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馬紅梅
(貴州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區域合作下粵桂黔高鐵經濟帶的發展研究
王博,馬紅梅
(貴州大學,貴州貴陽550000)
區域合作已經成為區域發展越來越重要的路徑和動力,國家已經啟動推進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三帶一路”)等影響區域經濟格局、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發展布局。隨著貴廣、南廣高鐵開通,粵桂黔三省戰略合作中又有了新的戰略機遇。
區域合作;粵桂黔高鐵經濟帶;非均衡增長
粵桂黔三省區存在著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區域差異,這些區域差異的互補性有利于三省區之間的協同合作。
區域合作的前提和條件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如果是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合作,處于內核地位的發達地區需要對周邊區域有強大的牽引力和強勁的經濟增長動力,即具有強大的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的潛力。
其次,區域合作中區域之間的差異性除了體現在總體經濟社會上,還要體現在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等方面,在合適的范圍內區域間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差異越具有互補性,區域合作的內在動力和可能性就越強。另外,地理區位上的相互毗鄰及區域間的合作歷史也是促進該區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內在動力。
最后,區域合作必須要形成良好的共贏式機制,并貫穿區域合作的始終。以粵桂黔區域合作的實例來看,廣東在三省區中明顯屬于相對發達地區,即區域合作前提中的核心區域,并且廣東作為核心區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對貴州、廣西具有足夠大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在資源稟賦上,廣東的合作優勢在于擁有高端的技術,豐富的人才和管理經驗及資本投資等,貴州和廣西的合作優勢主要體現在自然資源稟賦和相對廉價豐富的勞動力上,如水電能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土地人力和旅游資源等。從產業結構上看,廣東具有高水平的現代服務和加工制造實力,服務產業占比較大;貴州和廣西在能源、傳統制造業、旅游業、特色農業等方面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條件,制造產業占比較大。
1、有利于加速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在長三角、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下,發揮西南地區勞動力綜合競爭優勢,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等產業合作。充分發揮大連、青島、寧波、深圳等對口幫扶城市的作用,通過共建產業園區、共設發展基金、共享專業人才等方式,吸引這些城市的優質要素向西南地區流入,有利于加快打造西南地區成為新經濟增長極,加快形成區域內的新經濟板塊。
2、有利于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大平臺
構建粵桂黔高鐵經濟帶,有利于充分發揮高鐵的快速交通作用,打造區域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平臺,利于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同時可以充分利用廣東及港澳地區的對外貿易平臺,使優秀出口生產企業與珠三角及港澳地區強強聯合,擴大發展西南地區出口貿易;也有助于開發利用珠三角及港澳地區面向國內外的要素市場和消費市場,特別是國際金融市場、商品貿易市場、技術經濟市場、人才市場、特色農產品市場等。
3、有利于推進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
貴廣高鐵沿線地區是重要的資源富集區和產業基地,能源、礦產、生物和旅游等資源豐富,資源要素組合優勢突出,在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占據重要地位,雖然目前資源開發效率較低,但擁有的巨大發展潛力不可忽視。構建粵桂黔高鐵經濟帶,有利于發揮沿線中心城市和產業園區的集聚作用,為發展能源和礦產資源深加工、裝備制造、特色輕工業、生態文化旅游業、現代物流等特色優勢產業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從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到新經濟增長理論,從基于產品周期理論的產業梯度推進理論到創新理論,都說明要素稟賦差異對區域創新、對區際分工,進而對區域之間的經濟關系有著重要影響。這兩種因素實際上已經演變為“外生因素”和“內生因素”,而以區域創新能力為主的“內生因素”決定了區域內生優勢,在經濟發展的分工中已經成為主導力量:內生優勢強的區域通常能夠通過創新使自己處于高梯度區域;自然資源稟賦高但內生優勢弱的區域則通常是等待高梯度區域的產業擴散而處于低梯度區域。
由此為指導可以發現,粵桂黔三省發展具有明顯的差異互補性,在經濟社會上有諸多領域的合作空間,按照高鐵經濟帶合作框架協議,高鐵經濟帶合作內容主要包括基礎設施、產業與投資、旅游、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設等合作內容。
1、交通設施合作
合作打造現代綜合交通網絡。進一步推進羅甸至樂業、桂林至三江等高速公路建設,共同推動柳州至梧州、貴陽至南寧鐵路建設工作,加快張家界至湛江鐵路、黔東南至韶關等項目建設。下一步粵桂兩省將實現同期通車,同時支線機場航線航班也會適時增加,珠江-西江黃金水道也在積極建設中,鐵、公、航、水綜合交通全方位共進打造綜合交通網絡。交通網絡的建設能大大降低三省區之間生產資料流動的成本,為眾多優秀企業提供更寬廣的發展選擇,同時也利于港口口岸合作,進一步推進區域貿易。
2、能源設施合作
