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山咖啡館位于北京競園藝術中心東側。正如伴山咖啡館的名字一樣,“伴山”、“伴山依景”是該空間給人留下的第一視覺印象。“伴山咖啡”第一家店位于香山腳下,所以處于市區的這家店也希望能夠聞到“山”的味道。設計師從最普通的材料出發,參照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構思和意境理念,對原空間進行有趣的構思,營建一種有山水味道、自由的、流動的室內空間氛圍,讓顧客可以隨意逗留,自在的溝通。
伴山咖啡室內設計項目位于北京競園藝術中心東側,設計師談到,由于業主想利用辦公樓一、二層空間打造一間“自由的咖啡館”,目的是想讓人們可以隨意逗留,自由的溝通。由于“伴山咖啡”第一家店位于北京香山腳下,因此希望在市區的這家店也能夠聞到“山”的味道。
由于預算的原因,Robot3空間設計師團隊采用最普通的材料木、磚、石來建構空間。考慮到空間實際情況,設計師進行了一系列有趣的設計。原辦公樓空間一層層高有3.8米,做單層太高,兩層又比較緊張,怎么構思這樣的空間其實充滿挑戰。由“山”想到蘇軾的一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設計師于是突發奇想地在空間的中央部位向下又挖了一米,然后在上邊建立一個夾層。當顧客通過夾層向下步入挖出的“負一層”時,營造出來一個“進山”的空間體驗。另一處夾層空間較矮,顧客可以在里邊坐或躺著,三兩人聊天小聚非常適宜。
在咖啡館大廳,用富有有機形態的曲木做成的“山”形裝置非常引人注目,這些曲木錯落有致,整齊中富有韻律,可以感受到真山的形態美感。而且在整個空間中色彩柔和,木板上面有勞作后留下的痕跡作為一種自然的肌理裝飾,木與木之間的空間零星點綴著綠色植物,仿佛一木一石與同來這里的人們進行一種“隔空”對話。山形雕塑同背面的兩面“山墻”有一種傳統山水畫面的層次感,設計師試圖營造一種水墨畫中“真山水”的意境感覺。
在通往二層的樓梯下面做了一個小木屋,樓梯隱藏在木屋后面。二層劃分了幾個小空間,極富自然感。沒有實體的隔墻,取而代之的是植物擱架,上面擺滿了植物,營造出仿佛微風吹過時的舒適感覺。看到此景的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周末在爬山、游玩時看到的綠意蔥蔥的自然山體中的形態。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綠植隨意變換調整自然形態。
在空間的細節處理上,有看似自然隨意擺放的綠植,背后是精心營造的位置與氛圍;也有在墻壁或曲木上可以看見的明顯的工人勞作時留下的痕跡,這些需要用心留意才能注意到的痕跡,與身處這個空間、使用這個空間的群體形成某種隔空“對話”,從而感受到一種勞作的溫度和空間的靈動。
這就是以潘飛為主創的Robot3空間設計建造的一個空間自由組織,靈活應用的,可以生長的、有生命的空間。身在“山”中,看著“山”景,“山間”綠意浮動,依山傍景,情景交融,伴著手中的“伴山”咖啡,我們仿佛能夠聞到山的氣息,感受到來自大地與自然的溫柔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