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磊 編輯/李淑玲
完善邊民互市貿易外匯管理
文/孫磊 編輯/李淑玲
近年來,在我國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邊民互市貿易快速發展。但由于邊民互市貿易在貨物運轉方式、資金結算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導致對邊民互市貿易的外匯管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何有效地對邊民互市貿易進行監管,成為外匯管理部門亟需考慮的問題。
代理公司代理付匯存在跨境資金流動風險。我國現行法規規定的外貿經營主體和國際收支申報主體,一般理解為從事跨境貿易的公司和個人,即貿易主體,而代理公司并不是貿易主體。當代理公司代理中方邊民向境外個人付匯時,按照現行貨物貿易外匯管理規定,需申請成為名錄企業后方可付匯;但由于代理公司沒有實際發生進口業務,從而導致了單邊付匯行為的出現。這存在著一定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給外匯管理帶來了挑戰。
邊民互市貿易中貨物流與資金流不匹配。按照目前邊民互市貿易貨物流轉模式,貨物在通關時,國外海關以貨物出口報關,而中方海關不做進口報關處理,僅進行邊民互市貿易通關登記,互市貿易交易數據也不納入海關系統統計。因此,在外匯局貨物貿易監管系統中,只有資金流數據而沒有相應的貨物流數據,不便于外匯局對邊民互市貿易貨物流與資金流的雙邊交易數據的監管。
現鈔結算導致的統計監測及社會安全問題。出于對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的考慮,加之現鈔結算具有操作簡便、靈活、便于周轉的特點,因此在邊民互市貿易中現鈔結算占有一定比例,且該結算方法借助民間“地攤銀行”,實現了人民幣與其他外幣現鈔的兌換。由于現鈔結算游離于外匯監測體系之外,加之一些邊境地區存在的黑市外幣現鈔兌換的無序狀態,卷錢、騙錢、搶錢等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發生,在邊境地區造成了消極影響,不利于邊民互市貿易的長遠發展。
境外個人購匯匯出的有關證明材料缺失。由于我國邊民互市貿易交易對手多為境外個人,按照《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的規定,境外個人在境內取得的經常項目合法人民幣收入,需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和有交易額的相關證明材料(含稅務憑證)辦理購匯。但由于邊民互市貿易的特殊性,境外個人難以獲得購匯所需的相關證明材料。
明確代理公司涉外資金收支準入管理。一是嚴格市場準入。無對外貿易經營權的代理公司,應按照《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經所在地外匯局批準后辦理名錄登記手續,并憑外匯登記表辦理涉外收支業務。代理公司在外匯局辦理企業名錄備案登記時,應提交商務部門認同其交易真實性的正式文件;同時,提交工商部門出具的境外個人經營登記證以及與其簽訂委托代理協議的所有境外個人的資料。二是界定經營區域范圍。代理公司經營區域范圍限定為互市貿易區,同時此類公司的數量應由外匯局和互市貿易管理部門共同協商確定。
實施邊民互市貿易差異化外匯管理。鑒于邊民互市貿易中存在貨物流與資金流不匹配的問題,建議在貨物貿易監測系統中,對代理公司標注特殊標識,并對其實行差異化管理。由互市貿易管理部門指派專人統計并定期上報相關貨物流數據,外匯局進行手工核對,對企業進行真實性審核;同時,協調工商、稅務及海關等有關部門,為境外個人出具互市貿易交易額證明文件,或將互市貿易交易數據納入海關系統,徹底解決貨物流與資金流不匹配的問題,以便于外匯局對邊民互市貿易的統計和監管。
加強邊境口岸外幣現鈔管理。一是建立由外匯局、海關、邊防武警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外幣現鈔跨境流動監測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聯動機制,以準確把握外幣現鈔跨境流通的真實情況。二是完善和規范出入境人員隨身攜帶現鈔的管理措施和辦法,加強隨身攜帶貨物的出入境查驗。三是繼續嚴厲打擊外匯黑市,形成打擊外匯黑市齊抓共管的局面,徹底堵住地下流通渠道。四是在邊貿口岸城市增加外幣兌換場所,并采取措施提高人民幣在邊境貿易結算中的比重,逐步擠壓外幣現鈔在邊境口岸的生存空間。
探索邊民互市貿易電子化管理。目前全國互市貿易區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階段。但從長遠看,邊民互市貿易發展前景廣闊,因此研發適合當地實際的、包含各職能部門功能的“邊民互市貿易管理系統”是必然趨勢,也是互市貿易管理實現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電子化的必然要求。
作者單位:外匯局黑龍江省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