加強能源合作。目前廣東省用電約7%來自于貴州,同時廣東和廣西也是貴州能源產業傳統省外市場。在粵桂黔區域能源設施合作中應深入實施“西電東送”工程,加強省際間的電能互濟、電網互聯能力,完善輸供電配套設施建設及價格機制,更充分有效利用能源資源。在資源開發方面,應積極建立能源資源開發合作機制,深化煤炭開發、電力輸送、油氣管道建設等方面的合作。
3、旅游產業合作
隨著貴廣、南廣高鐵正式運營,粵桂黔三省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都大幅度縮短。借助高鐵這一現代化、高技術的交通方式,粵桂黔經濟帶正在打造跨省的西南地區一體化的旅游新格局。高鐵沿線城市旅游資源豐富各異,每座城市都具有其獨特魅力,這具有很強的優勢互補性,例如廣西桂林山水文明全國,廣東佛山是全國武術之鄉,貴州有著獨特的卡斯特地貌和宜人氣候等。三省區下一步應加強協作,積極打造高鐵沿線精品旅游線路,塑造生態旅游形象,大力拓展外部旅游市場,合力開發旅游資源。通過整合高鐵沿線城市的旅游資源,發揮協同作用,將粵桂黔這一旅游資源豐富區域打造成為高鐵生態旅游經濟帶。
4、信息產業合作
高鐵的開通進一步加大了粵桂黔三省在信息產業領域的合作空間。目前廣東省面向市場,正在加快推進信息技術服務產品研發和服務產品化,重點發展云計算服務,發展數字家庭、移動辦公、移動商務等網絡通信增值服務。貴州已建成全國首個大數據交易中心,吸引了粵桂兩省的不少大數據企業、互聯網公司加盟,為眾多優秀企業提供數據交易、數據定向采購、數據平臺技術開發等增值服務。三省區下一步將建立大數據產業發展合作機制,依托廣州國際創新城、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廣東園)、貴陽國家高新區、桂林國家高新區等合作平臺,積極建設大數據產業園和大數據存儲基地。
5、科教合作
粵桂黔三省區應圍繞“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積極推進教育、科技領域合作,以“人才孵化”推動科技創新,提升經濟創新能力,共同創建高層次人才發展平臺。三省區高校、名校應積極交流,相互借鑒學習各自培養人才的優勢,加快培養一大批復合型、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和緊缺急需專業人才。同時還要加強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用合作,合作建立企業主導的產業技術研發創新體制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學習交流,爭取創辦一批科技型和創新型企業。
1、建立起高鐵經濟帶合作的常態聯系機制
粵桂黔高鐵經濟帶許多沿線城市已經初步建立了合作框架制度,而目前首先建立的應該是常態化的合作溝通聯系機制,加強沿線城市的溝通和協調能力,有利于合作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挑戰,深化沿線城市間的文化、習俗、經濟交流和合作,包括帶動民間交流、行業交流和企業交流等。常態化的合作聯系機制可以保持各參與方合作熱度,避免合作失去信心和熱情,如從方法上可以擬定計劃定期召開三省合作共建會議,為常態聯系從制度上建立保障機制。
2、政府引導過程中應注重協調機制
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區域合作模式應該選擇“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中介推動”的區域合作模式。在政府引導的過程中,應注重調整協調合作機制,機制協調應立足宏觀,有效平衡各級政府之間的關系。市場主導旨在政府引導中加入配套市場配置的投資行為協作機制,同時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導,為企業搭建廣泛投資和合作平臺。另外,政府還應該從轉變政府職能方面下功夫,變發展型政府為公共服務型政府。
3、堅持差異化策略,沿線各地實現錯位發展
粵桂黔三省應在堅持差異化策略的基礎上,深化產業合作,利用各自優勢推動產業互補。經濟帶區域內各城市應根據各自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在區域合作重點、模式上形成錯位發展。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和市場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充分衡量市場主體的決定性因素和企業主體的參與作用。另外,可借鑒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廣東試驗區建設的經驗和成果,帶動貴州試驗區與廣西試驗區建設,加快與廣東試驗區對接。
(注:通訊作者,馬紅梅,單位,貴州大學。)
[1]張開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廣東響應[J].南方論刊,2014(7).
[2]孫海燕:區域合作國內研究綜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15(1).
[3]李明杰:高速鐵路對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以貴廣高鐵為例[J].大眾科技,2015,5(4).
[4]汪一洋、葉彤:粵桂產業合作,推動廣東跨越式發展[J].廣東經濟,2014,4(12).
[5]蔣葉俊:邁入高鐵時代——貴廣高鐵開啟“泛珠三角”合作新征程[J].當代貴州,2014,7(14).
[6]王宏亮、王金輝、姜美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研究[J].北方經貿,2010(5).
[7]鄧霓:廣西參與高鐵經濟帶建設的策略分析[J].東南亞縱橫,2014(12).
[8]黃曉治、曹鑫:泛珠三角區域內部差異及其對合作績效的影響[J].改革與戰略,2014,4(12).
[9]馬驥、彭雅慧:論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系統構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3(5).
[10]張曉立:基于產業空間結構的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廣西大學,2008.
[11]史明華:貴廣高速鐵路對貴州區域經濟影響力及利用研究[D].貴州大學,2008.
(責任編輯:劉冰冰)
貴州大學2016年研究生校級創新基金,編號:研人文20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