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
(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年齡結構變動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作用機制
———以山東省為例
李愛華
(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本文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分析了人口規模及人口年齡結構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省政府應制定促進山東第三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吸引農村隱性失業勞動力進入城市、提高老年人口勞動參與率等措施來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產業結構升級;人口年齡結構;勞動適齡人口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由眾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包括勞動力、自然資源、資金、技術、國際環境等。而經濟的發展水平可以由產業結構表現出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也會隨之進行升級。我們國家的產業結構經歷了“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發展歷程,離“三二一”的國際發達水平越來越近。[1]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的人口政策也在改變。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前,出生率比較高,為未來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出臺,出生率急劇下降,可以為社會提供的勞動力資源逐漸減少。出生率的下降同時也意味著少年兒童所占的比重下降,致使專門針對少年兒童的產業在發展中遇到了重重困難。少年兒童所占比例下降的同時,青壯年勞動力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就上升,便帶動了針對青壯年的房地產業、旅游業等行業的發展,同時,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也帶動了夕陽產業的快速發展。
由以上分析可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會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一定的影響。分析人口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的作用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山東省作為經濟率先發展的東部沿海省份之一,其經濟的發展受各種因素變化的沖擊比較明顯,在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時,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動更有意義。
1、人口結構的變動
山東省一直以人口大省著稱,大量的人口為山東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促進了山東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人口結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以后,人口出生率急速下降,勞動力后備軍大量減少,這必然會引起職工工資的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遭遇瓶頸,產業結構也必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調整。
(1)人口規模的變化。通過對1985—2014年山東省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長率數據的搜集發現,在1988年之前,出生率以較快的速度上漲,但在1988年該比例急劇下降,下降趨勢一直持續到1992年,之后,出生率雖有細微的變化,但基本維持在12%的水平。2014年出生率呈現出上升的勢頭。山東省的死亡率一直在7%的水平上上下波動。由于死亡率變化甚微,因此自然增長率同出生率呈現出相似的變化趨勢。自然增長率刻畫了人口總量的變化。自然增長率為正,則總人口增加;自然增長率為負,則總人口減少。1985—2014年,自然增長率均為正值,在1988年之前,總人口以較快的速度增長,1988年之后,總人口增長速度放緩。
(2)年齡結構的變化。通過對山東省1985—2014年各年齡段人口數量及占比數據的搜集,可以發現,0—14歲人口占比較低,并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由1990年的26.6%下降到2014年的16.4%,14年的時間里,0—14歲人口占比下降了10%左右。0—14歲的少兒是未來社會的勞動力主力,比率的下降便意味著未來適齡勞動力的減少。而15—64歲的人口占比一直處于高位,在2011年之前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由1990年的67.2%上升到2011年的74.3%,2012年開始下降。15—64歲人口占比在2000年以后一直在70%以上,表明山東省勞動力的供給較多,但同時也意味著未來有較多的人口進入老齡階段而退出生產領域,這不僅使經濟的增長喪失了部分勞動力的支持,也為社會成員帶來了較重的負擔。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自1990年以來一直在上漲,并長期保持在10%以上。根據國際標準,一個國家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7%以上,則這個國家就已經步入老齡化階段,由山東省的數據可以看出,早在1995年,65歲及以上人口已經占到總人口的7.4%,并且之后一直在上漲,從未低于7%的水平,因此,山東省自1995年就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
2、人口結構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1)人口規模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人口規模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一定的作用。從供給方面來說,山東省人口基數較大,根據自然增長率可以發現,人口仍在繼續增加,只是在1988年之前,人口增長較快,1988年之后,人口以較慢的速度增長。人口較多,為山東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較好的條件。但由于十幾年來,人口增長緩慢,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面臨瓶頸,山東省開始著重發展資本密集型及知識密集型產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從需求方面來講,人口眾多使得山東省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更側重農業的發展,在人口增長放緩的情況下,為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
