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鶴群,吳小安,余 嬌(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普胸外科,南昌 330006)
?
動機性訪談對肺部手術后患者吸煙行為的干預
魏鶴群,吳小安,余 嬌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普胸外科,南昌 330006)
目的 評價動機性訪談對肺部手術后患者吸煙行為的干預效果。方法將60例行電視胸腔鏡(VATS)手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30例患者術后施行常規健康教育干預其吸煙行為;觀察組30例患者術后采用動機性訪談全程干預其吸煙行為,均接受6個月的干預。觀察2組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吸煙行為改變情況及吸煙量的變化情況,比較2組干預后的戒煙效果。結果2組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吸煙行為均顯著改善(P<0.05),吸煙量均顯著減少(P<0.05);但觀察組干預后吸煙行為及吸煙量均較對照組干預后改善更為顯著(P<0.05)。觀察組干預后完全戒煙17例(56.7%),部分戒煙11例(36.7%),未戒煙2例(6.7%);對照組干預后完全戒煙10例(33.3%),部分戒煙15例(50.0%),未戒煙5例(16.7%),觀察組干預后完全戒煙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結論對肺部手術吸煙患者采用動機性訪談可有效干預其吸煙行為、減少其吸煙量及提高其戒煙成功率。
動機性訪談; 肺部手術; 吸煙行為; 干預
煙草危害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已有研究[1]表明吸煙是導致死亡的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因素之一。大部分肺部疾病患者都有頑固性吸煙習慣和反復多次失敗的戒煙經歷,尤其是需要做肺部手術的患者。幫助患者戒煙的最佳時機是在患者住院手術期間[2]。醫護人員可以以本次肺部手術或相關的醫療診治為契機,利用醫院無煙環境、醫生和護士的影響力、患者與患者之間的現身說法,共同來勸說患者戒煙。動機性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是一個以患者為中心,通過發掘和解決患者矛盾心理來提高其自主動機的方法[2-3]。目前,動機性訪談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慢性病管理中,在改變吸煙、飲食和活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4]。為此,筆者采用對比研究方法探討動機性訪談對肺部手術后患者吸煙行為的干預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行電視胸腔鏡(vide-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VATS)手術患者60例,均有吸煙史:每天吸煙或者只在某些天吸煙且吸煙行為連續或累計≥6個月。其中男53例,女7例;年齡21~79歲,平均58歲;肺癌34例,肺結核10例,肺大皰14例,支氣管擴張2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1例,高中及以下31例,文盲8例;吸煙史:<5年13例,5~10年25例,>10年22例;吸煙量:<10支·d-16例,10~20支·d-114例,>20支·d-14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6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2組年齡、性別、病種及吸煙情況等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全部參與本研究的訪談護士均選擇以往有過勸煙經歷者,要求先閱讀完指定的關于MI技巧文獻報道,完成近40 h的MI培訓;包括講習班、看相關授課光盤或錄像、請心理專家現場指導心理疏導方面技巧,然后先在既往成功戒煙的患者身上模擬訓練1~2次,并按動機性訪談評分標準進行評分,達分值標準后即有資格進行正式動機性訪談,參加訪談者定期會面交流心得體會,改善MI技能。
對照組:向患者介紹戒煙的重要性,并發放吸煙危害性的宣傳資料。
觀察組:除常規健康教育外,根據患者所處的不同戒煙階段[5]的心理和行為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控煙措施。具體干預內容包括:第一步,通過面談及問卷調查判斷患者此時處于哪一階段。第二步,重點向患者講解吸煙的危害,發放宣傳手冊和圖片,視頻資料。第三步,針對患者所處的不同行為階段,有計劃地制訂控煙措施,對處于沒有戒煙愿望階段者,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想法,運用MI的表達移情等技巧,使患者感受到自己的矛盾心理,從而與患者建立親密互信的關系,幫助患者思考吸煙的利弊端;對于處于猶豫不決階段者,運用MI的相關、風險、益處、障礙、重復等技巧引導患者,護理人員耐心地向患者講解吸煙會導致術后痰多,痰黏稠,增加肺不張、肺部感染的風險,有可能全身麻醉插管后因血氧下降而需呼吸機輔助呼吸,讓患者明白吸煙的危害,做出正確的選擇,加大戒煙的動機;對于處于正式戒煙階段的患者,還需要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個性特點、吸煙規律和特殊環境狀況制訂改變計劃,如逐次減量法、替代戒煙法、全家參與法幫助堅持和克服戒斷癥狀,如在患者習慣的吸煙時間讓患者吹氣球,吹泡泡糖等鍛煉肺功能,在其習慣的吸煙地點張貼戒煙標識,引導患者體會戒煙的益處,及時鼓勵患者每次取得的點滴進步;對于處于預防復發階段的患者,主要通過入戶調查、電話隨訪、信函隨訪,短信或微信平臺等形式監督患者吸煙行為,醫護人員要充分調動家屬主觀能動性,依靠家屬的力量,特別是家中小孩的影響力。
