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 焦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于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制度進行全面改革和創新。
公安部有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改革將實行更加積極有效的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政策,形成更為科學合理、開放務實的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工作格局。
據介紹,通過改革,外國人永久居留簽發對象將進一步擴大、資格待遇進一步落實、受理審批進一步便利、服務管理進一步完善。
在積極服務重點引才計劃的基礎上,我國將建立人才申請永久居留市場化評價標準,對長期在華工作的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放寬任職單位、取消職務級別等限制,進一步暢通在國家重點支持的行業和領域就業的外國人從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轉換機制,放寬外國優秀留學生在華工作限制并為其申請永久居留提供渠道,有利于吸引更多海外人才來華創新創業,主動應對國際人才競爭。
此外,《意見》明確了永久居留外國人在出入境、就業、購房、辦理金融業務、申領駕照、子女入學、交通出行、住宿登記、社會保險等方面的資格待遇,要求有關部門明確本部門職責范圍內永久居留外國人享有國民待遇的事項范圍,并對外公布和加強落實。
《意見》還明確,將永久居留外國人納入本地常住人口服務管理體系,為永久居留外國人安居樂業提供制度保障。(來源:中國網,2016年2月19日)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發表文章稱,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印度經濟在今年3月結束的財年將以7.6%的速度增長。撇開這些數字的準確性不談,過度關注增長率掩蓋了一個同樣重要的趨勢:中國在技術創新領域已把印度遠遠甩在后面。
文章稱,先從資金說起。中國現在每年用于研發的資金投入超過2000億美元;而印度則不到500億美元。這一差距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經濟規模更大。中國將2%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投入到研發領域——比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比例都高。而印度多年來只能設法將1%以上的GDP投入研發。
中國對研發投資的激增不是由政府主導的,而是由企業主導的。企業的研發投入在中國的研發總投入中占四分之三以上。而在印度,這個數字是接近三分之一。2015年,在世界上研發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業中,中國有301家,印度只有26家。
而中國的投資人取得的海外專利數量也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美國獲得的專利數量是印度企業的兩倍以上。
當然印度也有其自身的優勢。印度引以為傲的是它擁有大量有科技頭腦且會講英語的專業人才。他們更易融入全球創新事業。
作為創新和知識創造的來源,中國崛起的速度遠快于印度。在這方面,印度不僅沒有追趕上中國,而且遠遠落在后面。(來源:參考消息網,2016年2月19日)
韓國《東亞日報》2月2日文章稱,雖然中國GDP增長率已進入“6”時代并引發“硬著陸”的擔憂,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發展速度仍讓人覺得“光一般飛速”。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底氣來自于“人”。除了14億人口的龐大基數外,爭先恐后吸引人才、優待人才的中國態度更為引人關注。
目前,很多中國人喜歡買韓國化妝品。在這種背景下,不少中國化妝品企業爭相將韓國化妝品公司的研發人員招至麾下,導致幾乎所有中國知名化妝品公司的研發部門里,都能看到韓國人的身影。在當地采訪到的一名相關人士稱,韓國化妝品行業現在流行一句話:“退休人員100%都會來中國。”
只要是韓國技術領先于中國的領域,中國都歡迎韓國人才的流入。例如,隨著韓國紅參越來越受到中國人的青睞,一家中國公司不僅從韓國進口人參種子和培土,還將栽培人參的韓國農夫也一同挖走。(來源:《環球時報》,2016年2月3日)
德國中央合作銀行近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隨著“工業4.0”框架下生產、供應和分銷鏈的數字化,德國勞動生產率將迎來顯著提升,到2025年與現在相比將會增長12%。該報告作者、德國中央合作銀行高級經濟分析師克勞斯·尼克施預測,一旦“工業4.0”形成第一個規模經濟,那么根據訂單需求靈活生產的模式將給德國經濟帶來轉折。
“工業4.0”作為德國的一項國家戰略,勢必會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影響。數字經濟、物聯網、彈性生產等一旦實現,一些生產線上的勞動力將退居二線,轉變為維護者與管理者。未來,人們渴望更多個性化的產品,同樣也會渴望更多個性化的服務。報告認為,大量勞動力會因此涌入收入水平較高的服務業,例如信息和通信科技行業,客觀上提升勞動力的收入水平。
然而在看到積極影響的同時,德國不能忽視其帶來的挑戰。尼克施強調,隨著勞動力的角色轉型,“專業人才短缺”問題會更加明顯。從勞動力角度來說,勞動力因原有教育與新崗位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無法立即補充到新崗位上,面臨重新接受系統培訓的壓力;從企業角度來說,專業人才短缺帶來的則是生產不暢造成的直接虧損。
根據德國信息技術與電子通信行業協會和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一項共同研究報告,57%的受訪企業都在工業轉型前感受到人才匱乏的窘境,“專業人才短缺”成為“工業4.0”推廣道路上的最大障礙之一。(來源:《人民日報》, 2016年2月23日 )

制造業智能化將顯著提高德國勞動生產率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月18日刊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專家勞拉·丹尼爾斯的文章稱,在電影《火星救援》中,中國決定在太空中援助美國。這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式結局,但影片描述的問題表明,不管是作為國際秩序中的合作者還是競爭者,中國存在著實實在在而且正在不斷增長的不確定性。
盡管中國在亞太地區和全球經濟體系中的訴求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但北京也正在太空中推進自己的利益。
文章稱,中國計劃建造載人空間站就是例證。中國一直被禁止參加國際空間站,主要是由于美國的相關法律。北京沒有善罷甘休,而是決心建造自己的空間站。專家認為,促使中國人建造空間站的原因是,他們希望能作為大國制定國際規則,但這一愿望沒有得到滿足。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啟動亞投行的動機如出一轍。亞投行吸引了57個創始成員國,包括美國的親密盟國。同樣,中國的空間站也在將一些大國拉入自己的軌道。歐洲航天局等機構已對此表達了興趣,并已簽署初步合作協議。
文章稱,針對中國對國際秩序施加的壓力,美國在太空中采取的對策很大程度上應與在地球上相同:增強國際秩序的實力,并使之適應日益多極化的環境。美國應與中國展開合作,共同進行太空研究,以更好地將中國作為合作伙伴融入現有秩序,并為美國安全戰略家提供一個了解中國決策和意圖的窗口。美國國務院最近提出的合作倡議正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來源:參考消息網,2016年2月22日)

在《火星救援》中,美國太空救援行動得到了中國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