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裴佩
彭穗寧
構建區域化大黨建工作格局
——對話省城鎮、社區黨建工作和基層治理調研組專家
·本刊記者 裴佩

冕寧縣復興鎮建設村一景。圖/東方IC
“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這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近日,由省委組織部、省綜治辦、省民政廳牽頭開展了全省城鎮、社區黨建工作和基層治理大調研,記者特邀調研組專家對社區黨建工作的成效、不足以及對策建議做出分析解答。
記者:這次摸底調查是出于怎樣的考量?
調研組專家: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社區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主體和基本單元。隨著社區管理機制在整個社會結構變遷和城鄉一體化大背景下向社區治理逐漸過渡并朝著現代化社區治理目標轉型,提高社區治理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已經逐漸成為我國社區建設和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任務。
記者:按照區域化思路和大黨建視角,目前城鎮社區黨建工作的情況怎樣?
調研組專家:總體來看,各社區黨委高度重視社區黨建工作,著力優化資源配置,有效調動社區單位黨組織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初步形成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的區域化大黨建工作局面。比如廣元,全面推行社區“大黨委”和“兼職委員”模式,構建扁平化領導體系;系統建立“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的縱深組織網絡,按地緣、業緣、趣緣、網緣全面推廣 “四緣”型功能黨組織;廣安市廣安區在42個社區中按照“網格+支部”模式,組建網格黨支部,按照“樓宇+黨小組”模式在每個網格支部下設2-3個功能黨小組,形成以街道“大工委”為統攬,社區“大黨委”為核心,網格支部為基礎,功能黨小組為觸角的“四位一體”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記者:在黨建引領下推進社區自治共治,各地有哪些創新舉措?
調研組專家:從其中調研的綿陽、廣元、廣安三地來看,其中以江油市“單元化聯戶共建共享工程”為典型代表,全市96個社區按照“人員相熟、地緣相近、組緣相融”原則,以居民小組為單位,10—20戶或一個居民樓棟(單元)為基礎,按每個單元分別推選一名家庭戶主擔任“聯建單元小組長”,每個家庭戶按月輪流擔任“聯建輪值戶”的方式,建成聯建單元近萬余個,在聯建單元中積極開展“五聯創建”——環境聯治、平安聯創、困難聯幫、致富聯帶、新風聯樹,較好促進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推動了實現社會法治、德治、自治和共治良性互動。
記者:要進一步加強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目前還存在哪些不足?
調研組專家:一些社區黨組織對如何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認識不到位,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存在事實上混為一體的現象,過多地陷入政府交辦的各項行政任務和為社區內有限的特定群體服務的具體事務中,工作覆蓋面小,沒有很好地回應廣大社區居民的廣泛需求,社區居民對社區黨組織的感應度低;社區黨組織在樹立服務群眾意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引領、帶領社區群眾參與到社區事務中去,但一些社區過度強調服務群眾,忽略了做群眾工作,不注重引導居民形成自食其力、互幫互助、積極參與的意識;社區黨員隊伍建設較為薄弱,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足,社區在冊黨員中,大部分是退休黨員、下崗失業黨員和流動黨員;社區黨建工作專項經費管理使用也有待進一步規范。
記者:我們都知道,社區工作繁多復雜,往往讓基層工作人員應接不暇,對此有哪些意見建議?
調研組專家:應加快推進社區工作去行政化,實實在在給社區減負,讓社區一班人從非職責范圍內的、繁雜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有時間、有精力經常性深入到院落、樓棟中去,進而引導、扶持和規范社區居委會充分發揮自治功能,使社區居委會真正代表居民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社區工作者隊伍的職業化,通過招考等方式,讓具有專業背景、時代思維和工作能力的社會工作者進入到社區的工作平臺,雙管齊下增強社區的自治基因。要加強黨群聯系,弘揚“社區是我家,家園建設人人有責”的社會文化。傳統的宣傳模式固然有效,也應該要順應“互聯網+黨建”要求,開發黨建APP,把智慧城市基層黨建落腳到智慧小區黨建,構建以街道為中樞、社區為節點、小區為末端的智慧城市基層黨建體系,加強黨員先進性教育、群眾自治意識引導,實現志愿服務訂單式操作,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到黨員的先進性,在對小區事務的關注和討論中逐漸強化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責編:賀貴成)
鏈接
基層治理是“交響樂”不是“獨角戲”
彭穗寧
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是推動基層治理不斷深化和完善的重要抓手。基層治理需要黨組織、村委會、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經濟組織和人民群眾廣泛參與,良好的基層治理關系是一部“交響樂”,不是哪一方的“獨角戲”。
要使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更好地發揮領導、協調、橋梁等作用,同時通過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促進基層治理、構建良好的基層組織關系,讓二者更好地實現良性互動,還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體制機制。
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具體來說,可以提出一系列具體實施方案,如: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大幅度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達標的指南;設立更有力的公共服務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建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機制等;建立更多樣、多種公共服務平臺,包括社區生活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綜治工作中心等。
進一步構建完善的社會組織管理體系。“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并不意味著“社會人”不需要組織了,而是需要一種新型的組合方式,即從傳統的以同質性為特征的行政組合轉向現代社會以異質性為特征的志愿互助組合。社會組織以其非營利性、公益性、自愿性、互助性等顯著特征,滿足著社會人員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成為社會人員有效組合、自我服務的嶄新形式。
進一步完善社區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領導體系。社區已成為人們生活、交往的主要場所,為改變以往“條強塊弱”的傳統,中央于2011年11月將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更名為中央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并擴展了職責范圍,充實了領導力量,增加了成員單位,加強了工作機構;像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均成立了社會工作委員會。
進一步完善社會領域黨建的工作體系。在組織設置上,基層黨組織要從封閉的、縱向為主的單位建黨模式轉向開放的、縱橫交錯的網絡化建黨模式。在功能作用上,要強調黨組織的引領作用,通過加強協調服務的方式,整合各類資源,吸引群眾、凝聚群眾。(作者系四川省委黨校教授)(責編: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