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桂
(中共上海市青浦區委黨校,上海 401713)
我國資源環境約束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高淑桂
(中共上海市青浦區委黨校,上海 401713)
我國目前資源耗費和環境污染現象非常嚴重。究其原因,在于中國長期以來實施的是一種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反映在“產業結構”等方面,所依賴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產出、低效率、低收益”的方式。只有轉變這種經濟增長方式,才能解除“資源環境約束”的嚴峻態勢。而人力資本是我國轉變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所在。
資源;環境;現狀;原因
1978年以來,我國通過改革開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2001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但同時,我國資源的大量耗費和環境的嚴重污染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對匱乏的國家,進入21世紀,我國資源消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態勢。在一般資源的消耗上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消費國。就能源消耗量而言,從2000年的14.5億噸劇增到2012年的36.2億噸(標準煤),其規模已占全球消費量的22.4%,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國。從利用效率看,尚有待提高。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顯示,2011年中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引發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有人將之歸納為“十大環境問題”:荒漠化日益嚴重,沙塵暴越來越頻繁,水土流失加劇,水污染嚴重,海洋污染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土地污染嚴重,城市固體廢棄物,噪音和電磁輻射污染加重,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自然災害頻發。[1]
關于資源環境問題的成因,普遍認為有五個方面:即人口壓力、技術變化、經濟增長、市場制度不完善以及倫理信念。[2]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在于中國長期以來實施的是一種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反映在“產業結構”等方面,所依賴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產出、低效率、低收益”的方式。只有轉變這種經濟增長方式,才能緩解“資源環境約束”的嚴峻態勢。而人力資本是我國轉變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所在。具體說,我國的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突出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3]。
我國在參與國際競爭之初是以低勞動力成本作為比較優勢進入的。并且慢慢把中國打造成了“世界工廠”,主要從事微笑曲線底端的制造加工。這是整個產業鏈中產生污染、消耗資源并且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環節,由于這種分工,我國把世界發達國家的污染留在了國內,并且以廉價的資源成本和勞動力創造了產業鏈中最大的收益,而收益分配中,我們拿到的僅僅是勞動力的辛苦費,支持研發的大量收益被掌握核心技術的外國企業拿走,而因為技術掌握在別國手中,我們在國際市場上難以占據市場份額,在消費端同樣表現出弱勢。當然,這種分工在改革開放之初,對一窮二白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來說,確實得到了國外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對當時的經濟發展發揮了正面的作用,但是這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具有不可持續性。繼續發展下去,其弊端就漸漸顯示出來。
我國經濟起飛的階段,也是我國鐵路、公路等建設項目開展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投資極大拉動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因為造橋修路等對鋼鐵、水泥的大量需求,拉動了重化工業的極大發展。當投資量大量減少的時候,就發生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大量的鋼鐵堆積,賣不出去。房地產業由于人口的原因,對經濟的拉動勢頭減弱,對鋼鐵水泥的需求也相對變小。經濟出現疲軟的狀態,同時,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是粗放的,消耗了大量的資源,繼續發展下去,我國的資源對外依存性將越來越大;同時,環境的污染也超出了警戒線:霧霾、水體污染、鎘大米、這些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的健康,據統計,近年來,我國肺病發病率和癌癥發病率都在提高,食品安全也成為老百姓舌尖上的問題。
這種高能耗造成了能源消費總量的急劇上升,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達70%左右,能源消費以煤為主,使得中國污染物排放總量大,控制難。重化工業附帶溫室氣體排放量急速上升,2013年的霧霾,席卷東北、華北、華東地區,哈爾濱、長春、沈陽、安徽、江蘇、浙江、上海、河南等等省份遭遇持續性霧霾天氣。
由于工業排放,各流域的水污染持續加劇,嚴重影響到生產以及人民群眾的飲用水安全。對我國532條河流的污染狀況進行的調查表明,已有436條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調查總數的82%。到2015年為止,全國各大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發展趨勢,工業發達地區附近的水域受污染特別嚴重[4]。據全國七大水系和內陸河流的110個重點河段統計,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的Ⅰ、Ⅱ類水占32%,屬于Ⅲ類的占29%,屬于Ⅳ、Ⅴ類的占39%。由此可見,中國的經濟發展付出了十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長期下去,這樣的發展是難以持續的。
所謂“落后產能”,是指那些超標排放、假冒偽劣、非法開發等各種灰色乃至黑色的經濟活動。在市場的作用下,這些產能以其產品質量差、企業利潤低而會自然而然退出市場。但是,我國的落后產能確遲遲難以淘汰。
一個明顯的因素,就是政府干預了市場。為什么干預市場?是哪一級的政府干預了市場?
