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彬/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構建科學發展觀視野下青年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研究
張海彬/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摘 要】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構建青年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處理“利己”“利他”關系、個人和團隊關系、小團體和“大整體”關系、個人進步和民族發展關系。青年學生是我國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進征程中的生力軍,引導他們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構建集體主義價值觀是一項政治任務,是事關青年一代能否和全國人民凝心聚力地完成民族大業的問題。
【關鍵詞】青年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構建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人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本質內涵的豐富和發展。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構建青年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利己”“利他”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和團隊關系,正確處理和認識小團體和“大整體”關系;正確處理和認識個人進步和民族發展關系。當前我國青年學生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模糊和淡化的問題存在,探討本課題,對警醒、端正、促進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一)青年學生社會主義集體價值觀的不足
當代青少年的生活成長環境較之以往更加紛繁復雜,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思想多元化,特別是信息網絡化,讓廣大青少年接觸外部知識和信息的機會大大增多。由于人生經驗不足、思想不夠成熟、缺乏社會實踐,對錯誤思潮和信息的甄別能力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導致思想困惑和價值迷失。不可否認,當今社會中確實存在貪污腐敗、道德下滑、利己主義、貧富兩極分化等問題。學校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這些負面的社會行為影響學生們相信“潛規則”的威力。加之青年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重大,從小就被家庭獨生慣養,過分以自我為中心,為人處事考慮他人和集體少,在遇到一些具體問題時往往不能通過正常的途徑和方式反映和解決,而是采取一些簡單、極端的方法,既損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身。
(二)青年學生社會主義集體價值觀的構建
一是完善制度建設,在常態長效的內涵上加強構建。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方向,完善學校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具體責任人盡職盡責的責任機制,不斷夯實“兩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兩課教師的師德建設,不斷推進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搭建學生工作科研平臺,設立專項學生工作科研課題,鼓勵和引導輔導員積極參與在大學生當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課題專項研究。
二是強化理論和實踐教學,在知行合一的內涵上加強構建。改革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將兩課教學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緊密結合。打破書本、課堂、教師“三中心”的教學格局,使課堂教學由外部灌輸轉向內在自省,由封閉型轉為開放型。采取以問題為中心開展專題實踐教學,建立校外社會實踐基地,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社會一線的管理者、勞模、英才到學校現身說法。把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服務社會、專業學習、勤工助學及就業創業等學生關心和關注的熱點問題緊密結合,鼓勵和引導學生志愿服務立足校園,走向社會,深入街道社區、工廠企業、山區農村,經常性開展“手拉手關愛農民工子女”“愛鳥護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慰問金色晚年”敬老活動及“抗災救災、災后重建與我息息相關”等志愿服務活動,面向社區居民、農村農民、企業員工及中小學生廣泛開展形勢政策宣講、圖書捐贈、文藝下鄉、科技到戶、社會調查、文化進屯等活動,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是搭建立體話語平臺,在創新活動載體的意義上加強構建。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等自我服務型社團組織,尋求學生間的互幫互助式的正面影響。可建立“三聯系”機制,即每一位黨員老師聯系一個班級,走訪一個寢室,關心一名同學。通過與大學生結對子,深入學生班級了解學生的上課學習狀態,深入寢室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深入學生內心傾聽學生的聲音。轉變機關作風,使設計的活動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加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更能解決學生實際問題。推動社會主義集體價值觀價值觀觀融入網絡教育環節。構建起校園網、專題網、手機短信網、校園廣播網、QQ交流網、校報、板報、簡報、微博、微信校園媒體平臺。
作者簡介:
張海彬(1983-)男,吉林市人,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