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爾買提·薩依蘭
語言是人類思維和交際工具,是信息的符號,文化的載體,知識的傳播。著名的社會學家菲什曼說過:“總的來說,不管哪一門學科領域內,可以肯定的說,最好是以學生最熟悉的語言作為教學語言。一直到學生較差的那門語言熟悉起來,完全能夠作為另一門學科的工具的時候”。這一段話精辟地論述了母語對于啟發兒童智慧,開發兒童智力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我們不同民族的國家里,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獨特的語言,他們的祖祖輩輩用自己的語言溝通思想,交流經驗。因此,每個人在特有的環境里長大,那就是---母語。國家推廣和使用普通話后,普通話作為“校園語言”進行交流活動。在56個民族的國家里,如果沒有一種通用的語言,人們是不可能順利地進行交流,所以作為國語的普通話要推廣,要使用。但是少數民族語言要不要傳承,少數民族地區有沒有必要進行雙語教學?
一、進行“雙語”教學是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憲法”總綱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雙語教育,把開展好雙語教育作為在教育領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的一項重要舉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央的統一安排部署下,有關民族地區從各自實際出發,積極推行雙語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截至2014年,在基礎教育的階段,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建立各類雙語學校,在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學校建立雙語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雙語教育,受到各民族學生和家長的熱烈歡迎。
二、“雙語”教學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雙語”教育是提高民族地區教育的有效途徑及教育手段。對于發展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民族文化的弘揚語發展,同時,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并且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因此、推進民族文字與“雙語”教學,不但有利于促進母語思維與漢語思維相互貫通、增強學生的理解力、記憶能力和分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學好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而且可以增強民族間的凝聚力和團結力,從而實現國家文化的統一,以致繁榮昌盛。
三、“雙語”教學是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學好漢語知識的需要
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鄉鎮,少數民族都有相應的比例。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地方,大多居住的是哈薩克族,是用哈語進行思維和交際的,兒童也是如此。比如,小學生到他們學校接受教育時,學的知識(除了語文外)卻全都是漢文,不懂漢語的兒童在接觸單一的漢語言形式的教育時,語言環境陡然轉換,是哈薩克族學齡兒童的思維發展呈現出復雜的情況,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十分微弱,造成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會出現厭惡學習的狀態。
因此,只有在漢語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大力推行“雙語”教學,運用兩種語言文字進行教學模式,通過翻譯,用學生最熟悉的語言代替較為陌生的語言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學的輕松愉快。同時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1、“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參差不齊,進行雙語教學的能力偏低,雙語教師嚴重不足。無論是民族教師,還是漢語老師,能夠有效進行“雙語”教學能力普遍不高,雙語教材不全面。
第二,學生存在的問題。學生漢語基礎薄弱,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生所在學校基本都是民族學校,家庭和學校常用民族語言,漢語使用很少,漢語基礎薄弱。面對漢語形式授課難于適應,學生困難較大。由于學生從小生活在農村和牧區,家長較多為農牧民,文化水平較低,教育方式簡單,學生缺少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習慣,缺乏明確的目的。
2、解決問題的兩方面的對策:
第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漢語教材和教師是雙語教學最關鍵的兩大因素,有了好的教材,還需要有好的老師去教,使教材發揮應有的作用。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開辦雙語教師培訓班,把經過專門培訓的,語言表達能力過關的老師充實到雙語教學的崗位上;為雙配備業務精,教學能力強的骨干教師授課,從根本上改變雙語教學質量。還要每一位來世也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漢語知識來提高教學質量。
第二,強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念。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全面了解不同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雙語”學習,明白雙語的重要性。②幫助學生多閱讀漢語課外讀物,通過閱讀激發學生漢語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總之,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雙語”教學,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一來有利于學生對漢語的學習,二來有利于拯救本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特別是學校推進雙語教學,學生用兩種文字,用兩種語言進行思維活動,有助于學生的智力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