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
綠色發展視閾下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策略
陳曉華
(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
本文主要分析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生態經濟可行性,論述發展生態經濟是西部民族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闡述發展生態經濟必須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和包容性發展觀,從發展低碳產業,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制定發展生態經濟的相關政策,建立評價機制,強化科技創新,推廣綠色技術,制定與完善生態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等方面提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的策略。
生態經濟;發展策略;綠色發展;西部民族地區
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問題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抉擇。可持續發展是當代人類主題,綠色發展則是人類最后的選擇機會。綠色發展不僅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模式,而且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同時也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模式。對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的生態環境現狀和人口壓力迫切要求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道路,生態經濟作為實現綠色經濟宏偉藍圖的有效途徑之一,對我國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和框架的構建有著巨大的啟示。
發展生態經濟是西部民族地區在綠色發展視閾下的戰略選擇,西部民族地區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經濟發展落后,生態系統脆弱,但是生態環境保持良好、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為發展生態經濟提供良好的基礎。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仍然處于資源高浪費、能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階段。面對西部民族地區資源日益枯竭和環境的壓力日趨增加的窘境,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綠色發展成為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綠色發展重要組成部分的生態經濟,其發展態勢如何,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民族地區來說,意義重大。
西部民族地區,包括西北部民族地區和西南部民族地區,下轄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青海省、云南省、貴州省及甘肅、四川部分地區。西部民族地區面積667.46萬平方千米,占西部地區總面積98.12%。從西部民族地區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生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可行性。
1、政策的引導與激勵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我國綠色發展的政策從近二十年來黨中央的報告與會議中集中體現出來,如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反映出黨中央對綠色發展的重視。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舉措,表明黨中央對綠色發展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并將到2020年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綠色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戰略被寫入“十二五”規劃及黨的十八大報告。黨中央提出的綠色發展戰略,成為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和風向標,為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在綠色發展戰略政策的指引下,西部民族地區10個省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對當地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與優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綠色農業、生態立體農業的推行與實施。西部民族地區每個鄉鎮根據本地實情,有計劃有目的實施“一鄉一品”綠色生態農業工程。其中生態果蔬、生態稻谷種植、生態魚類養殖、生態林業養護、生態家禽和生態畜牧飼養等綠色農業、生態立體農業的實施,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源頭保障。二是生態旅游業的開發與建設。當前,生態旅游經濟正成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又稱為“無煙工業”,能夠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商機。而生態旅游業不僅能刺激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能夠優化和凈化旅游環境,提高民族地區生態系統的強度。三是引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目前,西部民族地區正積極引進高新技術,發展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這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2、日趨增加的綠色消費需求和少數民族生態保護的傳統理念催化可加速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
西部民族地區自然資源,如光、熱、水、土地資源等,相對豐富,物種資源繁多,這些自然稟賦為綠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近年來,綠色消費的理念逐漸被人們接受。鑒于對生命健康的重視和綠色消費的青睞,消費者對西部民族地區綠色產品市場需求量與日俱增,加速該地區綠色產業的發展,客觀上刺激和加速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另外,西部少數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形成豐富的環保理念,對自然的崇尚,視山、水、土地等為神靈的宗教觀念,有力地保護生態環境。如藏族人視山為神靈,禁止入神山進行墾殖、采伐、狩獵等活動;蒙古族人視土地為神靈,禁止亂挖洞、亂動土;藏族人視水為神靈,認為污染水體會觸怒神靈招致天罰;蒙古族人在“逐水草而居”這一游動性意識形態中包含許多關于防止水面污染和水源干涸的宗教觀念與禁忌規范。維吾爾族人對水的推崇和保護極為強烈,千古以來一直信奉“在飲用水源里解手是最嚴重的罪惡”等信條。由此可知,西部民族地區對山、水、土地等自然物虔誠與珍視的宗教觀念與民族習俗,體現出少數民族原始樸素的生態環保理念。因此,西部少數民族傳統的生態保護理念,催化和推動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
3、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西部民族地區氣候類型主要有三種,青海、西藏2省區位于青藏高原地區,屬于高原氣候,其余8個省區屬于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其顯著的特征是溫和濕潤,晝夜溫差大,這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條件。加之西部民族地區土地比較肥沃,植被覆蓋率高,空氣清新,水質良好,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比較適合生態農業的發展,所有這些為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生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礎。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52個少數民族分布于西部民族地區,占西部地區總人口69.73%。眾多的少數民族,孕育了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和產品開發文化要素資源,這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比較優勢基礎。如廣西陽朔充分挖掘當地傳統劉三姐文化資源,推出“印象劉三姐”人文資源旅游項目,帶動陽朔縣域經濟發展;云南隨后推出了“印象麗江”等與地方文化緊密結合的項目,人文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取得了成功。
在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歷史時期,生態經濟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現實形態就是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也有學者認為低碳經濟是向生態經濟過渡的歷史形態。目前,我國西部民族地區正處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關鍵時刻,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首先必須從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方面入手。從產業構成來看,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在民族地區還處于基礎地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比較緩慢。盡管農業在西部民族地區占據重要地位,但是粗放式發展方式已經嚴重制約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高毒農藥、化肥的濫用,對水體、土壤、大氣污染嚴重;激素的濫用,對人畜生命健康造成較大威脅;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濫采濫伐,造成資源日益枯竭;工業“三廢”和生活廢水任意排放,加之生活垃圾任意丟棄,對環境污染大。隨著西部民族地區資源過度浪費、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持續,這就倒逼西部民族地區產業必須要轉型升級。生態經濟是基于生態學和經濟學相結合的視角,用生態學的有關理論來指導經濟發展活動,以期實現經濟和生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活動。生態經濟不僅能夠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夠實現人類生產活動與自然和諧發展,最終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民族地區的生態經濟,則是實現西部民族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
