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嵐


我對敘事性繪畫很感興趣,因為這是一種客觀的表達方式,能夠真實地記錄這個時代的特征。這就像宋朝有風俗畫描述人群的真實狀態,例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懷著這種精神,我記錄下充滿愛、幸福的瞬間,創作了《淘花園記》這幅作品。我論文寫的也是敘事性繪畫。
四條屏有一個敘事結構,畫面里在櫻花最多的地方,拿著手機拍照的人是最多的,他們用“電子的眼睛”去看自然、收攬自然,拍完照片后再發朋友圈等等,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時代氣息;但是在人很少、櫻花很少的寬闊一些的地方,在那游玩的孩子、情侶、老人等等,他們才是真正用心靈和眼睛去看這個自然。并不是說這種社會現象和狀態不好,我是想通過這幅畫呈現出自己對這種社會現狀的觀察。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屏幕、電腦屏幕去選擇、去記錄、去認知這個世界。其實這就是時代的精神,‘淘精神,像淘寶一樣。我用畫筆記錄下來,其實每個人都是向往自然的,非常其樂融融,希望觀者能夠從這里面感受到其中人物的愉悅性、幸福感。其實,每個人旅游的目的就是釋放自己,不管是用眼睛看還是用手機看,都是釋放的方式,我沒有任何挑剔或批判。以前我在本科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一些批判性。還有,我覺得“人群”也非常可愛,不一定把某一個人單獨放大出來,在我這里可能沒有這種感觸,我想把人群集中在一起的這種熱鬧氣氛記錄下來,傳播給觀者。
在比例上,我筆下的櫻花比人大,這是以相機成像的單點透視方式來表現,近大遠小,這就好像是在櫻花園現場照了張透過櫻花看人群的照片,就是讓觀者也通過這種“淘”精神的、電子屏幕的視角去觀看。櫻花樹下,又采用國畫中的散點方式來表現游人。散點透視和單點透視相結合,這是一種新的嘗試,最初的時候并不確定這種想法成不成立。
從本科到現在,我的作品變得平和了,這是因為自己更接受現實社會了。這種轉變源于對生活的理解,藝術離不開生活。當越來越完善關于家庭的、人際的、社會的種種關系的認知之后,我就發現真的沒有什么可否定和抨擊的。隨著對生活的感受越發深入,感情會更充沛、更細膩,感知力會更強,其實就是一種理解,如果人們相互理解的話,這個世界也會更美好。
我覺得研究生階段更多的自己主動學習,研究生課程設置得相對少一些,讓你自由發揮。而且我對很多東西越來越可以自己去肯定,比如學習的內容、價值的判斷、藝術的觀點,發現越來越明確了,這是我很欣喜的。和各個系相處、交流、碰撞時,就會發現國畫系學生的思維還是相對保守一點,覺得和他們交流之后,覺得世界好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