉社區建設成國際性的社區。”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社區黨校的實踐正在逐步走向更深的層次,其未來發展的藍圖也逐漸清晰起來。(責編:裴佩 李卉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