西部民族地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但是資源稟賦富足,資源優勢顯著。其所處的生態地位,要求民族經濟的發展必須和生態環境相協調。因此,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要遵循自然規律。違背自然規律來發展民族經濟,短時期內經濟收效明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生產活動必然受到自然的報復與懲罰,經濟的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就會產生矛盾,這樣就會造成經濟與自然的不可持續發展的局面。同時,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要遵循經濟規律。違背經濟規律來發展民族經濟,就會造成經濟的畸形發展和盲目性發展。最后,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還要遵循社會規律。違背社會規律來發展民族經濟,就會導致經濟發展的獨占性、排他性和低包容性。因此,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生態經濟必須要遵循三種發展觀即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觀、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觀及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觀。
目前,西部地區生態經濟已經漸趨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正在向創新發展的高級階段邁進。加快西部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樹立生態經濟觀和可持續發展觀,而且需要加強生態經濟教育,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優化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來實現。眾所周知,西部民族地區屬于西部地區范疇。因此,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既要借鑒西部地區發展生態經濟的思路,又要考慮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運用現代科技的力量,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融合,加速傳統產業升級與優化,實現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
1、發展低碳產業,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
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的最基本形態就是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這意味著發展民族地區生態經濟必須從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方面入手。在西部民族地區,要實現低碳產業的發展,首先要積極發展生態立體農業。重點開發無公害、綠色、生態有機食品,建立一批有規模上檔次的綠色、無公害、生態有機食品基地和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其次,要積極發展民族地區生態工業經濟。西部民族地區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天然氣資源、森林資源等,但是資源開采利用率較低,仍處于以資源開采初級加工為主的粗放型階段,導致資源浪費嚴重,工業污染導致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發展生態工業經濟。再次,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區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生態旅游資源,構建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旅游圈。同時,要結合西部民族地區的物流模式特征,建立低碳視野下生鮮農產品配送機制。最后,要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著力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集群。按照節能減排和循環發展模式的要求,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構筑西部民族地區工業循環圈、農業循環圈、城鄉服務領域循環圈,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全面提升,開創西部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之路。
2、制定發展生態經濟的相關政策,建立評價機制
政策支持是推動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央政府應該從國家宏觀發展戰略角度出發,制定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的政策。西部民族地區各級政府應根據本地區的區情,出臺一系列發展生態經濟的政策與措施,改變目前以GDP為主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建立與完善生態經濟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完善發展生態經濟的稅收與財政政策,推進資源產品的價格改革,建立與完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創新生態經濟領域的金融服務機制,加強金融機構對生態經濟信貸支持力度。構建生態經濟評價體系,實現對生態經濟的運行、環境保護等狀況進行評估,通過評估與反饋,檢測生態經濟發育的程度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3、強化科技創新,推廣綠色技術
綠色技術是發展生態經濟的技術基礎。西部民族地區要加大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投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新產品研發,應用高效降耗節能和環保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大力開發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技術;積極發展環境無害化技術、綠色生產技術、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和環保綠色建筑技術;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與農副產品加工利用技術。完善生態經濟標準體系和綠色產品認證體系,形成西部民族地區綠色制造的技術體系和自主創新能力。要大力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綠色物流技術,構建基于生態經濟的綠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加強產業宏觀決策與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摒棄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費的粗放式發展方式,推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式,使三大產業努力向技術化、集約化、生態化方向發展,以期實現西部少數民族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4、制定與完善生態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
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的程度如何,從某種程度上講,與發展生態經濟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的程度密切相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西部民族地區省區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應制定與完善生態經濟方面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規,中央政府及民族地區省區一級政府應制定發展生態經濟方面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通過構建與完善生態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利用法治力量和法治思想來保障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和生態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西部民族地區由于自然環境、區位條件和歷史原因,生態系統十分脆弱,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是發展生態經濟的要求與日俱增。傳統的通過規模擴張獲得經濟效益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西部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發展生態經濟成為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和戰略選擇。
[1] 陳端計.綠色發展:中國“十二五”發展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J].經濟問題探索,2011(8):153-157.
[2] 高紅貴,劉忠超.創建多元性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及實現形式[J].貴州社會科學,2014(2):9-16.
[3] 賈登勛.西部少數民族環境保護意識研究[J].開發研究,2007(1):57.
[4] 王金葉,梁佳,張靜.加快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J].生態經濟,2013(6):38-41.
[5] 劉思華,方時嬌.綠色發展和綠色崛起的兩大引擎—論生態文明創新經濟的兩個基本形態[J].經濟縱橫,2012(7):38-43.
[6] 張連國.低碳經濟:向生態經濟過渡的歷史形態[J].生態經濟,2012(12):69-72.
[7] 伍國勇,段豫川.論超循環經濟—兼論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的異同[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1):5-6.
[8] 嚴雪晴.西部民族地區農產品物流模式分析[J].物流技術,2011(11):30-32.
[9] 嚴雪晴.低碳視野下西部民族地區生鮮農產品配送[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1):101-102.
[10] 嚴雪晴,陳曉華.經濟新常態下西部民族地區農產品綠色物流發展問題及對策[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5(1):7.
(責任編輯:劉偲然)