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西平
新常態下天津經濟新增長點研究
◎文/杜西平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天津市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推進轉型發展,經濟運行呈現出增速換擋、產業轉型加快、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改革開放催生新動能等新特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天津既面臨多重疊加的重大機遇,也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傳統要素支撐減弱等嚴峻挑戰。應在依靠創新提升產業、推動制造業向高端發展、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擴大服務消費、拓展發展新空間等方面,加快培育新增長點,推動天津經濟行穩致遠。
新常態;新增長點;產業轉型;創新驅動;改革開放
(一)增速換擋成為基本趨勢
“十二五”時期,天津市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堅定不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2015年生產總值達16538.19億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4%。由于國內外環境日趨復雜、外部需求持續疲軟、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7.4%開始逐年放緩,2011-2015年增速分別為 16.4%、13.8%、12.5%、10.0%、9.3%,天津與全國其他省區市一起進入了增速換擋的新常態。
(二)產業轉型步伐加快
在工業增速放緩情況下,天津市服務業發展增勢持續、穩增長作用逐步增強,2015年服務業比重提高到52.0%。商務、金融、科技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加快,新興金融、服務外包、文化創意、“互聯網+”等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先進制造業增勢良好,裝備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初現雛形。
(三)投資驅動逐步轉向創新驅動
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回落,2011—201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31.1%、18.1%、14.1%、15.1%和12.1%,年均增長15.5%,低于“十一五”增速17.2個百分點。2011—2014年投資率分別為 80.2%、78.4%、77.2%和64.3%。隨著要素規模擴張優勢逐漸減弱,經濟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轉變。201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3%,比2010年提高0.51個百分點。創新主體加快成長,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7.33萬家,其中“小巨人”企業3453家,分別是 2010年的 5.9倍和 4.7倍。
(四)改革開放催生新動能
一是民營經濟成為生力軍。2015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13.5%,快于全市經濟4.2個百分點,比重達到47.1%,比2010年提高7.9個百分點,經濟主要指標領跑全市。二是小微企業釋放大能量。減稅降費政策發揮作用,2015年小微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21.6%,快于規模以上工業12.3個百分點。三是自貿試驗區政策顯效。截至2015年末,自貿試驗區123項制度創新舉措落地實施,新增市場主體1.41萬戶,注冊資本(金)3890.57億元,實際直接利用外資占全市的22.3%。四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提速。產業對接、口岸合作、交通互聯等領域取得新突破。2015年京冀企業在津投資占全市實際利用內資的43.0%;天津口岸進出口總額中京冀貨物占32.6%;京津城際延長線天津站至于家堡站開通運營,實現京津空鐵聯運一小時通達。五是企業 “走出去”步伐加快。2014年對“一帶一路”沿線63個國家進出口總額合計占全市的19.5%,在沿線31個國家承包工程營業額占全市的62.0%。
“十三五”時期,既是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窗口期。
(一)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互動
天津市將重點培育航空航天裝備、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高性能服務器及云計算等高端產業,培育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機器人、3D打印等新興產業,改造提升現代石化和現代冶金兩大傳統產業。還將重點發展研發設計、第三方物流、融資租賃、信息技術服務等11個領域,促進產業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化生產性服務業體系,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互動。
(二)由內外需共同驅動轉向主要依靠內部需求
金融危機爆發后,外需持續疲軟,外需動力短時間難以出現根本性轉變,擴大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尤為重要。民間投資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天津市民間投資日益成熟活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不斷攀升,民間投資增長的內在動力進一步激活。居民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將創造更多消費需求,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新型城鎮化進程也將帶來基礎設施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三)要素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換
資源環境制約因素凸顯,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回落,老齡化程度加劇,勞動力成本上升,要素規模擴張優勢逐漸減弱。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技術進步提高效率,才能不斷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天津正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積極培育科技小巨人,使經濟增長方式從主要依靠要素規模擴張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人力資本等要素質量提升轉變。
(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
改革為各類經濟活動主體的創業創新提供了更寬松的政策環境,激發了市場活力。2014年起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后,市場主體數量快速增長。國家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自貿區、“一帶一路”等發展戰略,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為拓寬發展空間、加快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提供了難得機遇,有利于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結合天津實際,立足搶抓發展機遇、實現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培育新增長點,為“十三五”良好開局奠定堅實基礎。
(一)依靠創新提升產業在價值鏈中的地位