首先,落后產能所在的轄區是地方政府的,很多地方政府默許黑小企業的生存。但這明顯不是中央政府所希望看到。究其原因,在于我國目前“分灶吃飯”的財政制度不夠健全。
縱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財稅體系變遷,可以發現,1978年市場機制的出臺致使國有企業的利潤和收入的稅收急劇下降,政府財政遭受了一定的損失,接著在稅收結構和分稅制度重組方面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在企業利潤方面,1986年推行“承包”合同制;在地方政府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1988年始也實行了包干合同制,除規定的上繳數額外,其余的收入屬于地方政府。在這種體制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在管理上缺乏制約機制。于是,地方政府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盡可能增加地方收入,增加收入的最見效方式就是短期內盡最大可能將土地“賣出去”,以帶動GDP的迅速增長,還有土地收入、招商引資帶來的稅收增量,對于轄區內垃圾走私、污染企業進入、超標排放、假冒偽劣、非法開發等各種灰色乃至黑色的經濟活動放任縱容。在這樣的過程中,國家維護生態安全的能力逐步遭到削弱。1994年實行的分稅制實行稅收分配和分享的混合,從根本上改變了收入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分享的方式。在分稅制下,稅收被分配到中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者被分享。分稅制一定程度上逼退黑小企業,但是這種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飯”的體制仍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其次,地方政府為什么要保護落后產能?
第一個,前面已經說過,是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自主權;第二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社會上對GDP的盲目崇拜和追求。我國的政績考核核心指標是GDP,對資源環境基本是忽略的。為了保證轄區內GDP的快速提升,地方政府會采取各種方式。落后產能會帶來GDP,所損害的環境基本是不計成本的,所以引不起重視。除非發生了生態病,引起社會各方重視,那么地方政府必須采取措施整治污染企業。第三個原因是解決轄區內人們就業的需要。就業,關系國計民生和地方穩定。招商引資在提升地方財政收入的同時,能夠很好的幫助吸納當地剩余勞動力,解決就業問題。這對社會穩定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然是有幫助的。但是,在透支環境的情況下,土地鹽堿化、重金屬化、水體污染,藍天白云難得一見,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人類健康,誘發了一系列疾病。落后產能、高污染企業已經到了不得不停的地步,加強監管、妥善安排就業,營造社會的法制氛圍,積極鼓勵新興產業、鼓勵社會辦學,就成為經濟增長方式轉型、保護家園、穩定社會、提升勞動力水平的必要方式。
“附加值是附加價值的簡稱,是在產品的原有價值的基礎上,通過生產過程中的有效勞動新創造的價值,即附加在產品原有價值上的新價值。”[5]由概念可知,要實現附加值的增加,最好的途徑就是少投入、多產出,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創新和人力資本。
我國人力資本總量大,仍然存在部分處于簡單勞動力階段的勞動者,以受教育年限表征的人力資本情況不錯,但是由于經濟發展方式的原因人力資本未能在經濟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從人力資本的要素看,我國的經濟是一種低附加值的經濟。
從創新情況看,我國的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很弱,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考慮數據的完整性,這里選取2012年數據)我國研究人員數量每百萬人有1019個,相比發達國家,德國為4138,芬蘭為7482,盧森堡為6193,瑞典為5181,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研發人員比例;從知識產權使用費情況看,中國為法國的1/7,德國的1/5,挪威的1/4;美國專利數十中國的2倍多。總體說,我們的創新還是很弱的。事實上,按照創新的“原始創新、二次創新、集成創新”的分類,在我國二次創新和集成創新比較多,通過引進基礎上的改造,在市場上與原始創新打價格戰,從而占據相應的市場份額。但是原始創新非常少,主要原因在于原始創新投入多、時間久、見效慢,企業缺乏創新的動力,深層次看,是制度未能釋放企業的創新活力。
總之,我國資源環境約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長期以來實施的是一種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反映在“產業結構”等方面,所依賴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產出、低效率、低收益”的方式。只有轉變這種經濟增長方式,才能解除“資源環境約束”的嚴峻態勢。而人力資本是我國轉變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所在。
[1] 馬遠之.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與借鑒[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
[2] 蔡運龍.自然資源學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 金玉國.宏觀制度變遷對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J].則經科學.2001,(2).
[4] 冷崇總,冷淑蓮.我國自然資源價格現狀與改革對策[J].價格與市場.2008,(1).
[5] http://wenwen.sogou.com/z/q101797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