1.3 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觀察2組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吸煙行為改變情況及吸煙量的變化情況,比較2組干預后的戒煙效果。1)吸煙行為分為4個階段[6]:凡有對立情緒、不理會勸告、直接提出質疑、要求得到同情、要求得到自由選擇的權利均判定為處于沒有戒煙愿望階段;凡要求重新考慮目前的狀況、借故、推萎已商定的方案、步驟判定為處于猶豫不決階段;凡接受勸告、認同或支持建議、重視別人的約束、詢問未解決的問題、對以前的行為反省、愿意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均判定為處于正式戒煙階段;凡有時會出現找煙的念頭,或看到周圍抽的人時出現想抽煙的意向,或自覺目前病情狀況已經大大改善而可以無需那么嚴格戒煙,或患者出現抽煙與不抽煙的自身矛盾狀態心理時均判定為處于預防復發階段。2)戒煙效果評定標準:凡超過3個月以上沒有吸煙者為完全戒煙;凡每天吸煙量少于原吸煙量的25%為部分戒煙;凡每天吸煙量等于或多于原吸煙量的25%為未戒煙。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6.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吸煙行為均顯著改善(P<0.05),吸煙量均顯著減少(P<0.05);但觀察組干預后吸煙行為及吸煙量均較對照組干預后改善更為顯著(P<0.05),見表1。觀察組干預后完全戒煙17例(56.7%),部分戒煙11例(36.7%),未戒煙2例(6.7%);對照組干預后完全戒煙10例(33.3%),部分戒煙15例(50.0%),未戒煙5例(16.7%),觀察組干預后完全戒煙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

表1 2組干預前后吸煙行為及吸煙量變化情況比較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不斷頒布各種法律法規,采取多種控煙措施進行控煙科學研究,但效果不明顯[7]?!?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肺癌仍居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一位,吸煙者的煙齡和吸煙的量和肺癌發病率成正相關。因此,全民控煙成為社會課題,而醫護人員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動機性訪談在西方國家已廣泛應用于慢性病的臨床治療領域,成為讓對象行為改變的主要技術之一,國內對動機性訪談的研究相對處于起步階段,很多治療師已經不自覺地使用了類似的其中某些技術,但也僅限于心理學領域[8]。本研究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將60例行VATS手術的吸煙患者分為2組,對其中30例施行動機性訪談干預其吸煙行為,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吸煙行為及吸煙量均較對照組干預后改善更為顯著(P<0.05),完全戒煙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56.7%比33.3%,P<0.05),表明對行VATS手術的吸煙患者采用動機性訪談可有效干預其吸煙行為、減少其吸煙量及提高其戒煙成功率。
通過研究,筆者體會:1)訪談者的行為舉止對MI的效率有很大影響,特別是涉及健康習慣行為改變時,訪談者的堅韌不拔態度是成功的關鍵,因此要加強訪談者的培訓工作,達到分值要求者才能進行正式訪談工作;2)人們改變吸煙行為的過程,通常要經過幾個不同的心理階段,根據其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控煙干預會比其他的控煙方式更為有效,特別是能讓猶豫不決階段患者進入正式戒煙階段,已經戒煙的患者不反彈,提高患者堅持戒煙的信心,從而達到減少煙草對患者自身的進一步危害。
實施動機性訪談最大的困難在于失訪,患者及家屬經常變更電話號碼,身份證地址與實際住處的不同,使得出院后的電話及信函隨訪工作中斷,筆者采取的對策是在患者住院期間參加MI人員要針對性的對某個容易溝通的家屬建立良好互動關系,告知其參與研究的意義和好處,得到患者和家屬充分配合。在電話隨訪時,注意避開休息時間。隨訪時可附加一些健康教育知識,以引起患者興趣。另外一個問題是對于那些不知道實情的癌癥患者在與其進行動機性訪談時不能象知情者樣直接透徹說明歷害關系,因而對動機性訪談的效果產生一定影響。
[1] Jansink R,Braspenning J,Laurant M,et al.Minimal improvement of nurses’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skills in routine diabetes care one year after training:a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J].BMC Fam Pract,2013,14(1):44-52.
[2] Pirlott A G,Sakarya Y K,De Francesco C A,et al.Mechanisms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health promotion: a Bayesian mediation analysis [J].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2,9(1):69-79.
[3] Schoo A M,Lawn S,Rudnik E,et al.Teaching health science students foundation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skills:use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treatment integrity and self-reflection to approach transformative learning[J].BMC Med Educ,2015,15(1):228-237.
[4] Thompson D R.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with problem drinks[J].J Clin Nurs,2011,20(9/10):1236-1244.
[5] Catley D,Harris K J,Goggin K,et al.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for encouraging quit attempts among unmotivated smokers: study protocol of a randomized,controlled,efficacy trial[J].BMC Publ Health,2012,12(2):456-463.
[6] 王佳琳,康華.妻子介入法對新生兒父親吸煙行為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5):19-21
[7] 毛愛妹.嬰幼兒被動吸煙與控煙研究進展[J].中華醫藥薈萃,2004,3(3):45-47.
[8] 楊成蓮,崔麗霞,鄭日昌,等.動機性會談技術的評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8):583-587.
(責任編輯:況榮華)
2016-04-06
R473.6
A
1009-8194(2016)09-0061-03
10.13764/j.cnki.lcsy.2016.09.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