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彭納
雅安 在重建中樹起一座豐碑
·文 彭納
6月30日,經省委研究決定,表彰全省各地各行業的200名優秀共產黨員、100名優秀黨務工作者和200個先進基層黨組織。他們中,有情系萬家、苦干實干,帶領百姓從貧困走向小康的“第一書記”;也有危難面前挺立在前,為百姓撐起一片天的基層黨組織。
在他們勇挑重擔、敢為人先的背后,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歷練?而激勵他們前行的又是怎樣的精神?
7月的四川,大雨一波接著一波。6日晨曦,在往雅安方向的高速路上,雨仍沒有停歇的意思。車至名山,記者在大雨中見到了瘦瘦的、戴著眼鏡、有點書生氣的名山區建山鄉飛水村“第一書記”陸楊。
2015年8月,陸楊帶著幫助飛水村脫貧的任務“駐”到了村上,飛水村在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村之前,曾靠著獼猴桃產業致富,然而,一場“潰瘍病”蔓延開來,村民們眼看著自家的獼猴桃迅速枯萎,據專家診斷,患上這種病的獼猴桃會迅速死亡,感染的土地理論上也十年不可再種植獼猴桃。
陸楊對飛水村的產業調整有了一次深刻的思考,“尋求新產業,不能關在家里空想,需要更多地走出去,實地看實地學。”從2015年開始,村“兩委”、脫貧工作組以及貧困戶代表的身影,就在大邑、簡陽、蒲江、洪雅等地往來不斷。最終,大家發現,在四川,肉兔的需求量極大,而且周邊基本沒有大型的、專業的生產基地形成競爭。經過公示、投票,肉兔養殖,最終確定為飛水村的新產業。
小小的兔子,如何帶領村民脫貧?經過思考,陸楊決定借鑒“借雞生蛋”模式,基地把兔子借給貧困戶,產出由基地購買。這樣,一戶人一年靠兔子的收益能夠保證在5000元左右。有了短期的產業做保,陸楊又在心里打起了“小九九”。“脫貧的最終入手點在于長期產業,發展長期產業的根本在種植業,很多作物種植周期都要3年才見效。”當村里提出將藤椒作為長期產業發展時,許多老百姓都沒立即表態。之前獼猴桃產業的打擊,讓許多老百姓在這次產業的選擇上,小心異常。
思想工作做不通,產業就搞不起來,陸楊又將貧困村民組織起來,帶到了洪雅的藤椒基地參觀,當村民們看到1萬噸的儲存塔、1秒出一瓶油的現代化生產線時,連連稱贊。這樣的考察持續了9次,總共有200多人實地參觀。口口相傳之下,55畝的藤椒示范區最終建了起來。
在此次表彰名單里,陸楊的名字閃耀其中。當記者問起他為這兩年的工作打幾分時,這個眼神堅毅的“第一書記”第一次露出了羞澀的神情,抬起手摸摸后腦勺后弱弱地說了一句:“80分吧。”
已榮獲表彰的他,也許只有在飛水村脫貧摘帽的那天,才會給自己打出100分吧。
雨好像是此行的主題。記者輾轉到達蘆山縣蘆陽鎮時,漫天的烏云壓得很低,但雨水的沖刷并沒有將這座小鎮熱火朝天的重建熱情澆滅。
走進鎮政府大樓,蘆陽鎮黨委副書記陳曦挺著大肚子迎了出來,還有不到20天,她就要迎接家庭的新成員了,而此時此刻,她仍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三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大家都是這么沒日沒夜的,很多干部這三年休假全部加起來都不超過7天。”陳曦笑著說起自己的情況,略顯笨拙地扶著沙發扶手慢慢坐了下來。
7月20日,是蘆陽鎮的“大日子”,這一天,有39個項目等待驗收,這也標志著,蘆陽鎮三年災后重建的收尾。因此,大家更是卯足了勁兒,確保項目能夠保質保量按時完工。

春色滿園,蘆山新貌 。圖/新華社

陸楊在肉兔養殖基地里。圖/廉鋼
蘆陽鎮是蘆山縣最大的災后重建鎮,3000畝的重建面積,大大小小的項目數不清,9個班子成員和黨員干部在這三年間都多了一重身份,“包工頭”,一個項目從策劃、到實施、再到工程驗收,他們全程參與。作為“門外漢”,他們學了三年,吃過虧、犯過錯,如今,個個都能在工地“指點江山”。
“我曾經也是吃過大虧,剛到工地,啥都不懂。當時施工方說要挖地基,我完全沒意識到需要確定地基深度,到最后驗收階段時,雙方因為地基深度爭執不下。”說到那時的錯誤,陳曦依舊有些激動。犯了錯誤的她有些自責,但組織上并沒有追究。對待干部犯錯,蘆陽鎮沒搞“一刀切”,允許干部在錯誤中積累經驗成為了蘆陽鎮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一千多個日夜的堅守,支撐這些干部的不僅有他們對于家鄉的熱愛和作為黨員的信仰,還有制度上的保障,蘆陽鎮在激勵干部干事創業上動了很多腦子。談到這個,陳曦起身拿起一本厚厚的簽到簿,上面記錄了每個干部每一周的工作清單,“對于那種偷奸耍滑的干部,評優資格等都會被取消。”有懲罰,就要有激勵,對于那些踏踏實實的干部,蘆陽鎮也絕不虧待。“今年,省里給了指標,可以推選事業單位的優秀干部,納入公務員體系,蘆山縣總共9個名額,我們蘆陽鎮就有2個。”通過推選,事業單位里的優秀共產黨員可以不參加公務員考試,獲得科員等職級。“這不僅解決了這些黨員的職級問題,待遇也會隨之提高。”
一千多個日夜,這群奮戰在重建一線的干部早已習慣“白+黑”“5+2”的工作節奏,陳曦說她曾聽到有外地干部心酸地說:“只想有一天假的時間,回家看看孩子。”
三年的苦痛與汗水鑄就了他們,當看到一個個項目建設完畢,當一項項事宜得到老百姓理解,當看到老百姓喬遷新居后的笑臉,所有的堅守都有了價值。(責編:李卉嬪)
【鏈接】
雅安市委組織部:構建激勵機制 助推發展再建
雅安市構建“五位一體”的干部正向激勵機制,為加快災區發展再建提供了有力支撐。
把思想激勵作為主要內因。構建理論宣講教育課堂、先進典型教育課堂、反腐倡廉教育課堂、感恩奮進教育課堂、重建實踐教育課堂。
把事業激勵作為直接手段。拿出重要崗位,從一線選拔干部;對重建中表現突出的部門(單位)和個人進行記功獎勵。構建月考季評、年度考核、常態考察等制度辦法,保障好干部脫穎而出。
把能力激勵作為基礎工程。提出“干部職業規劃培育”理念。先后選派272名優秀干部到災區、497名新錄用公務員到村(社區)開展工作。組織災后重建工程碩士培養班,在重點高校開設專題班。選派500余名干部到援建市掛職學習。
把情感激勵作為現實需要。從辦公經費、干部待遇、社會保障等方面向基層干部傾斜;用好職務與職級并行政策,首批2061名基層干部晉升職級。組建黨內關懷專項基金;支持改善干部生活條件;組織醫療單位開展一線巡診、免費體檢等活動。定時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做好干部思想引導和壓力疏導;組織社會組織,開展心理干預、心理撫慰等活動。
把反向激勵作為有力補充。制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戰時考核、日常考核、政績考核等辦法。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工作敷衍”等20種情形作出界定。持續開展“止懶治庸”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查處“四風”和腐敗問題。堅持零容忍懲治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