創新正在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這一過程中,最根本的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一是加快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力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級版,放大“雙創特區”示范效應,大力扶持創新創業,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塑造依靠創新驅動、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二是將科技創新與 “一帶一路”建設有機結合,未來幾年是我國加快“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期,也是天津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時期。抓住全球價值鏈重塑機遇,充分發揮開放優勢,擴大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和技術貿易規模,以貿易暢通帶動創新要素高效流動;以“引進來”與“走出去”為抓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共筑利益共享的全球價值鏈,在融入全球價值鏈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提升天津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二)發揮優勢推動制造業向高端發展
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整體布局,調整工業發展規劃,發揮制造業優勢,全面提升工業競爭力。一是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方針,深入推進18個重點產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智能機器人、3D打印、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發展,積極推進鋼鐵、石化、輕紡等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雙動力”。二是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切入點,加快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邁向產業中高端,培育一批能參與國際競爭的大企業集團和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小型創新企業集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和研發基地,實現由天津制造向天津創造的轉型與跨越。三是促進京津冀制造業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重點圍繞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汽車制造等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四是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用足用好對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各項財稅金融扶持政策。
(三)多措并舉,加快民營經濟發展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推動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營經濟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持續提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對于增加稅收、擴大就業和拉動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民營企業多數屬于小微企業,一是以“一助兩促”活動為契機,推出適合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落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提高民營企業融資能力,切實幫扶民營小微企業,破解融資難題,加快轉型升級。二是大力培育和發展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用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三是鼓勵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小巨人企業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掛牌,鼓勵已上市掛牌民營企業加大融資融券力度,有效提升企業效益。四是充分發揮各類行業協會、商會、中介組織的重要作用,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更寬松的發展環境,不斷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四)深挖潛力,擴大服務消費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和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為擴大消費、加快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一是優化收入分配制度,不斷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優化消費環境,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促進消費需求的釋放和升級。二是圍繞“智慧天津”建設,增加信息產品供給,加快完善網絡支付、快遞物流、融資服務等支撐體系,積極拓展4G應用領域,推進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慧商務等物聯網應用,推廣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信息消費。三是引導個性化、時尚化、品牌化消費,在擴大汽車、家電、金銀珠寶、通信等傳統消費的基礎上,從不同收入群體消費結構變化中發現培育新的消費熱點,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四是加快發展養老、家政等社區服務業,擴大休閑旅游、文化娛樂消費,大力發展健康體檢咨詢、體育健身等健康服務業。
(五)抓住機遇,拓展發展新空間
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一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港口、產業、政策、土地等方面的優勢,吸引各類資源要素聚集,加快推進合作功能區建設,吸引更多高水平投資項目落戶天津,以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對接重點,加強產業合作,延長發展鏈條,形成分工合理、相互支撐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二是抓住“一帶一路”和自貿試驗區建設機遇,充分發揮海空兩港核心資源和輻射三北的區位優勢,促進投資和服務貿易便利化,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推動企業走出去,擴大對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商品與服務出口,消化部分產能,同時引進所需資金、技術和人才,實現高水平引進來和大規模走出去。三是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開展國際合作研發和營銷,形成工業互聯網先發優勢;促進農業借力“互聯網+”實現轉型,構建新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鼓勵發展各類電子商務平臺,促進跨境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四是發揮沿海優勢,堅持陸海統籌、海陸相互促進,改造提升海洋傳統產業,積極引導涉海企業探索產業新模式,加大海洋科技研究的投入,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優化海洋產業和結構布局,加快海洋經濟發展。
責任編輯:虞冬青
F127
A
1006-1255-(2016)05-0005-03
杜西平(1956—),天津市統計局。郵編:3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