(2)年齡結構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少年兒童是未來的勞動適齡人口,對未來產業結構的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成長為勞動適齡人口之前,少年兒童只是社會的消費者,對家庭而言,只是資金的支出者,加重了家庭的負擔。因此,其對產業結構的升級所起的作用難以確定。
勞動適齡人口的存在無疑會對產業結構的升級產生積極的影響。從供給方面來看,首先,勞動適齡人口由于年齡的優勢,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一項有利于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新技術被引用到生產中來時,勞動適齡人口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之后便可掌握該技術的運用。其次,與老年人口相比,目前階段的勞動適齡人口都接受了不同年限的教育,他們擁有一定的人力資本的積累。再者,來自農村的勞動適齡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與土地脫離了聯系。在青壯年時期,他們便離開農業從事工業活動,這就使得農業從業人員減少,農業生產以女性和老年人口為主,由于體力的限制,傳統的耕種及收割方法難以維系,機械化生產逐漸普及,農業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從需求方面來看,勞動適齡人口對住房、娛樂等行業需求旺盛,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山東省勞動適齡人口的占比雖然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70%以上,產業結構升級趨勢依然強勁。
老年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對產業結構的升級起著抑制作用。在供給方面,老年人口由于年齡問題退出生產領域,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老年人口由于在一個崗位工作年限較長,積累了大量勞動經驗,勞動生產率較高,當這一部分人群離開崗位后,繼任者由于不熟悉崗位操作,勞動生產率在一定時間內會出現下降的情況。在需求方面,老年人口退出生產領域,由勞動者變為純消費者,會增加家庭的負擔而擠占家庭成員的教育費用,不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而且,由于老齡化的加重,國家會加大資金投入來保障老年人口的生活,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3]而政府為獲得充足的資源,會增加企業的稅收,擠占企業的科研及創新資金,這顯然會對產業結構的升級產生不利的影響。而山東省老年人口的比重一直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
1、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優惠
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的過程也就是第三產業的占比上升并最終在總產值中占據70%~80%的過程。山東省第三產業占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第二產業占據總產值的一半以上,但是自2006年開始就逐年下降。一直以來,第二產業產值占比高于第三產業產值,2014年,山東省第二產業產值占比為48.4%,第三產業產值占比為43.5%,距發達國家“三二一”模式還有較大差距,這也說明第三產業的發展還有較大的空間。為了促進山東省產業結構的升級,省政府應制定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比如為服務業企業提供稅收優惠,鼓勵服務型小微企業的發展等等。
2、吸引農村隱性失業勞動力
根據上文分析,15—64歲人口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山東作為東部沿海省份,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經濟快速騰飛,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就業,之后又經歷了民工潮,但是自2004年東部諸多省份都面臨著民工荒的現象,這也意味著我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4]雖然如此,各省還尚有許多勞動適齡農民未被充分挖掘利用。在農村,許多40—60歲的農民不愿意離開家鄉去大城市打工,一部分原因是他們有較強的思鄉情節,不愿意離開生活了半輩子的土地;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離開農村到城市,他們需要較長的時間去適應新生活,而與年輕人相比其適應能力較弱。所以,這一部分人群被滯留在農村,人口紅利未被充分發掘利用。
為了吸引40—60歲左右的農民進入城市工作,省政府應該對這部分人群進行普及教育,鼓勵他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同時,企業還應為這部分人群提供充足的保障,消除他們對城市的種種顧慮,延長山東省的人口紅利時期,促進本省的經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
3、提高老年人口勞動參與率
15—64歲人口對山東省產業結構升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主要是由于這部分人群參與到經濟生產中,對產業結構的升級能夠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起到作用。[2]而65歲及以上人口退出生產領域變為凈消費者,增加了家庭的負擔。如果這部分人群能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不僅可以通過他們熟練的勞動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可以減少家庭的負擔,使得家庭能夠拿出更多的資金用于教育等方面,促進人力資本的積累,最終為產業結構的升級做出貢獻。
[1]任棟:勞動力流動視角下經濟集聚與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5.
[2]梁樹廣:供需雙重視角下人口結構變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互動機理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5(7).
[3]汪偉、劉玉飛、陳冬冬:人口老齡化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11).
[4]韓曉娜:勞動力供求形勢轉折之下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責任編輯:劉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