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志+謝學文+曾文磊


【摘要】 目的 對比全髖關節置換術和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臨床療效。方法 96例股骨頸骨折患者, 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48例。實驗組患者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 對照組患者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情況、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對照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7.08%, 高于實驗組的4.1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實驗組的患者相比較, 對照組的手術時間更短和術中出血量更少,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應用于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中, 其在改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以及提高治療效果方面更為明顯, 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全髖關節置換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股骨頸骨折;并發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027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 有關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近年股骨頸骨折發生率逐漸增加, 以老年群體所占比例最高, 老年群體中女性多于男性[1, 2]。其中老年人骨質疏松是發生股骨頸骨折的最主要的原因, 骨質疏松可致使骨小梁數目減少, 質量下降。該病在老年患者中的死亡率極高, 對生存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3, 4]。目前在臨床中, 針對該類患者較為理想和可靠的手術方法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或者全髖關節置換術, 因其可較快的幫助老年患者重建髖關節功能, 但關于兩者的優點以及缺點仍有爭議。本研究對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患者分別實施了全髖關節置換術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比較兩種手術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6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相關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受傷前髖關節功能正常, 可正?;顒印"圩栽附邮芎团浜现委煼桨?。同時排除合并心臟、肺部等其他嚴重臟器可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者。其中男56例, 女40例, 年齡45~60歲, 平均年齡(55.11±3.79)歲;摔傷患者74例, 車禍外傷22例;頭下型骨折47例, 經頸型骨折29例, 基底型骨折20例。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48例。
1. 2 手術方法 入院后對患者的患肢進行皮膚牽引2~3 d, 同時完善術前相關的檢查。手術前對患者的骨折類型進行確定, 并對其嚴重程度以及手術風險進行全面的評估。兩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或者連續硬膜外麻醉。麻醉后患者采用健側側臥于骨科手術床上, 暴露患側, 作髖關節后外側切口(髂后上棘至股骨大轉子連線中外1/3點與大轉子之間作切口并向股骨外側延長5 cm), 切開關節囊, 充分暴露股骨頸骨折端。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結束后, 對兩組患者均用生物型固定, 骨質疏松非常嚴重的采用骨水泥進行固定。手術次日, 實施股四頭及功能的鍛煉, 約7~14 d左右, 由康復醫師指導患者扶拐下地行走。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以及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2年, 采用Harris評分標準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定, 其中≥90分為優, 80~89分為良, 70~79分為可, <70分為差。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17%, 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7.08%, 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 2 兩組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對照組的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分別為(0.59±0.17)h、(107.45±7.33)ml, 實驗組的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分別為(1.34±0.32)h、(247.42±
20.49)ml, 對照組的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優36例、良6例、可3例、差3例, 優良率為87.50%;對照組優26例、良8例、可5例、差9例, 優良率為70.83%, 兩組優良率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42, P<0.05)。
3 討論
導致老年人發生股骨頸骨折通常包括兩個因素:①老年人骨質疏松, 骨質強度的下降, 加上老年人的股骨頸上區滋養血管孔密布, 導致其股骨頸生物力學結構削弱;②由于老年人的髖周肌群退變, 反應變得遲鈍, 不能很好地抵消其髖部的有害應力[5, 6]。而老年人大多數自愈力差, 免疫力低下, 常常合并有多種內科疾病, 使得治療難度大大增加。以往針對該疾病會選擇閉合復位內固定術或者保守治療進行治療, 但患者均需要較長的臥床時間, 且還會引起壓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以及患肢深靜脈血栓等多種并發癥, 骨折的不愈合率以及股骨頭壞死率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有研究報道[3], 骨質疏松引起的老年人髖部骨折的病死率居高, 住院期間男性病死率可以達到15%, 女性病死率達到8%。目前, 臨床中主張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 但對于哪一種手術方式更有優勢以及更有利于老年患者術后的恢復, 其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
全髖關節置換術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都可以杜絕患者股骨頭壞死, 同時亦改善了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因其手術時間短, 創傷相對更小, 同時該手術簡單有效, 且出血少, 所以一般適用于年齡較大、對難以耐受較長時間手術、全身的情況差且對術后功能要求較低的患者[7, 8]。但該手術在術后的并發癥情況亦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問題, 部分老年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等情況下, 其股骨頭假體會導致髖臼損傷進而引起的疼痛等, 促使患者手術后的關節功能不良, 甚至導致人工股骨頭穿破髖臼, 進而使得臨床療效不理想。而全髖關節置換術通常適用于全身狀況較好、年齡相對較小且對手術可以耐受較長時間以及對術后的功能恢復要求較高的患者, 該手術結束后可以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同時, 行該手術的患者術后的關節功能大多恢復較好, 且其近期和中期的并發癥情況不高[9, 10]。本研究的結果亦顯示, 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對照組在手術時間以及出血量的方面更優于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實驗組, 但實驗組在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方面更優于對照組。同時, 亦有文獻表明[11],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患者在術后髖關節功能障礙以及髖部疼痛程度要明顯更高于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
綜上所述, 全髖關節置換術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兩種手術均各有優缺點, 在臨床的實踐中應更首先遵守個體性差異性的原則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手術。在進行風險評估的情況下, 可以對股骨頸骨折高齡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 其對于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更優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且較為安全。
參考文獻
[1] 李波, 鄒正, 羅文中. 不同股骨頸骨折分型與中青年股骨頸骨折預后的相關性研究. 重慶醫學, 2013, 42(3):297-298.
[2] 李海峰, 亓玉彬, 李強, 等.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進展.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3):721-723.
[3] 張寧, 李叔強, 李冬松, 等.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新鮮移位股骨頸骨折的近期療效比較.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1, 19(4):268-271.
[4] 唐路平, 李偉軍, 熊炎, 等. 65歲以下股骨頸骨折術后股骨頭壞死的多因素分析.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3, 21(6):538-541.
[5] 陳躍平, 高輝, 陳亮, 等. 關節置換與植入物內固定治療老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的系統評價.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2, 16(9):1656-1660.
[6] 沈佳祚, 練克儉. 股骨頸骨折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評估.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2, 16(17):3227-3230.
[7] 周軍杰, 曹成福, 龐金輝, 等. 不同內固定手術方法治療不穩定型股骨頸骨折的對照分析.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3, 21(2): 136-139.
[8] 劉興暉, 謝正榮, 盧回東, 等. 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內固定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 中華全科醫學, 2013, 11(3):430.
[9] 郭穎, 仇曉華, 石建蕓, 等. 三種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效果觀察. 河北醫藥, 2013, 35(4):540-542.
[10] 呂寧. 閉合復位空心釘內固定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 大連醫科大學, 2013.
[11] 馬俊, 寧顯明, 邵大洪. 全髖關節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比較. 山東醫藥, 2010, 50(3):66-67.
[收稿日期: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