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麗,高 秋,張曉倩,王 洋,孫 娜,孫文娟,肖亞男,楊曉玲
(沈陽軍區總醫院中醫科,遼寧 沈陽 110015)
?
食物日志指導的飲食護理與中藥聯合治療慢性腹瀉的價值
劉俊麗,高 秋,張曉倩,王 洋,孫 娜,孫文娟,肖亞男,楊曉玲
(沈陽軍區總醫院中醫科,遼寧 沈陽 110015)
目的:探究慢性腹瀉患者行中藥聯合食物日志指導的飲食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方法:擇取2014-06~2016-06我院收治的慢性腹瀉患者6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均采取中藥治療,采用數字隨機法分為常規組和指導組,各組30例慢性腹瀉病患。于中藥治療基礎上常規組行常規護理干預,而指導組則于常規組基礎上采取食物日志指導的飲食護理干預,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經治療、護理后,指導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100.00%顯著優于常規組總有效率60.00%(P<0.05);經治療有效患者停藥后隨訪6周常規組復發率33.33%顯著高于指導組3.33%,隨訪12周常規組復發率52.38%顯著高于指導組10.00%(P<0.05)。結論:對慢性腹瀉患者采取中藥聯合食物日志指導的飲食護理干預,對于提高療效及降低疾病復發率有顯著價值。
食物日志指導;飲食護理;中藥;聯合治療;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疾病由于其病因復雜且易復發,臨床治療時較難根治,而采取食物日志指導的飲食護理與中藥聯合治療,顯著降低了疾病復發率,且治療有效率較高。本文就此分析中藥聯合食物日志指導的飲食護理干預對慢性腹瀉的臨床治療價值。
1.1 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于2014-06~2016-06收治的慢性腹瀉患者6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法分為常規組和指導組兩組,每組各30例,常規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15~78歲,平均(4.12±2.13)歲,最長病程10年,最短病程3個月,平均病程(3.14±1.08)年;指導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17~79歲,平均(4.27±2.32)歲,最長病程10年,最短病程3個月,平均病程(3.21±1.1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數據經統計學分析比較無統計意義(P>0.05),即可知兩組病患有臨床可比較性。
1.2 方法
所選取60例慢性腹瀉病患均采取中藥治療,即采取健脾止瀉湯加減治療,中藥基礎方為:白術12g,茯苓15g,罌粟殼15g,陳皮9g,木香9g,黨參18g。針對脾虛型病患于基礎方之上加用9g厚樸, 6g肉豆蔻,12g雞內金,脾虛型病患同時伴有脫肛情況加用9g柴胡,15g黃芪, 9g升麻;脾虛型病患伴有大便頻泄不止情況加用15g石榴皮,9g炮姜。針對脾腎陽虛型患者于基礎方之上加用5g小茴香,10g附片。針對肝脾不和型患者于基礎方之上加用9g柴胡, 9g防風,15g白芍,5g甘草。針對濕熱型患者于基礎方之上去除罌粟殼,加用9g黃連, 12g葛根,10g黃芩,20g白頭翁。水煎服,1劑/d,2次/d,20d/療程。
于中藥治療基礎上,常規組病患行常規護理干預,主要為藥物、飲食、日常護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指導組病患則于常規組基礎上采取食物日志指導的飲食護理干預,即記錄病患每日三餐的進食情況,對應記錄排便次數、腹部癥狀等情況,作食物日志。根據患者食物日志情況及時調整飲食,將不耐受食物以及敏感食物剔除。
1.3 觀察指標
經相應治療及護理干預后,對常規組、指導組病患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判定比較。臨床療效判定標準為:(1)無效:經治療、護理后疾病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2)有效:經治療、護理后患者大便次數、性狀及疾病癥狀均有所好轉;(3)顯效:經治療、護理后患者每日大便2~3次,大便性狀近似成形;(4)痊愈:經治療、護理后病患大便成形,每日大便1~2次,且腹瀉癥狀消失。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經治療有效的病患于停藥后進行6周、12周的隨訪,記錄其疾病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處理,行χ2檢驗。