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貴容
好的方法可以開啟人們的心靈,能使人們認識更深層的規律,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面對一群思想單純的孩子,要讓他們懂得深層的思想教育內涵,確實需要我們老師創新的應用教育方法,現筆者淺談一點體會:
一、創設育人環境,激勵情操
蘇霍姆林斯幕說過:“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彼循h境同教育擺到了同等的位置。中國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語,也道出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可見環境直接影響著人的成長。
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審美、愛美的心理品質,激發學生勤奮學習、奮發向上的志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關心集體的美好品質,養成愛護公物、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為此,學校應創設一種良好的育人環境,把學校里的一切都看作是育人的陣地。這樣,通過環境建設,讓校園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說話,讓校園中的每個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學生的優秀思想品德得到培養,良好習慣得以養成,情操得到陶冶。
二、發揮榜樣力量,激勵行動
小學生富有模仿性,利用這一特點,教師可以以一些先進人物為榜樣,利用他們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為去激勵教育學生。作為榜樣的人物可以是歷史偉人、民族英雄,科學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國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優秀學生。利用榜樣把道德觀點和行為規范具體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動,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動力,能激勵學生仿效榜樣去認識和處理問題,愛憎分明,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所以,我們要把中小學榜樣教育上提倡的“學英雄、見行動”這條寶貴經驗,切實地運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來。
三、運用故事情境,激勵啟發
小學生的天性是愛聽生動有趣的故事,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觀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體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學生明理悟道,受到啟發教育,這就是“故事講解法”。運用故事講解法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結合不同年齡段小學生的特點和認識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觀念。使用“故事講解法”時要注意切忌單純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視了我們所要追求的最終教學目標,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講述的故事外,師生可以講述發生在身邊的故事,使教學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從而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也可以舉一些反例,正反對照。
四、再現生活情節,提高認識
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課程資源,補充一些現實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來說,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義的真實的生活,所以為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我們應當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及時地鞏固、內化、應用到相關的社會實際問題中去。如《家鄉變化真大呀》中感受家鄉的交通方式多樣,交通網絡發達,要形象直觀。教材只是范例,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讓生活中的事再現在課堂中。如:假日到某地旅游,用什么交通方式,可選擇多少條路線出門?哪條路線最經濟便利?在地圖上畫一畫,小組內說一說。同學們個個爭先恐后,課堂十分活躍。再如《長江兩岸是我家鄉》“家鄉的習俗”中所舉的例子土家族有哭嫁的習俗,端午節賽龍舟,每年在農歷正月十五前后就會舉辦廟會等都離學生很遙遠,如果我們照本宣科,那樣難免會讓學生產生錯覺。
因此,在教學,我們可以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以及認識事物的規律,采用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手法,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從搜集的資料、聽長輩們的敘述或是從民間傳說中知道家鄉的習俗,用自己的心靈真切地感受家鄉的習俗,提高認識社會的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是一個塑造小學生美好心靈,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過程。只要教師敢于探索,勇于實踐,且富有一片愛心和誠心,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抓好,在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品德素質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