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玉
基于任務教學模式的高頻電子線路課程改革
◎林明玉
本文從教學改革實踐出發,結合高頻電子線路課程特點,提出基于任務教學模式的高頻電子線路課程改革,具體闡述了任務教學模式的優勢、具體實施方案及其改革成效。
高頻電子線路課程是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具有課程內容概念較多、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較多,要求具備一定的工程思維能力等特點。以高等數學、電路分析、模擬電子線路和信號與系統等課程為基礎,其課程中所涉及的高頻電路工作是以KHZ或者MHZ為單位的較高頻率范圍,電路的時域表現形式多為非線性,其電路理論需做復雜繁冗的數學推導,為此該課程普遍認為內容理解苦難,學生畏難情緒存在,致使該課程普遍表現為教學效果不好。為適應學校對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專業學生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改革為大勢所趨,需要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深入研究之下,與時俱進,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措施,更新教學思維,改用新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該課程知識。
為此,本文從教學改革實踐出發,結合該課程特點,以教學方法為契點,提出基于任務教學模式的高頻電子線路課程改革。
任務教學模式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作為教育理論基礎而提出的“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育模式,是一種建立在“構建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活動,既是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讓學生更加深刻領悟知識。學生的學習活動與任務相結合,帶著學習任務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任務為動力、手段和目標,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獲取新知識和提高技能,其具有如下優勢:
有利于學生更好掌握教學內容。在任務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中心,從做中學”,圍繞既定任務展開教與學,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更易于掌握教學內容。
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相比較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知識的獲取大部分依賴教師的講授,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任務教學模式中,在圍繞如何完成教學任務展開探究式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激發其學習興趣,拓寬思維,其主動學習的意識得到更好地調動。
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任務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是圍繞一個個具體任務進行的,這些任務的解決過程的實質就是教學內容的深入掌握,既是掌握教學內容的過程,也是綜合運用教學內容完成任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出現的問題,在老師的講解與幫助下,學生需要自己實踐去分析,利用課程知識去解決,如此更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確定課程內容的任務分解。高頻電子線路課程內容分為:放大、中頻、功放、調制、混頻、解調等這幾個大的任務,而每一個大任務又包含小任務,依據學生基礎不同,學習能力、邏輯能力、理解能力都不盡相同,任務可進一步細分為基本任務和提高任務,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分層次進行;通過任務的學習,學生可將學過的舊知識和即將要學的新知識綜合起來,且進行綜合運用。
比如在講LC振蕩器的章節,可以提出以下任務:LC振蕩器的組成原則是什么?LC振蕩器的類型有哪些?改進型的電容反饋振蕩器的又有哪幾種類型等等任務,在每個任務下面又可以提出多個子任務。在確定課程內容任務分解之后,教師不是直接作出解答,而是由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自學或者團隊討論去完成任務。
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提出問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大都能夠完成通過以前所講的知識點去解決問題,但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應引導發散思維盡可能的提出解決思路,同時引導學生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就新問題先進行討論,然后再講解,如此一來,更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所講知識。
選擇合適的任務完成方式。對于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針對性的進行講解,但在講解結束后,教師應提出一些相類似的問題引導學生繼續完成,為此學生選擇合適的方式,比如說軟件仿真、公式推導、直接聽講解或實驗觀察等去進一步完成任務。諸如:要求高頻放大電路的電壓增益,我們可以利用實驗室里的高頻實驗箱的單諧振放大電路模塊,通過示波器觀察輸出、輸入信號波形,對比兩種信號波形在振幅值得差異,并測量出輸出、輸入信號的振幅值,直接代入到電壓增益公式計算,以加深學生對新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任務教學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生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建立學習小組,充分利用團隊了每一個人的優勢通力合作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組內相互學習的良好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小組之間針對教學任務進行有效地交流討論,提高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逐漸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的學習精神以及與人協作的團隊意識,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各自特長,以求雙贏,達到1+1>2的效果,體現一種學生資源的共享利用。
(作者單位:湖北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