取95%為可信區間,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相應治療、護理后統計常規組、指導組兩組病患治療效果及復發情況經對比可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隨訪可知,停藥6周后,常規組21例治療有效病患中7例復發,復發率為33.33%,指導組30例治療有效患者中1例復發,復發率為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9230,P=0.0227);停藥12周后,常規組21例治療有效患者中11例復發,復發率為52.38%,指導組30例治療有效患者中3例復發,復發率為1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627,P=0.1461)。

表1 兩組慢性腹瀉病患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30)
慢性腹瀉為一種常見臨床癥狀,是指間歇期為2~4周內或病程超過2個月的復發性腹瀉情況,該疾病病因較為復雜,而其中過敏及食物不耐受所導致的慢性腹瀉已引起人們的關注[1]。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有20%~30%的慢性腹瀉患者病因為食物過敏及不耐受,常見原因為對豆類、牛奶、魚蝦蟹等食物的蛋白質不耐受或過敏。因此在對慢性腹瀉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同時采取食物日志指導的飲食護理,對于疾病治療及預后有較好臨床意義[2]。
于中醫角度,慢性腹瀉屬“泄瀉”范疇,該病主要病機為脾虛濕腎。臨床采用健脾止瀉湯治療,藥方中白術、黨參有健脾燥濕、甘溫益氣的功效,茯苓有滲濕健脾之效,木香有行氣止痛的功能,罌粟殼有較好止痛效果,陳皮有理氣健脾的功效[3]。而于基礎方之上根據病患疾病癥狀采取用藥加減處理能更好的對癥處理。
于中藥治療慢性腹瀉基礎上采取食物日志指導的飲食護理,能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減少疾病復發[4]。食物日志指導的飲食護理干預是指通過記錄患者日常進食情況,以及對應排便次數、腹部癥狀等,記錄并作食物日志,并對食物日志進行分析,將患者的不耐受食物以及敏感食物剔除,并及時調整飲食。如患者某日較以往飲食多食用牛奶或油炸類食物,該日腹瀉次數增多或程度更嚴重,則需建議患者忌食牛奶或油炸類食物[5]。另一方面,慢性腹瀉患者需注意相關的飲食禁忌。(1)油膩或煎炸食物、熏肉、咸肉、火腿及高脂肪食物。該類食物難消化,且油膩或煎炸食物對腸道有刺激作用,會加重腹瀉情況[6,7]。(2)針對由于乳糖酶缺乏所致腹瀉患者需忌食牛奶,蔗糖所致腹瀉需忌食蔗糖。
而結合本文結果數據可知,于中醫治療基礎上采用食物日志指導的飲食護理干預,顯著提升臨床總有效率至100.00%,有效降低疾病復發率,與常規護理干預病患的結果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采用食物日志指導的飲食護理聯合中藥治療慢性腹瀉,臨床療效顯著,可根據病患具體情況推廣使用。
[1]胡丹丹,高霞.一件式造口袋對腸內營養早期腹瀉患者肛周皮膚的保護[J].哈爾濱醫藥,2014,34(2):168
[2]李真玉,曹國君,張桂琴,等.神闕穴熱敷在腹瀉嬰兒10%水合氯醛保留灌腸時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1,34(2):104-105
[3]王偉貴,石志敏,張禎,等.子午流注針法配合辨證取穴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信息,2016,33(1):80-82
[4]薛錦云.四四湯煎劑與固本益腸片聯合治療慢性頑固性腹瀉60例[J].中醫雜志,2010,(S1):166-167
[5]陳思雨.嬰幼兒肺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126例護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8):452-454
[6]林一帆,林小平,楊卓,等.固本益腸湯與食物日志指導飲食調整聯合治療脾虛泄瀉的價值[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7,2:104-106
[7]林一帆,李昊燃,王軍,等.固本益腸湯四聯續貫療法治療脾虛泄瀉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8,1:29-31
劉俊麗(1978~)女,遼寧沈陽人,本科,主管護師。
2.2
B
1008-0104(2016)06-0097-02
2016-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