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
反季節蔬果到底能不能吃
童謠

我們都希望吃到無污染、味道好、價錢又便宜的蔬菜,可是目前的栽培手段很難同時滿足這些條件。對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已跌至空前低點的今天,大家無論吃什么都戰戰兢兢,對坊間流傳的某些食品“有毒”的說法,更是風聲鶴唳,寧可信其有。現在大眾對反季節蔬果的關注與質疑不斷升級,那么反季節蔬果還能吃嗎?
反季節蔬菜該不該吃的爭論源自何時,無從考證。早在西漢年間,中國人就利用溫室來種植反季節蔬菜了。據《漢書·循吏傳》記載,“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菇,覆以屋龐,晝夜燃溫火,待溫氣乃生,信臣以為此皆不時之物”。另外,在《論語·鄉黨第十》中,則有“不時不食”的說法。可見,我國古代,既有反季節種植的實踐,也早就有人提倡順著時令而非逆時令飲食的主張。
現代種植反季節蔬菜的溫室大棚栽培技術起源于國外,我國上世紀50年代就引進了這種技術。1990年后,城市人口對蔬菜的需求量大增,迅速發展起來。一些打著“營養專家”旗號的人總認為,反季蔬果是通過化肥、農藥、激素等催出來的,不僅營養價值不行,連是否安全都很難說。如此看來,難道反季節蔬果真的不安全?實際上,目前允許廣泛使用的植物激素幾乎都是無毒或者低毒的,它們經過了長時間的毒理實驗,才進入到實用階段。并且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植物體內以及自然條件下都會發生降解,比如用濃度為30毫克/千克的氯吡脲浸泡幼果,30天后在西瓜上的殘留濃度低于0.005毫克/千克,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殘留標準0.01毫克/千克。當然,對于一些毒性較高的調節劑,都有明確的適用范圍和用量要求,只要按照這些要求使用,是能夠保證安全性的。其他殺蟲農藥的情況也大抵如此。
此外,還有人認為植物都是經歷了億萬年的進化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它已經適應了氣候的變化。人為破壞植物的生長規律,讓它增加產量,對植物本身是一種傷害,花卉形狀的改變、蔬菜畸形的出現都是植物體本身不健康的表現。人吃了不健康的東西,就會造成人體自身的健康問題。另外,植物被破壞了原來的生長規律,植物體內可能會產生一些不知名的化學物質,因此反季節蔬菜很可能不健康。但是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相關研究結果可以顯示植物的生長規律被破壞而因此會產生有害物質。這種改變對植物本身不健康,但并沒有顯著改變植物的化學組成,也沒有促使它們產生有毒物質。
最后,我們吃了幾十年的反季節蔬菜,還沒有發現因此而致病的案例,而且不管怎樣,“反季節蔬菜”還是將我們的冬日餐桌裝點得繽紛多彩。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才是造成很多食品安全問題的真正原因,我們要反思的是對技術的濫用,而不是技術本身。
(本欄編輯: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