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銳
摘 要:在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發展趨勢,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多媒體;學習效益;資源整合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的普及,多媒體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已被許多初中歷史教師所重視,從而使歷史這一古老的學科重新煥發了生機。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觸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講授《鴉片戰爭》內容時,教師可播放電影《林則徐》中的幾個鏡頭:官兵吸食鴉片,戰斗力削弱;百姓吸食鴉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幾個鏡頭,不僅形象地再現了鴉片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而且增強了學生對毒品的認識,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構建知識
網絡多媒體的出現,使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進行的教學內容可以有很大的跨度,這個跨度是指教師在講授一節內容時,它的知識點不會被局限在本節的教學要點之內,它可以打破課本的束縛,實現節與節之間的融匯。這種教學方法有他獨特的好處,易于讓學生回憶前面所學的知識,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另外,還可以實現不同章節之間內容的對比,讓學生通過比較找出他們的異同點,以此培養學生比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實現知識的系統化,使一章的知識點處于一個網絡結構中,教師只要提到任意一個知識點,然后根據該知識點進行拓展、延伸,最終展現出整章的知識結構。通過知識的延伸培養學生的思維集中——思維分散——思維再集中,增強了學生的縱向和橫向思維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進行思想教育
情感教育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操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運用多媒體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創設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就能夠使學生自覺地接受熏陶,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講授有關“南京大屠殺”內容時,我先展示給學生日軍屠殺中國平民的歷史圖片:《日軍砍殺南京青年》、《日軍把南京青年當作刀靶練習刺殺》、《日軍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軍將赤手空拳的中國青年押往南京郊外集體屠殺》等圖片,這些血淋淋的場面讓人觸目驚心,加強了對學生的感官刺激,然后播放電影《南京大屠殺》中的大屠殺鏡頭,這些活生生的場面,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其認識到日軍的兇殘野蠻和法西斯的丑惡面目,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加強了情感教育,從而使學生產生了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學習的決心。
四、在初中歷史課程多媒體教學中所應該避免的誤區分析
實踐的過程中,一些老師對于多媒體過度應用,造成了一些誤區的出現,影響了多媒體教學的效果,不利于學生歷史課程學習效果的提升,以下就多媒體教學中應避免的一些誤區進行了探討。
1.在歷史教學中要盡力避免多媒體教學的過度應用。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能夠發揮出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多媒體教學不能夠替代傳統的教學手段。一些老師在開展歷史課程的教學中,片面地認為使用多媒體教學就是代表了先進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就代表了落后的教學模式,所以大量的使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歷史教學,這忽視了老師自身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作用的發揮,過度應用多媒體教學會對學生的深度思考產生負面的影響,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到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
2.在歷史教學中要盡力避免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過度花哨。
在歷史課程教學實施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一部分的老師停留在對多媒體課件精彩畫面的追求上,而對于和歷史教學密切相關的實質性內容關心較少。這種誤區不但不能獲得比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學生歷史課程的學習質量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多媒體技術和傳統的教學手段之間并不沖突,老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從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當用的時候就用,要做到對多媒體技術恰當的應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探索新知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3.盡力避免盲目使用。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采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引進多媒體教學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種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但有的老師不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注重實效,認為運用多媒體手段就是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就越能顯示教學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從而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對于那些傳統手段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也牽強地使用多媒體,結果反而破壞了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效果無明顯增強。例如,有的老師喜歡把圖片、影視或文本簡單地轉換為計算機演示,而由于受技術因素的影響,圖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與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們制作成計算機課件,還不如直接使用投影儀、錄像機或掛圖來得方便。
參考文獻:
[1]楊九俊.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
[2]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