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暢
構建“海綿城市”
—— 讓城市水資源“活”起來
文/劉暢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79人被奪去生命,經濟損失達百億元;2010年10月,海南突降兩場強降雨,三亞城區嚴重內澇,交通幾近癱瘓,數百名民眾被困;2007年7月18日,暴雨突襲濟南,至少34人死亡,17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2億多元……一個個數字令人觸目驚心。幾年過去了,暴雨襲城帶來的基建和財產損失已逐漸修復,但生命的隕落卻難以挽回。突如其來的暴雨令人猝不及防,究其重要原因,則是傳統城市建設模式在應對內澇洪災和水安全問題方面能力的不足。
“海綿城市”概念由此進入公眾視野。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像海綿一樣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傳統市政“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順暢”的模式,忽略了雨水的循環利用。與傳統 “以排為主”的雨水管理方式不同的是,“海綿城市”以建筑、道路、綠地等為載體,開發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透水性廣場,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有需要時把貯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經驗表明,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典型“海綿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
201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海綿城市”概念。201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5年廈門、濟南、武漢、重慶等16個城市成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2016年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啟動,“海綿城市”建設范圍進一步擴大。
盡管“海綿城市”建設近幾年才走入大眾視野,但在這個方面的探索,國內外早已開始。從2008年開始,深圳光明新區轉變原有“快排”模式,通過建設一系列示范項目,如雨水花園、生態停車場、下凹綠地、透水道路、地下蓄水池、人工濕地等,明顯提升了排水防澇能力。其所有建設項目綠化用水全部來自于收集的雨水,大大緩解了水資源短缺壓力。
在美國密爾沃基市,梅諾米尼山谷的一個野生場地,將河流一側受到污染的場地轉化為一處公共場所,既生態健康,又便利居民,既提升了城市生態環境,又維護了景觀的趣味性。美國城市的雨水管理理念在歷經快速排放、水量控制、水質控制、生態保護等階段后,也逐漸向低影響開發(LID)轉變。所謂低影響開發,就是通過相關技術實現開發前后城市水文特征不變,這在應對氣候變化和自然風險時有著明顯的優勢。
作為第十四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的專題論壇之一,“海綿城市國際論壇”圍繞“蓄水排污”、“綠色生態”、“大數據”和“民間資本運用”四方面進行探討。
屆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建國,深圳市政協副主席、民革深圳市委會主委黎軍,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美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劉家強,國際城市管理協會(ICMA)首席運營官Uma Ramesh等嘉賓將應邀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開放數據”、“PPP建設模式”等促進“海綿城市”建設? 謝克昌院士就曾建議,運用投融資模式助力 “海綿城市”建設,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為“海綿城市”建設、完善相關標準體系提供科技支撐。本次論壇將是一次運用科技創新和民間資本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重大嘗試。
構建“海綿城市”,讓城市水資源“活”起來,不但有助于減少洪澇災害,也是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